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酸岩反应动力学特征及酸压对策研究

2020-05-07钟小军张锐吴刚尹峥王孝超卢昊高跃宾

钻井液与完井液 2020年6期
关键词:酸液潜山岩心

钟小军,张锐,吴刚,尹峥,王孝超,卢昊,高跃宾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部,河北任丘 062550;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北部杨税务等潜山具有亿吨级储量,是渤海湾地区油气接替的新领域。该凹陷的勘探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先后钻探务古1 井、务古2井、务古4井均见到一定显示,但单井产量低、稳产难度大。与国内外其他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相比,杨税务潜山油气藏具有埋藏深、温度高、储集空间复杂(裂缝型、溶蚀孔洞型、缝洞型),储层品质差、自然产能低、经济有效动用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储层改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深层勘探发现,也给本潜山的改造带来新的思路。因此钻探了安探X 风险探井,力争通过新型改造技术达到勘探发现的目的。与国内塔里木、西南等油田的均质海相储层相比,杨税务潜山储层具有岩性更复杂(白云岩、灰岩夹杂)、温度高、地应力梯度高、酸岩反应快、改造距离短等诸多难点[1],国际上对这类储层改造的研究也较少,完全照搬以往的改造技术不能满足本该的块的改造需求。同时由于前期杨税务潜山储层取心井较少,导致酸岩反应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使得针对性的改造工艺和改造规模优化难度大。针对以上问题酸岩,在系统分析以往区块储层改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分析及电镜观察,分析了4 套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开展不同层位矿物成分的酸岩反应动力学特征研究,结合酸压导流能力测试等,形成了“高排量、大液量、压裂+酸压”组合工艺为主体的酸压改造技术,同时形成了针对不同层系的酸压改造酸液体系及对策。

1 不同层系酸岩反应主控因素分析

杨税务奥陶系储层受岩性、岩溶作用和断裂发育程度等影响,纵横向均有较大的差异,区内奥陶系主要发育峰峰组、上马家沟、下马家沟和亮甲山组4 套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型和岩溶缝洞型为主[2-3]。储层埋藏深度为5065~5800 m,井底温度165~180 ℃,有效储层孔隙度平均为3.06%~3.81%,渗透率平均为0.04~1.2 mD,各套储层间孔渗、温度条件差别不明显。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全岩分析及电镜观察,碳酸盐岩主要分为灰岩类和云岩类,主要岩性为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灰岩等,从矿物成分来看,4 套储层均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含少量黏土矿物和石英,但各储层段含量差别较大,见表1。各套储层间矿物成分差异性较大,特别是影响改造效果的黏土矿物和石英含量差别明显。因此,总体上看储层酸岩反应受超高温控制,而区内不同层系受不同层位岩心的矿物组分控制,需要对不同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压裂改造措施。

表1 杨税务潜山不同层系储层参数对比

2 岩心取样与实验设计

2.1 实验仪器与岩心

实验仪器为CRS-1000-35(美国TEMCO公司)。实验用峰峰组和亮甲山组岩心取自安探1X、安探2x、安探3、安探5x 等井不同层位,采用的马家沟组岩心由地表露头制备,岩心总数量达到120 块,4 套层系每组达到30 块左右,保证实验的可靠性。

2.2 实验方案设计

为建立杨税务潜山奥陶系4 套储层的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每套储层分别设置3 组不同VES 鲜酸浓度下的酸岩反应实验,实验温度wei 120 ℃,压力为8 MPa,时间为10 min。实验配方如下。

1#(2#、3#)18%(15%、8%)HCl+5%VES+5%缓蚀剂+2%铁离子稳定剂

3 杨税务潜山不同储层酸岩反应实验与改造对策

3.1 高温的影响及对策

温度对酸岩反应速度影响很大。从图1 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灰岩和白云岩酸岩反应速度都大幅上升,造成酸蚀裂缝距离过短,影响改造效果。同时可以看出,在80 ℃,灰岩酸岩反应速度是白云岩的7 倍,而当温度升至140 ℃时,灰岩酸岩反应速度仅是白云岩的1.6 倍,高温下不利于酸液的非均匀刻蚀。因此,在现场施工中,前期需要大规模滑溜水的注入,对储层进行降温,降低酸岩反应速度,增加酸蚀裂缝长度,同时有利于酸液对裂缝壁面的非均匀刻蚀,提高裂缝导流能力[4-5]。

图1 不同类型岩样酸岩反应速率

3.2 不同层位酸岩反应动力学特征

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包括反应速率常数k和反应级数m,是酸岩反应动力学中的重要参数,不仅可用于对酸岩反应规律的定性定量分析,也可用于酸压酸液体系的优化[6-9]。计算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的前提是酸岩反应为表面反应控制,所以系统反应速率等于表面反应速率。杨税务奥陶系4 套储层岩心在不同酸液浓度下的酸岩反应速率测定结果见表3。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对酸岩反应速率和酸液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如图2~图4 所示。

表2 不同酸液浓度下酸岩反应速率常数

1)峰峰组岩心在表面反应控制区,随着酸液浓度增加,失重增加,酸岩反应速率增加。岩心表面反应后较平坦,且有一定量残渣滞留。计算得峰峰组的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k=155.72×10-5cm2/s,m=0.92(见图2)。峰峰组因为非反应性矿物含量较大,形成“点状”刻蚀,导流能力保持能力较差。在酸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酸液浓度提高酸化距离,同时需要考虑加砂压裂工艺,以保证在高闭合应力下的裂缝导流能力。

图2 峰峰组酸岩反应速率——酸液浓度曲线

2)上马家沟组地层白云石、方解石交错分布,在表面反应控制区,随着酸液浓度增加,岩心失重增加,酸岩反应速率增加。计算得上马家沟组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k=606.63×10-5cm2/s,m=1.03(见图3)。上马家沟组岩心与低浓度酸液反应后表面较平坦,酸液浓度提高,表面出现溶蚀沟壑,形成“沟槽”刻蚀,导流能力保持较好。使用15%VES酸,同时增大注酸排量与注酸时间,导流能力绝对值、稳定性得到较大提升。

图3 上马家沟组酸岩反应速率——酸液浓度曲线

3)下马家沟组岩心受旋转圆盘影响,表面中心和岩面周围形成圆锥形。通过计算得下马家沟组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k=2821.8×10-5cm2/s,m=1.15(见图4)。下马家沟组方解石含量高,形成较均匀刻蚀,导流能力保持能力差,在酸压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加砂压裂工艺。

4)亮甲山组岩心主要以白云岩为主,通过回归计算得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k=221.62×10-5cm2/s,m=0.82(见图5)。总体上看,与灰岩含量较高的马家沟组相比,亮甲山组岩心与酸液的反应速率较慢,反应45 min 造成表面中部矿物溶蚀程度较低,延长注酸时间能增加凹坑沿酸液流向连通程度,形成了表面中心和岩面周围形成圆锥形,导流能力较稳定。因此,对于亮甲山组提高酸液浓度和用量,同时加砂压裂可进一步提高裂缝导流能力。

图4 下马家沟组酸岩反应速率——酸液浓度曲线

图5 亮甲山组酸岩反应速率——酸液浓度曲线

从反应速率常数来看:下马家沟组最大,高出一个数量级;其他3 个层位从大到小依次是上马家沟组>亮甲山组>峰峰组,同时酸岩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与反应速率常数大小关系一致。

4 基于不同酸岩反应特征与改造现场应用

上述实验结论指导了华北油田杨税务潜山改造13 井次,9 层获高产油气流,新增探明+预测天然气地质储量296.46×108m3,石油地质储量 700.09×104t。已累计生产天然气3.22×108m3,产油 6.72 104t,合计产油(折油气当量)32.78×104t,见表3。

安探101 井位于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杨税务潜山安探1X 潜山圈闭,施工井段5791.5~5799.5 m。结合该井储层特点,以上述室内实验结论为依据,优选液体体系配方,采用“酸压+滑溜水造缝网+冻胶加砂”复合体积改造工艺,在增大改造体积的同时,兼顾压后裂缝合理的导流能力,施工注入总液量为2806.9 m3,酸量为474.4 m3,加砂38.9 m3,施工排量2.3~8.79 m3/min,施工压力31.0~85.5 MPa。压后日产油59 m3/d、日产气38×104m3/d,实现了压后高产的目标。

表3 杨税务潜山部分探井改造成效统计表

5 结论

1.开展了华北油田杨税务潜山4 套储层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明确了酸岩反应速率与动力学参数:峰峰组:J=155.72×10-5Cs0.92;上马家沟组:J=606.63×10-5Cs1.0304;下马家沟组J=282.18×10-4Cs1.1497;亮甲山组:J=221.62×10-5Cs0.9191。

2.基于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优选了4套储层个性化的液体体系和改造工艺,并在现场成功应用11 次,其中9 井次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压后高产的目标。

猜你喜欢

酸液潜山岩心
碳酸盐岩油藏多级交替酸压指进现象模拟与影响规律分析
非均匀酸蚀裂缝表面三维酸液浓度计算方法
安徽潜山:“田管家”授技术
Osteotomized folded scapular tip free flap for complex midfacial reconstruction
古皖之源,“皖”美潜山
酸蚀裂缝差异化刻蚀量化研究及影响因素探讨
一种页岩岩心资料的保存方法
Acellular allogeneic nerv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repair of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biomechanics and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
乌马营潜山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长岩心注CO2气水交替驱试验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