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语文教师的审视
2020-05-07邱璐
邱璐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生产力,并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语文教学,优化了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资源,更开发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学习产品,这一切看似让语文教学拥有了“智慧”,确也正在迷失……当人工智能呈井喷发展,语文教学的变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语文教师正是这场变革的经历者,如何不沉寂于人工智能时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挑战,在这个智慧化时代,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突破,才能超越机器粉碎人工智能所筑造的无形桎梏。
关键词:人工智能;语文教学;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4.081
步入21世纪,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便捷,但同时也拉响了警报!人工智能作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带着独立客观的面具一步步推动人类社会变革,并重塑着人类意识。在2017年机器人AlphaGo以3∶0击败了世界第一棋手柯洁,人们惊呼于人工智能强智大的同时,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声音也不断响起。铺天盖地的预言与争论,但都明确一个方向:人工智能到来,无人幸免,众多职业将被取代!不幸的是语文教师也位列其中,随着mooc buddy、希赛可等教学机器人的相继问世以及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制定关于人工智能的政策,语文教师该如何生存在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需要思考的,若无法掌舵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那么势必会沦为人工智能的臣仆,真正被淘汰出局。
1 人工智能下语文教师的反思
1.1 人工智能的人文缺失与情感漏洞
人工智能实现了高效教学,并做到了精准的因材施教,替代了语文教师所需要进行的琐碎而重复的工作,给语文教师带来了解放,但这并不决定语文教师将被替代,这仅是教学方式所发生的变革。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在算法当道的理性数据时代,情感意识无法计算,再尽职的人工智能也无法坚守感性防线,它无法用心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无法时刻注重人文关怀,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彼此感染,这就無法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于一体。如果语文教学执着于分数与升学率的魔咒,那么人工智能无疑是最佳人选,但这也使语文教学完全失去了温度,也真正的迷失了教育的本质。人工智能看似是完美无瑕的知识技术,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确没有一颗跳动的心脏,所以不能传递给学生除知识以外如生命、经历等更温暖的知识,与现实社会脱轨,无法成为一有血有肉的人。若让人工智能将学生机器化,批量生产高分,这无疑是让曾经的应试披上了科技的外衣,更甚于人文情感缺失的可悲。
1.2 人工智能的僭越,“后人类”的威胁
人工智能是人所制造的机器表现出的智能,异于生物进化,被赋予了超卓的能力,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主客体颠倒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还没有找到人工智能对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作为教学的主体过多借助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导致技术统治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堂终究变成了高科技传播的中枢,超越了教学目的,造成了人工智能僭越,不仅偏离了教学初衷,更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机器人助教Jill Watson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线与学生沟通交流,可是却没有学生察觉,这既是科技的潜力却也不失担忧,人工智能正悄无声息的让教师深陷“后人类囹圄”,机器教师永远都不厌其烦,时刻平和冷静的替学生解答问题,不分昼夜不知疲倦也不会罢工,而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师却无法一直保持平静,也达不到技术程度的谨慎与精细,可见人工智能的僭越已经超过了其辅助地位,为它增添了人性的色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此前AI诗人小冰的横空出世也引起大家的热议,它还出版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使人工智能神化,但机器创作本身来源于逻辑理性的大数据搜集与计算,失去了文学艺术本身的情感性与人学性征,更抹杀了文字带给大众自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若将语文学习比作机器可编程的文字游戏,就失去了诗歌、文章创作的个性化与经典性,甚至挑战了语文学科的边界性,这才是来自“后人类”最大的挑衅!
1.3 智能万能论下审美教育的迷失
人工智能吹响了新时代的革命号角,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利器,我们可以认可它的强悍,但绝不臣服它的万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的力量,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是重要的驱动力可以有效为人类服务,但不可盲目依赖沦为智能技术的奴隶。
在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与AlphaGo对战中,虽以1∶4总成绩战败,但他的“神之一手”使他成为唯一一个赢过AI的人,可见人工智能并不万能,但李世石表示,“相比输给AlphaGo的遗憾,更难过的是,围棋不再是艺术的悲伤。”其实不论围棋,语文亦是如此,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师的工作,甚至可以写诗创作,看似人工智能全能,却成为人类坚持信仰与追求理想的屏障。当下的人工智能写作仍处于低水准的复制拼凑的,并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空有高科技的噱头和看似专业的文学形式,并没有体现语文审美价值。在人工智能给予的海量数据参考中,学生模糊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个体的独特性,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造成了语文审美教育的迷失。
2 人工智能时代下语文教师的突破
2.1 人文情怀濡化,把握师生情感交流
语文教师若缺失人文精神与自觉意识,哪怕满腹学识也究是个知识锦囊,终将被无情的学习机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没有意识,靠算法推算进行决策,所以语文教师要超越人工智能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上传授学生人文知识,唤醒其价值,复活真正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师通过人文教育给予学生人性关怀以及情感表达的理解,弥补学生所存在的素质缺失,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精神生活,更有效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语文教学的重心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细致研学,用心体悟作者的心境,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丰富学生自身的阅历,更加深化对生活的感知及理解,更好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语文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学生的情感放在首位,把握师生间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文字来源于书本,来源于万物,更来源于对生活的感知,经历创造故事,故事点燃灵性,许多学生的总是苦恼于腹无滴墨,情感平淡,而语文教师以她斑斓的阅历传递无限关怀,唤醒鸿蒙微启的文学种子,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感悟。
2.2 理性放权,追求语文教学平衡
人工智能所拥有的浩瀚数据资源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获得了无限便捷,致使对人工智能助力于语文教学产生了惯性依赖,将任务与职责都赋予了数字教师,模糊了界限,人工智能所应该做的是减少语文教师重复性的批改和测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语文教师则应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计算与分析能力,自主对每个学生产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剖析,进而进行问题诊断,并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后人类状况”中,教育只会有两种前景:(1)教育的总体性式微;(2)教育便意味着“终身教育”。这是语文老师所必须重视的,人工智能强大的深度学习功能,让它拥有无可匹敌的学识财富,它“零出错、超迅速”的知识反馈,是赋予语文老师的一项帮助也是一道伤痕,如若没有很好的“对症下效”,其后果的确会给予语文教师以重创,所以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师应当合理的分工,语文教师必须注意理性放权,更加注重于教书育人的本真,便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文学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滋养,同时严格要求自己,终身学习,厚德载物。作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绝不是靠学识与严格取胜,更应该好好把握教学艺术,合理应用智能技术,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为高科技展示台,通过与学生融洽相处帮助学生创新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明天,寻求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的平衡才是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2.3 拒绝文字零度,唤醒语文学习本体
虽然人工智能拥有许多人类无法达到的功能,但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赋予它科技生命力使它拥有智能确无意识,它也许永存但绝不万能,它僅仅只是一种工具服务于人类。人工智能知道万物是何,更知道做何,却永远不知为何,因为人工智能没有意识,所以它缺乏审美,缺乏感官,它的文字终是零度,不来自内心源于计算,而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会思考、会有感而发、会开心、会悲伤、会惧怕具有意识。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她的底色是人拥有的情感意识以及对万事万物的认知与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人工智能的思维判断方法及学习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并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保证独特性,不被异化,更不能被剥夺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不断提升我们对世界的综合感悟能力和超凡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语文世界寻找自己的一隅,语文学习的本质与核心是人的学习,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循循善诱,不能使语文学习“变质”,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嬗变并不能改变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质。
3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是科技与智慧的进化,人们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将会让人工智能选择摈弃它们所认为的低级负累,该如何进步并主控自己的讲台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人工智能已经渗透进教育的表层,而我们需要把控好自己的地位不能被它们所牵引,要正视它给教学所带来的帮助,但也要时刻谨记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是不变的,教育是为成人、育人而生的,是为叶澜教授所言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为人的一生幸福奠基”而变革与发展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不同于人会骄傲自满自信,它一直以稳重的速度前行,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未到达顶峰,在它们的世界也依然更残酷地进行更新换代,语文教师也应当保持终身学习,提升着语文“听、说、读、写”的素养,肩负着传承经典,启迪学生的使命,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人工智能就算不羁如大圣,纵有七十二变,也终为六耳猕猴无法以假乱真,纵然一翻十万八千里也难逃“人文”的五行山,压制着人工智能所暗藏的野心,斩断骛远的妄思,让美剧《西部世界》中的故事仅仅停留于影视中。未来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助力,而我们是创造者,语文教师与人工智能的讲台之争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刘玲.唤醒灵魂的教育[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 陈依凡.微软小冰:人工智能步入社会角色的文化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2):93-94.
[3] 吴冠军.后人类状况与中国教育实践:教育终结抑或终身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哲学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1):1-15+164.
[4] 李政涛.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J].人民教育,2017,(Z3):20-23.
[5] 张祥云,柳蔚.为机器立心:智能时代教育的人文使命[J].大学教育科学,2019,(04):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