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绿色生态歌 打赢脱贫关键仗
——绿水青山点亮幸福万安
2020-05-07冯晓曦巴涛彭琰
文|冯晓曦 巴涛 彭琰
坐落于江西中南部、紧靠赣南山区的万安是传统的贫困县,交通不具优势,产业也少见出头。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成了这里的屏障;生态、自然是这里触手可得的资源……近年来,迎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脚踏产业兴旺的基石,万安县以全新的面貌和举措,大力推动着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一篇大美万安的农村画卷徐徐展开。
花开“药桔茶”产业兴旺恩泽万家
“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田有富硒土、山是聚宝盆”,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万安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扶贫产业(井冈蜜柚、有机茶叶、高产油茶、芳香产业、富硒大米、特色养殖等)全覆盖的基础上,聚焦主导产业巩固提升,大力推进“新兴主导产业进田”和“富硒产业发展”两大农业行动,着力发展药材、柑橘、茶叶三大产业,以本土化的优势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与弱项。
位于潞田镇寨下村的万安县龙海金花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茶叶、香榧种植、加工、销售以及观光、休闲、康养、文旅为一体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公司+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帮助当地农户实现了脱贫攻坚。为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茶园的除草、施肥、浇水、裁剪、灭虫基本采用人工作业;为帮助基地辖区内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公司明确规定季节性用工面向全民,长期用工优先聘用贫困户;公司还专门安排专家对采茶、种茶群众进行培训、引导、疏导等服务;对于每天的采茶工人,更是以“现摘现称、现金结算、日清日结”的方法进行工资的结算,有效保证了农户的利益。
农户也可以选择通过土地入股或者土地流转的形式与公司合作,农民收到地租,平时就有了持续性收入,年底又能参加公司的等比分红,相比外出务工,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开荒种茶。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公司现有茶园6000多亩,可采面积达5200余亩,常年务工于基地的农户40余人,每逢采茶季直接带动4000余人进行作业。
在田北画村沿线和枧头建村的“花花世界”沿线,田间地头纷纷种植了洛神花、菊花、鸡冠花、百合、荷花等集赏、食、药于一体的中药材;国道、省道两旁硕果累累也竞相打造成了柑桔产业带。集传统农业、休闲农业、功能农业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业态逐渐形成,中药材开出了脱贫“幸福花”,柑桔成了当地的“开心果”。
绿野绘新篇青山绿水见万安
一方水土一方人,要想种出好的产品,就必须养出一抔好土。为此,万安县大力实施绿色防控,积极开展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向种植户提前发布病害虫预警、组建专业化病虫害防治团队、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严查农药农资销售市场等方法控制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保证作物及土壤的天然、健康。
夏日,在高陂镇绿丰果业开发合作社的基地里,大大小小的果树上都挂满了诱虫黄板、太阳能杀虫灯也星罗棋布在密集的果园里。“自从院子里装上这些设备之后我们就很少给果树打药,只需要定期检查维护就行;捉到的虫子可以喂鸡喂鱼,长出来的果子口感好,市场也就不愁销,现在我们也在向周边的村民推广和复制这种模式……”绿丰果业开发合作社理事长邓兰云是土生土长的高陂人,1984年初中毕业后的他返乡创业,成为一名真正的柑橘种植专业户,谈起新型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他赞不绝口。凭借自身多年的经验积淀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该基地已由创业最初的6名成员、300亩果林基地发展成了如今的108名社员、5000余亩以井冈蜜柚为主导的产业带,年产值高达1200余万元,直接带动了高陂镇15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在万安县各级农业部门的助力下,基地也被列为了重点打造的“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增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柑橘黄龙病等病虫害综合示范区”“万安县富硒井冈蜜柚示范基地”。
质提效益增品牌强农门道宽
“种的好不如卖得好,卖得好全靠口碑、产品好。”常挂于农民嘴边的一句顺口溜无不流露出农业种植、生产、销售中的环环相扣。如何让好的产品走出大山、让消费者寻味而来,打开这藏于深巷中的陈年老酒?
近年来,万安县积极开展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大力推动农产品品牌塑造,以严抓种养环节监督抽查、加大推广“富硒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等工作,确保生产源头以及销售终端的放心、安心。“万遂”牌黄金茶、“玉树牌”肉牛等新型品牌纷纷崭露头角;“万安玻璃红”鲤鱼、“一江秋”大米、“赣泉”牌脐橙”等极具地域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纷纷顺势而为、在各大博览会上斩获荣誉无数。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申报注册特色农业产品商标35个;“三品一标”产品认证21个。县财政还专门整合资金,投资3300余万元建设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据统计,现入住孵化园的企业高达60余家,从业人员达500余人,全年网上交易额超6亿元。全县正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将藏匿于深山里的好货送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