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自信之光照亮运河的每个角落

2020-05-06王妍妍孙雪梅

教育·校长参考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运河篆刻运河

王妍妍 孙雪梅

古往今来,京杭大运河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中国文化基因的力量之一。而大运河北端的通州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其凝练的精神内涵值得去传承,去发扬。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紧临京杭大运河的源头,这里的师生对于运河有着浓厚的情感,心中亦秉持执着的信念: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开展以运河文化为基础的运河校本课程建设,是运河中学师生的共同心愿;让曾经辉煌的运河精神文化彰显出新时代的价值,是运河中学师生成长的不竭动力。

运河精神,涵养爱国学子

“帆樯如林人如蚁”“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如此壮阔的画面感,是古人笔下当时通州的盛景。作为大运河文化中的一脉,通州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运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文化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是运河中学的优势,我们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和谐、包容、奋进等精神思想,使学生在这种精神环境的浸润中,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简短的文字,传达的是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校长李卫东铿锵有力的信念。

相较于让学生从物理空间上亲近它,对其精神文化的理解和承袭更是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大运河精神是对大运河文化人文精神层面的深入解析。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随时空流转,这些特质已经成为大运河精神的深刻写照,无声滋养着运河中学的学校文化,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挖掘、凝练大运河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扬大运河中蕴含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展现大运河精神的现实价值,对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成为运河师生不懈的追求。

为了将得天独厚的运河文化资源与学校自身优势有机融合,运河中学基于对运河文化的再梳理、再提升,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发出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2002年以来,学校组织政史地学科以及语文学科的十几位教师从不同方面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在不断摸索中积累经验,探究运河文化思想的内涵和外延。经过近18年的发展,学校的课程内容日益丰富,释放出文化引领下的教育魅力之时,也找到了打开大运河文化的正确方式。

学校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开设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为学生介绍运河船工号子、大风车、根雕、民间美术等非遗项目;组织以诗歌、诵读为载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阿紫诗歌进校园”活动……种种课程与活动带给学生充分、有效的体验,唤醒了学生道德成长的内生动力,丰富的大运河资源也浸润了他們的心灵。通过文化润德、文化育人,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教育是一项终身工程,不能止步于校园内。学校充分寻求社会资源,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组织开发具有运河特色的优秀课程,立志拓展学校运河文化的辐射半径。春雨文社作为运河中学的传统社团,经过十几年的浸润,基本形成了征文写作活动、话剧表演活动、游学活动和国学知识竞赛四个系列。记者了解到,春雨文社将目光锁定在大运河上,从地理、历史等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研究,让学生了解漕运文化,力争做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也是借助春雨文社的活动,学校运河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交出新的答卷,如何将运河文化的创新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中?学校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课程。2017年学校成立了“运河中学创客中心”,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教育。校园科技节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动手、动脑的乐趣,推动了运河中学科技教育的普及及科技特色项目的建设。学校先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馆基地校”“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的荣誉称号。同时,各项活动硕果累累,2017年,学校 “先锋科技团”参加中国科技馆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决赛,获得“风能利用”项目全国一等奖;2019年5月,科技团参加了第14届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活动创意花窗项目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2019年北京市青少年DI创新思维竞赛中,学校荣获DI中国总决赛高中组达芬奇奖。

“从十一五市级科研课题‘运河文化的校本研究把京杭大运河作为研究对象,到现在对通州区的历史、地理、人物、古建、民俗等进行多角度研究,学校的老师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对学生进行运河文化教育。”李卫东坦言,运河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让运河学子了解运河的历史文明,把握运河的现实机遇,展望运河的未来发展,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家乡,建设家乡。

运河课程,契合发展需求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校本课程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以“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为龙头,以体、音、美等活动类校本课程为亮点,以社会实践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等为依托的“面向全体,全面育人,打开层次,发展特长”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探索?在李卫东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与学校所处地域的课程资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特长等因素紧密相联。从素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出发,学校梳理出学校开发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新时期所需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国家加大了基础课程改革。”李卫东说,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学校贯彻此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其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打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使它成为学生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李卫东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育人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运河文化校本课程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发展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渴望了解家乡、真心爱家乡等个体需求。

学校力求将文化的味道凸显出来,内容贴近大运河,从南到北、由远及近,详略得当、深入浅出,从多角度为学生介绍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在。为了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运河文化,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运河中学采取了“两手抓”的策略:“一手”贴近时政热点,从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的传承到通州区城市副中心的地位变化,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理性思考;“一手”贴近学生生活,从通州区的人物、古建、饮食及地名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家乡就是一座历史名城、文化古镇,增加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多一份责任与担当。”

再次,教师发展的需要。不只针对学生,课程的开发亦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李卫东表示,教师作为课程开发、实践和评价的主体,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实践操作和理性思考,可以促进其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发展。另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开发出适合学生、学校的课程,更需要扮演研究者、设计者等专业角色。从课前的集体备课,到课后的集体反思,再到职业规划,老师们感悟出更多关于教学的思考。

最后,学校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运河中学依据自己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以及办学特色而自主进行的。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校要想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受到学生的青睐,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恰好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2016年,学校实施“一校两址”办学,东校区位于运河西大街,西校区位于通州区梨园镇京洲中街。由于办学地点不同、学段不同,每年都有大量新教师进入,在这阶段,学校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关注新老教师融合工作,在短時间内形成运河中学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为了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结合“运河文化”校本课程,将原有的综合素质提升活动设计调整为“运河文化之运河大课堂研学课程”,将运河文化和学校办学特色注入研学课程中,开展了以“探寻丝路起点,领略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

2019年3月29日,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夫山泉太白山工厂,学习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制水线。通过参与现场小实验,学生们直观地学习了水的酸碱性等知识。随后,学生来到了被誉为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汉唐金银器等,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感知“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繁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价值。“运河中学的研学课程以学生为本,凸显研学体验式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在活动和职业体验中学会合作,敢于创新。”李卫东表示,世界就是孩子最好的课本,在行走中,孩子们能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文化传承,凸显艺术个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中教育,明确提出几个关键词。第一,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第二,特色发展;第三,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高中阶段的特色发展、多元发展是非常迫切的任务。特色是什么?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独有性和不可模仿性。”面对国家和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李卫东成竹在胸,“特色就是优势所在,竞争力所在,个性所在,每所学校只有彰显特色,多元发展,才能葆有持续的生命力。而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等活动。”

作为“五育并举”的题中之义,艺术教育在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被其他学科教育替代的作用。2011年,美术组肖智老师牵头,将篆刻传承项目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纳入校本课程。为了全方位支持艺术教育的发展,李卫东组织成立了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艺术教研室,建立健全以专任美术教师为主、以班主任和兼职美术教师为辅、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篆刻艺术传承校工作机制。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河中学在推进篆刻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曾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篆刻兴趣,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第二阶段,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普及篆刻艺术,满足学生学习篆刻的需求;第三阶段,根据学生愿望、运河中学发展规划,形成校本课程。在推进篆刻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在高中篆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运河中学篆刻校本教材,满足学习学生的要求和校园文化建设需求。

以“白文双刀二字组印”为例,它是2020届高二(5)班的学生高傲独自完成的,共计12方印章。印文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印文检索,到设计印稿,再到奏刀镌刻历时三个多月。初稿刊印后,肖智指导高傲从篆法、章法和刀法方面反思自己作品,发现需要调整的问题。通过详细的分析、论证,首先完成印稿方案的修改,确定印稿方案后逐一完成印章方案调整的镌刻环节和钤盖环节。高傲在此期间还创作了多方姓名印和闲章,充分展示了高中生篆刻的创作水平。

像高傲这样优秀的学生在运河中学绝非个例,很多喜爱篆刻的学生都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八载春秋更迭,学校的篆刻特色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1月,运河中学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篆刻”;2018年5月,运河中学获得“北京市学生金帆书画院”的荣誉称号。每次篆刻课都尽量满足在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思维。未来,学校希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篆刻艺术的兴趣,让篆刻走进更多学校的课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艺术领域,运河中学有着优良的传统、雄厚的师资基础,能够满足在艺术上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课程。除了篆刻课程之外,学校在舞蹈、音乐、绘画方面也收获累累硕果。“天音合唱团”于2018年5月在“北京市第21届学生艺术节合唱展演”中获得银奖;“乐乐管乐团”于2019年5月参加“北京市第二十二届学生艺术节器乐展演”获得北京市银奖管乐团,成为通州区“蕴之灵”社团 。“特色是个性,也是品牌。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把握学生的个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对其投其所好,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李卫东指出,通过创新特色艺术课程,运河中学致力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成长,在运河精神的鼓舞下发展。运河中学植根于运河文化的沃土,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多元的实施方式以及贴近现实的生活性,让师生燃起了自信的火焰,照亮了他们心田的同时,愈发坚定了前进的步伐。

猜你喜欢

大运河篆刻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