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节约”和“信用”的平衡点

2020-05-06李欣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节约浪费信用

李欣

前不久,上海盒马鲜生超市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一事在网上发酵,网友对此褒贬不一。批评方反复强调资源浪费的问题,认为此举既是对劳动成果的轻视,也是对传统节约美德的抹黑。赞成方亦有理有据,坚持认为盒马鲜生超市的做法坚持了行业底线,留存了比商业利润更高的信用价值。

简而言之,这场唇枪舌战是一场“节约”与“信用”之争,但深入思考后,我们会发现这二者并不相悖。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在个人节约美德和社会信用法制看似已有诸多不容的情况下,如何去找寻一个兼顾双方、避免单选的平衡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大规模丢弃临期食品,确实够刺激人的神经,特别是曾经“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对此难以接受,他们对浪费食物现象的批评可以说是下意识的。另一类批评者是基于当下尚有人因贫穷而克制消费的情况发声,他们呼吁将这些临期食品分发给贫困群众,以此彰显社会温情。我们难以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立场予以批驳,那么我们争论的焦点在哪呢?

那便是在保留临期食品对社会信用的冲击上。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向信用经济转型的艰难进程中,食品质量和顾客体验正逐渐超越基本的生活需要,日渐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新消费取向。及时处理临期食品,是企业出于安全的考虑,也是履行企业的信用责任。信誉和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王牌,如今商家已难以承受因保留临期食品而导致消费者产生信任危机的后果,因而商家不会只对成本和收益关系作出简单的判断,而是更加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值得肯定的是,这一点正是我国企业与国际标准并轨的一大进步,也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必要保证。再则,防止资源浪费不应由社会集体买单,市面上大量过期食品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消费的安全和企业信誉,更关系到民众对社会治理,甚至对于中国质量的认可度。

面对这种两难的情况,我们曾循着不同的思路找寻出路,如,将临期食品以低价卖给需要的人或者送给穷人。出发点虽好,但这种做法会导致出现许多新问题。囤积临期食品会占用仓储面积,增加成本,而且企业还要支付预算外的再度质检费用。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无疑会影响企业做此事的积极性。再者,我们还难以保证这些临期食品确实提供给了有需要的人。如果缺乏监管,难以保证临期食品不落入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的不法分子的手中,被“乔装打扮”后再度流入市场,引发更大的消费隐患。还有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上世纪欧洲“福利国家”的表面和谐下曾出现大量游手好闲、依赖救济生活的壮年人口,我们又该如何保证这些临期食品成为雪中送炭的救济物资,而不是沦为那些以贫为傲的人们漠视劳动的幕后倚仗呢?

因而,要做到尽力消解“节约”与“信用”这对矛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食品的浪费,除了要有思路,我们还需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不妨借鉴一下欧美超市的做法:企业对临期食品进行大幅度的降价促销,在过期当日限定次数和数量免费出售。低廉的价格极易吸引热衷于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者,尤其是一部分难以接受食品浪费的消费群体。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尽量去库存以减少经济损失,同时也可以减轻处理临期食品的负担。剩余产品则交由特定机构,由它们进行再一轮安全筛查后定点定向进行投放。当然,最好是多方形成合力,社會对公民进行宣传引导,公民则提升自己的消费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到处理过程中来,确保临期食品的处理在市场信用监管下合法运作。多重参与,上下游联动才是实现临期食品物尽其用的长久之策。

“节约”和“信用”不能顾此失彼,行业准则也须尽力兼顾人情关怀。实现消费服务和后端处理人人满意的良好结局,我们任重道远。我们期待的结果是,半丝半缕,既念信用法冶,亦念物力维艰。(指导老师:何文魁)

【简评】作者审慎思考,将网友们的争论归纳为“节约”与“信用”之争,并鲜明地提出自己倡导双方兼顾的观点。之后作者分别阐述了两种观点的依据,从它们的合理性出发,有力论证了不能顾此失彼的观点。接下来作者肯定了避免临期食物浪费的基本处理思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恰当的解决方案,号召多方参与,共同致力于临期食物的处理,实现“节约”与“信用”的双赢。本文的说理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猜你喜欢

节约浪费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节约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节约
失信商人的悲剧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爆笑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