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后,我眼中的喀斯特

2020-05-06廖浩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2期

廖浩名

【摘要】以前去广西、贵州旅行时,“喀斯特”一词被无数次提及,在惊叹喀斯特景观壮丽的同时,不禁对这些美丽风景的形成过程心生好奇。2019年寒假,我在参加广西研学之后,对喀斯特地貌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喀斯特山体的层状结构、峰林的成因、溶洞的演化以及石筍、石钟乳的形成过程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在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对认识地理景观现象有了新的角度。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形成演化过程;新的认知视角

一、前言

未参加本次研学之前,广西、贵州随家人去过一次,沿途欣赏到了美丽壮观的风景。旅行过程中导游在讲解的时候会反复提到“喀斯特”一词,当时也心生疑惑,“喀斯特”是一种什么?虽然隐约知道它是一种景观,但是旅途过程中我看到了陡立的山峰,幽深的峡谷,还有炫彩的溶洞,到底哪一种地貌才算是“喀斯特”呢?它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困扰了我。后来,回到家中慢慢地遗忘了当时的问题,所以,始终没有得到解疑。直到参加了2019年华美英语实验学校组织的广西“喀斯特”地貌研学之旅后,我之前的好奇心与问题被再次唤醒,这一次,跟随学校安排的地质学博士老师,在我的思考与导师的精彩生动的讲解下,喀斯特地貌神秘的面纱被层层解开。下面将通过语言描述与示意图说明一下我看到真实的喀斯特是什么。

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化

1.什么是“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具有代表性而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地貌,在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甚至青藏高原都有分布。“喀斯特”又叫做“岩溶地貌”,老师解释的生动形象,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这些地貌景观是由于石头被溶解后形成的,而又叫做“喀斯特”的原因是首次发现这种地貌是在“KARST”这个地方,通过音译,所以国内又称这种地貌为“喀斯特”地貌。根据老师的讲解以及对比各种所见景观的石头构成,发现“喀斯特”地貌不是特指某一个地貌,而是代指一类地貌,包括我之前见过的峰林、瀑布、峡谷还有溶洞等等,只要它们都是因岩石被溶蚀后行成的,都可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原来都是“千层糕”

远看喀斯特地貌有着许多特点,其中一个就是从外面他裸露的岩石,看着像一块“千层糕”如图1,所以,人们也把这种山称为千层峰。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观察到了“千层糕”这个现象并对它的成因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在深刻的思考与激烈的讨论之后,我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个“千层糕”的神秘成因,其实有点颠覆我的想象。原来“千层糕”本来生于海底,是由于河流流入大海时,将陆地上物质,比如,泥沙等带到了海洋,并沉积到了海底,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泥沙一直堆积着,并形成一层一层的结构。后面因为大陆板块的运动,海水慢慢消失,本来在海底的泥沙层就露了出来,因为河水流入大海的时间不同,所以,这些泥沙堆积的时间也不同,下面的千层峰就更老,上面的也就更新了。随着时间流逝,千层糕也越来越厚。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3.喀斯特地貌的峰林

当我们观察喀斯特的“千层糕”奇观时,在老师的提醒下,我们还看到了远处的峰林都是差不多高的,如图3所示。

为什么这些山高度差异不大呢?这又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讨论,我们表达完千奇百怪的想法之后,博士老师的讲解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这些山体都是连载一起的“千层糕”,联想到上一个问题,我们这次理解更加透彻。原来“千层糕”是容易被雨水侵蚀的,这也说明了他是“岩溶”地貌的事实,因为雨水的侵蚀,千层糕上的一些破坏的和比较软的岩石就不见了,完整而又坚硬的岩石就行程了山峰,他的形成过程如图4所示。

4.喀斯特峰林的溶洞与石笋、石柱、石钟乳

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只是千层糕的冰山一角,在地下千层峰也许有成百上千米厚,还有很多很多的地下溶洞如图5所示。

虽然地下溶洞我们去过很多个,大家只感叹他的雄壮,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他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本次研学,我们发现,“千层糕”上面是有很多深的裂缝,地表的雨水会顺着裂缝流入地下,经过流水的冲洗,有些“千层糕”的裂缝就会越来越大,经过日积月累就在千层峰下形成了一个大洞,这个洞就叫做溶洞。他的形成过程如图6所示。

在溶洞中,有各色各样的钟乳石、石笋,还有石柱,通过老师的提醒,我们发现它们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石钟乳上是会滴水的,而且每一座钟乳石都有一棵对应的石笋,石笋长得长,石钟乳也会很长,而且有的石笋与石钟乳会对接到一起,行程一个柱子。通过思考与导师的讲解,我们发现,石笋、石钟乳,还有石柱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如图7所示。

三、总结

本次研学旅行让我不仅对喀斯特世界的地貌景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提升了科学性思维,找到了认识地理景观、了解自然现象的新视角。对我未来的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帮助,希望学校可以组织更多的研学活动,让我们的见识越来越广。

(指导教师: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陈明仁;好奇心(深圳)旅行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伍詠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