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谁为邻

2020-05-06周振国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2期

周振国

苏州拙政园中有一座别致的扇形小亭,名“与谁同坐轩”,取意苏东坡《点绛唇·闲倚胡床》中的句子:“与谁同坐?”

旅游景区的一座休闲亭子,坐与不坐,与谁同坐,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即便是一次出行,与谁一起,好与不好,说到底就是一次短暂经历而已。但人生路上,与谁同行,或与谁同坐,恐怕就得琢磨琢磨了,想必这也是“与谁同坐轩”的巧妙用意吧。

【来源】《读者》2019年第23期。

本期赠卷参考答案:

一、1. C(A项,“挫”应读为cuò;B项,“彤”应读为tóng;D项,“神采熠熠”应为“神采奕奕”。“奕奕”形容精神饱满,精神焕发。“熠熠”形容闪光发亮,如“光彩熠熠”。)

2.A(“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道来”与后文的“讲述”语意重复。并且“娓娓道来”一般只作谓语,不作状语。)

3.B(根据文意,“据此”前后两个句子句意均完整,“据此”前应用句号。)

4. D(A项,“当……的情况下”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在……的情况下”或“当……时”。B项,谓语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前应加“具有”,或将“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改为“艺术品质精良和价值取向积极”。C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5.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②而且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提示:文段主旨是“人类社会的完整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据此主旨,遵循上下文关联的表述思路,既可找出补写文字的内容)

6.(1)联系相关各方,协商解决难事。

(2)示例:“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①难事来自民意,很务实;②协调相关部门、人员解决难事,很切实;③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回访,能落实。

二、(一)7.D(A项曲解原意,“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说法错误。原文说:“苗绣……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从“同流而异源”即可知楚绣并非湘绣、汉绣的祖先。B项移花接木,“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错误,由原文“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即可知。C项张冠李戴,“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表述有误,据原文可知,“龙、大象、狮子等”是出现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而不是“日常服饰的图案”。D项对应的文字在材料二第一段中,选项内容基本直接采用原文,表达信息准确、完整。)

8.B(原文只是说苗绣“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在原文中,找不到关于苗绣“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的内容。)

9.(2)種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

(3)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二)10.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11.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待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12.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3.答案示例:

(1)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2)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三、(一)14.C(“累”意为“重复”,这句话的意思是:字不得在同一句中重复。)

15.A(A项,“而”为连词,都表转折,可译为“却”。B项,“之”均为助词,前一个可译为“的”,后一个为主谓之间,取消小句的独立性,可不必译出。C项,“以”,前一个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一个为介词,可译为“因为”。D项,“为”,前一个为动词,成为、是;后一个是介词,译为“给”“替”。)

16.B(“宗臣对他们两个很不屑”张冠李戴,原文说“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即作文的规则、法度;而不是对李攀龙、王世贞两个人。)

17.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18.(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关键点:反问句,造物微旨)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关键点:立,尚,薄)

19.造访朱门

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1.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23.(1)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2)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3)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4)淡烟暮霭相遮蔽禾黍秋风听马嘶(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四、作文24.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啊!这是广陵人宗子相的诗歌和文章。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注释,而吴郡人王世贞为它写序文。序文说:当初在建安年间,二曹(曹操、曹植)奋发有为,公幹(刘祯)超群出众。到了后来,潘岳和陆机推衍辞藻,太冲(左思)重视辞赋质地之美,沈佺期、宋之问讲究辞藻华丽,必简(杜审言)的诗风锋芒毕露,李白和杜甫并驾齐驱,龙标(王昌龄)用词不拘一格。古代的杰出之人对于文辞,往往志趣相投却各不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能相互为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那天,我与李攀龙(字于鳞)在燕京一带游玩,宗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人徐生一起过來。宗子相才高且气魄雄健,非常自负,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辩论诗歌技艺,辩不过,就把酒杯倒转,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整日沉思,竟到了吐血的地步。当他能够将自己的意趣抒发到极致时,神思与才华相合,天然的颖悟自然生发。推敲他写成的诗,清越激扬符合音韵。诵读他的诗歌,好像凉风爽快舒畅地吹及腋下入于咽喉;然而当他将自己的意趣抒发到极致而无法停止时,就不在乎道理是不是通行于天地,言辞是不是千年间人们所传诵的,(这样的佳句)他也偶尔能得到。凭借像李攀龙这样的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我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墨守成规,说宁愿做有瑕疵的玉,也不愿做似玉的石头。我实在没有办法诘难宗子相了。

那些称赞宗子相的人,说宗子相已经超越木筏(即诗歌创作的门径)逆流而上;那些褒贬宗子相的少年,认为宗子相是想要越过渡口而又抛弃了他的木筏(诗歌规矩)。然而这实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他想的是)集中我结构撰述的心思,达到我才能的极限,来和天地万物相会。若能与万物相合,那么我就可以收获成色十足的美玉;不能与万物融合,那么我姑且收获一块有瑕疵的玉。字不能在同一句中重复,句不能在同一篇中重复,我时时骑着良马,按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比拼,即便第一次不胜,也不可能第二次还不胜,如此罢了。现在他的文章都编在这里,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幹、太冲、必简、龙标等人,却能跟随在众贤人之后,想必宗子相也是很乐意的。

宗子相的文笔非常奇特,只凭他的笔力便足以破除冗长陈腐的文辞,自成一家言论,胜过如今那些只凭耳闻之人,而最有意思的乃是北地的李先生。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本来是完全可以做到遵循法度的,但他却常常突破法度以尽展其才华;他的文章本是可以完全展现他的才华的,而他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于行文法度。而且上天又不给他寿命,让他这么早就去世了。实在令人悲伤啊!然而他和他的作品也都是永垂不朽的了!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但子相却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他担任考功郎时便有声望,因为不肯依附权贵,不久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那里有倭寇闹事,他跟吏民同睡,管理兵器粮食,筹谋计划是地方上最好的。后来又辅佐他的上司,成为读书人的表率。等到他临死之时,家里祭祀,有人为他哭泣,宗子相一直不高兴,说:“麒麟凤凰,难道能和鸡犬共处吗?我这一生不能实现理想,没有达成圣世。我讨厌那些鸡犬,我将要离去了!”李攀龙先生大加称赏,写诗道:“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他的知心朋友就是像这样评价他的。

(答案解析及译文提供:浙江省衢州二中朱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