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小组协作应用探析
2020-05-06夏琳
夏琳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有效地应用互联网、计算机等资源,将课堂知识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但这样的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是不行的,会极大地削弱这门学科的自身优势,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这样的考量下,我们将小组协作学习纳入课堂教学中。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任务、目标以及特点等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小组协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协作应用;课堂效率提升
小学信息技术课虽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课程,但从其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上都极为符合新课改对当下课堂教育改革的要求。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小学信息技术课无论如何都不能够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有鉴于这样的情况,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进行更加有效的改革,让这样一门课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果,不单单局限于信息技术,而是在其他学科甚至是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上发挥作用就显得极为有必要了。小组协作也就由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那么为什么要将小组协作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呢?
一、小组协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的原因
要想知道为什么要将小组协作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我们首先就要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怎样的课。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日常课堂教育使受教育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人类生活、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锻炼受教育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明确一点的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使用计算机来完成的,这样一点对于打破教学常规、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以及观念限制是十分重要的。
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就要清楚小组协作在其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应用后会有什么样的好处。
小组协作是当下新课程改革中开始兴起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夠有效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教师本位束缚,同时在教师的合理设计下,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知识带来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小组协作的方式能够在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自理能力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吸收信息技术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做到课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当然,单单是口头上声明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采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是不够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明确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二、小组协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关切
想要小组协作在课堂上切实发挥作用,就离不开教师对于学习小组的合理调控以及对课堂大方向上的把握。因此,首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创设出足够平等、民主的氛围。而这也是小组协作学习的沃壤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地位向来都是一个传授者的身份,甚至有的时候还要扮演一个惩罚者的角色。但在新课程中,这样的角色便不再适合了,首先教师就要抛开传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真正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在信息技术课这样的“课任课”中尤其如此,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做好引导者的同时,做好一个推动者和参与者,这决定了新课程教育的成败。
所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外,还要对受教育的学生情况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进度以及兴趣方向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指引点拨,有效促进学生小组内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而遇到有学习困难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干预,进行个别辅导或带领其他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当然,要想取得良好的小组协作成果,教师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上就要有所考量,尤其是小组的领导者。在学生中总会有一部分较为活跃或者是对于课堂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任命他们为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对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并分派一定的管理监督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对小组长的掌控来有效地掌控小组的自主学习情况。
而教师除了要做到的这些之外,还要确保小组有集体意识、合作观念,确保学生在开放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不单单小组内部要合作交流,还要让各组之间产生联系,做到倾听和分享,使得在小组协作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获得扩大化,让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成果切实得到推广。
只有在正确的学科中采用正确的教育、学习方式才能够让学科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同样如此。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互相帮助中得到极大的提升,如此方能够确保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