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探究
2020-05-07刘英银
刘英银
摘 要: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全球迎来了“汉语热”。与此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开始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任务是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这对汉语国际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日益重视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就该专业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提出中华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素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4.084
1 绪论
新时代以来,随着国际影响力的逐渐提升,我国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非凡影响力的文化强国。许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由此开辟出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天地。因此,全国各大高校逐步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学士和硕士专业,着力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人才,使其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推广做出贡献。然而,综合历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在外任教的汉语教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中华文化素养薄弱,在培养全方位人才这个目标之下,我们做得有些欠缺。本文将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出发点,突出对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探究,从各个方面切入分析中华文化素养,找寻其提高的途径,为我国培养出更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
2 中华文化素养概述
2.1 文化素养的内涵
文化素养的概念是多元的。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的言谈举止、说话办事等方面的涵养。具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文化品味;二是知识视野;三是情感态度,人文情怀;四是审美情趣;五是思想观念;六是道德修养;七是胸怀境界;八是传统习俗;九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而言之,文化素养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因此,对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而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汉语及中华文化的推广。
2.2 中华文化素养的内容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主要包括:传统思想、传统文学、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参考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中国的古代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
(2)中华才艺的掌握。包括剪纸、书法、太极等一系列含有中国元素的中华才艺。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即传播中国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等,以及运用语言、体态等的交际能力。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的问题所在
3.1 个人自身中华文化素养不足
为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中华文化素养的掌握程度,笔者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在东南亚三国任教的21位汉语志愿者教师,他们分别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菲律宾马尼拉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柬埔寨金边国际学校。笔者提出的问题主要如下:
问题1:您在任教时,教授的课程有涉及中华文化方面的内容吗?
问题2:在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因为自身中华文化知识素养不足而产生问题?
问题3:说出几样您拿手的中华才艺?
笔者对问卷调查做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在东南亚三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志愿者普遍对中华文化持中立态度。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拿手的中华才艺,并且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但是,部分人将中华文化误解为中华才艺,他们大都缺乏中华文化素养,缺乏对传统文化及文学的综合性学习,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解答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这类现象。
3.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也存
在着差异。调查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出现了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造成冲突这一问题。如菲律宾志愿者反映,在教授学生口语时,没有把中国人见面问好打招呼的方式等具体习俗渗透给学生,导致学生以本国语言问候方式与中国人进行交际。又如泰国志愿者所说,在体态语运用过程中也需要谨慎,比如,在中国弯曲的食指表示数字九,教师在教授数字时便使用此手势,不料引起学生震惊,后经查证才了解到,在泰国这个手势表示死亡。因此,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就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主动去做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对比分析,积极发现问题,从而避免因中国文化的渗透而引起的文化冲突。
4 中华文化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4.1 传统教学体制的问题
纵观古今,我国语文教学中体现中华文化的内容实在是匮乏。以如今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有关中华文化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文学名著之中。课本中文学名著的重点则是古诗词、诗歌、散文等。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其他方面,例如艺术、建筑、传统习俗等,课本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许多同学也都是知之甚少。除此之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語文学习和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力度也需加强。众所周知,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对完整的三观,大学教育对人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均与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相关度不高。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再到大学,我国传统教学体制的侧重点一直在于文学作品的背诵与赏析,对于中华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教学中,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深思。
4.2 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的影响下,全球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政治互信、经济互惠、文化互融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这种形势既为我国“走出去”赢得了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外来节日的大量传入对我国新一代的年轻群体造成了严重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种种繁多的节日已经成为许多人必不可少的“仪式感”。许多当代年轻人都只过 2月14日情人节,殊不知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是何由来。我们不排斥文化的融合,但希望每一位中国人都能记得自己的民族节日和习俗,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其次,外来文化对国人处世方式产生着日渐深刻的影响。古老文明的传承离不开儒家经典,因此,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造就了我国爱好和平、自立自强的优良文化传统。而与之相反的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利益、强调冒险精神,缺乏对集体主义的认同感。近年来,在国人追求“西化”的过程中,我国文化受到了侵蚀,国人的世界观也受到了冲击。
综上所述,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引入外来文化时,许多国人将注意力更多投在了外来文化上,从而忽视了本土文化。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导致国人中华文化素养薄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3 培养目标比重失衡
笔者对比了近十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发现其中培养目标的构成主要包括中国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培养目标仅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掌握,缺乏实践操练项目。对于中国文化能力的学习注重系统讲解与背诵,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感知学习,平时接触的实践教学也较少;而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也只是练习对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缺乏实地感知与训练。在培养目标中,二者分配比例不合理,这樣会导致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经验,无法应对具体情况。
5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
5.1 改善传统教学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汉语国际教育学士培养方案》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均体现了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响应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加大对中华文化素养的培养力度。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列为必修课程。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中,开设一些技能课,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礼仪的学习等。第三,定期举办中华文化交流活动,可以通过讲座、展览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
5.2 制定多元的中华文化素养培训的目标
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中华文化素养的重视,可根据历年的培养方案结合实践经验,制定一些具体的多元的培训目标以供参考。
5.2.1 目标构成
理论能力+实践技能
(1)理论能力。
中国文化相关课程(1学分)
外国文化相关课程(1学分)
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1学分)
(2)实践技能。
中华才艺(1学分)
接待留学生实训活动(1学分)
“中华文化”文化角布置活动(1学分)
5.2.2 考核方式
(1)理论课程的考核。
开设相关课程进行集中授课,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合格成绩,记1学分。
(2)实训技能的考核。
①中华才艺。每学期开设一门中华才艺课程,如剪纸、书法、京剧等,要求学生最终现场提交作品作为考核标准,合格者记1学分。②接待留学生实训考核。每周的留学生交流活动以签到的形式进行记分,尽量进行一对一的跨文化交际,学期结束后各自的搭档及国际交流中心的老师对其进行评分,合格者记1学分。③“中华文化”文化角布置活动。院内申请“中华文化”文化角专区,每周轮流按小组负责内容更新与讲解,教师负责打分,综合次数与质量,合格者记1学分。
5.3 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通过外在表现出来的,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较高的文化素养来源于学习和生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交流都是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而这种种途径,离不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对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而言,应该引导他们去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只有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量,才能够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此,当下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每一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要积极学习中华才艺。上文所提到的中华才艺是区别于中华文化的,“即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具有民族独有特色的,可体现中华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文化特有风貌的才能与艺术”。正因为如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中华才艺素养”也日益成为必备的一项技能。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中华才艺课程丰富多样,剪纸、书法、京剧等,这些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6 结论
笔者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进行探究,对比国家在2007年与2009年出版的培养方案,受新旧两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影响,对比东南亚三国汉语国际志愿者对中华文化素养的掌握程度,分析了中华文化素养薄弱的原因,并探索出提高的途径。笔者认为,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提高中华文化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各大高校和教师为其提供渠道的同时,作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我们,也应努力从自身出发,不仅要培养自身中华文化素养,还要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本文在阅读参考文献,问卷调查等过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华文化素养进行深刻探究,对比分析其中问题和原因,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培养建议,希望能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 李达.泰国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师中国文化素养培养[D].郑州:郑州大学,2015.
[2] 王雅琪.从课程设置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3] 许敏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探究——以西安三所高校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6.
[4]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 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