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评析
2020-05-06王学华
王学华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题分析]
2019年的浙江卷作文题,命题材料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整个命题直抵心灵,让考生关注自我,关注中学生自己真实的成长过程,关注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考题看似朴实、平和,却又平中见奇,启迪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辨。
作文题最终追问的是“你”(指承担考场写作任务的每一位考生)如何“创造生活”的问题,但命题材料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首先呈现的却是作家应如何写作的命题。这里,命题人实际上是用作家的写作(喻体)来比喻人们的创造性生活(本体)。应该说,在考题中是否出现这个比喻差别是很大的。首先,作家的写作是一种高水准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其次,这种劳动将产生成果,那就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甚至是可能传世而不朽的作品;再次,作家的创作必须考虑其阅读对象——读者的需求。而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往往是普通、平凡的,并不必然具有作家创造作品的属性和品格。通过类比的引入,就提升了对生活的品质要求,并非常自然地引入了如何看待他人(“读者”)对我们(“作家”)生活评价的问题。就此,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这样,就既增加了写作的思辨性,又拓展了写作的空间。是多倾听别人的意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不断的修正,还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抑或是既坚持个性的独立,又倾听他人的批评:考生有多种选择,文章的立意与内容都可以丰富多彩。
所以,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题强调了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的思考,要求考生能反思生活、描述生活、想象生活。概而言之,就是每个人都要尊重生活、创造生活,接受对生活这个“作品”的检验与评价。命题的内蕴是引导考生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依据考生自己的个性思考,作文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切入,确定立意:
1.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我”的生活我做主,“我”不在意别人的眼神。走好生命的每一步,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
2.“我”的生活与别人有关,“我”创造的“作品”要接受“读者”的评判。“我”在生活中会更多的考虑别人的感受,更多的顾及别人;“我”要书写人生“辉煌”的作品,就要让更多的人为“我”的生活创造点赞。
3.我为自己“写作”,“我”又为别人“写作”。即辩证地看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既要做好自我,又要倾听“读者”的声音。用真诚创造生活“作品”,既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既收获自己的精彩,也收获别人的掌声。
[佳作展示]
[其一]
我是我特别的读者
浙江一考生
我们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们的生活即是我们的“作品”,每一个窥见我们生活掠影的人则是“读者”。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读者应该是我们自己,我是我特别的“读者”。我在创造生活的作品时,首先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听取自己内心的召唤。
虽说古语有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但那是对君王来说的——他们的臣子都是人中龙凤,在君王谱写朝代的篇章中,这些臣子是能够提出精辟意见和见解的优秀“读者”。可是对于我们呢?事实上,我们无法筛选自己的“读者”,我们有可能会遇见诸葛亮这样的“读者”为我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但更大概率可能是遇见对我们进行指指点点却无益处的“臭皮匠”。同时,过于复杂的环境也使我们无法回应每一位“读者”的需求。就像余华所说:“我的读者不止一个人,读者都是不认识的人,你无法征求读者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作家是无法为读者写作的。”但是写作的内容总是为读者写的,那读者首先就是自己,然后才是别人。因为写作总要抒发内心的情感,写作首先是感动自己,然后才去感动别人。
生活是我的作品,也是我能留在历史画卷上的短短一笔。要是这短短的一笔都不是出于自我的意志,那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一个人总不可能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当然,我会拥有很多的“读者”,包括我的父母、老师、同学等等,如果我将我的“作品”完成得漂亮些,甚至未来的人也成为我的读者,这是最有意义的事。但是,对于作者而言,最重要的读者还是他自己,这是再多的读者也无法代替的。鲁迅在《而已集》中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和鲁迅的思维相通了。“读者”通常只能看到你生活的片段,那是由数个剪影拼凑出来的你,所以他们很难真正代入你的处境替你去做判断。纵然你有很多的“读者”,可是真正握住笔的人是你,走在每一个交叉路口的人是你,深夜喝咖啡熬夜努力的人是你。只有你才是最了解你自己的“读者”,才是最有资格为你将来的每一步做出选择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才能了解你自己,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认识你自己,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奋笔疾书,才能把生活创造成你想要的“作品”。无论是汽车狂人李书福,还是互联网巨擘马云,他们都是在认识自己后,听从内心的召唤,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的人生我做主。我可以听取其他读者的意见,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作者,又是特别的读者。在创造生活这部宏大的作品中,我参与,我快乐!
【评析】
本文坚持以“我”为主的观点,但作者又并不否定、排斥“读者”的意义和作用,而是如文章的标题所示,提出了“我是我特别的读者”的独特观点。也就是说,即便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我”也是最為重要的,因为既然是“我”的作品,最能看明白、最有心得的自然首先是“我”。对“读者”作这样的诠释和解读,无疑是新颖的,然而又是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的。
文章不仅有鲜明的观点和新颖的立意角度,而且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中对生活中“作家”和“读者”的关系作了透彻的因果分析,引用鲁迅和苏格拉底的名言也贴合所要表述的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漫谈生活和人生,语言质朴而自然,全篇文气贯通,有一气呵成之美。
[其二]
选择“读者”
浙江一考生
如果我们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们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既然是“作品”,就自然会有“读者”,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些“读者”呢?
这些“读者”可能是你自己,因为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这些“读者”可能是父母,他们对你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对你的行为作出评价;这些“读者”可能是老师,他们对你的兴趣爱好进行开发,对你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这些“读者”可能是朋友,他们对你的事情了如指掌,对你的决定提出建议。如此看来,拥有诸多“读者”,岂不美哉!
然而,接着问题就来了:我们怎么知道这些“读者”所给出的观点或看法是不是正确的呢?我们又怎么知道这些“读者”对我们一定有益?
时不时就能在微博上看见有人说自己的天赋从小被打压,现在长大了才能重新锻炼这个天赋。“只要读好书就可以了。”“你不要把心思放在别的事情上。”“这个好像不适合你,换一个吧。”一句又一句接踵而至的否定话语,浇灭了我们热爱事物的热情。这真的是好的吗?按照他们所期望的,如同被操控的傀儡一般度过人生,这是我们所要拥有的“作品”吗?不!我们自己的生活当然首先是自己掌握。我们自己的人生是要靠我们自己创造的。如果一味地填满他人的建议,被他人左右,这还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吗?我们应该打开自己,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奔跑、闯荡,去开辟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这个时候就应该相信自己,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然而,在开辟世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指点,就有可能犯不少的错误,或者走许许多多的弯路。我们的“读者”有可能给予我们帮助,做我们前进路上的指路牌,做我们泥泞坑洼中的铺路石,做陪伴我们前往光明的引路人。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必须谨慎选择“读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值得我们去记住他的建议的。有句话说得好:“有些人路过你的世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堂课。”既然只是路过一次,那就不一定是什么好的建议,或许只是浮于表面的毫无意义的个人想法。所以,当我们选择了“读者”的正确建议,我们会在自己这部人生的“作品”中下笔如有神;反之,我们会将这部人生之作写得十分艰难。
选择“读者”并不是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时候你不喜欢的人的批评反而更能切中肯綮。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选择的“读者”是那些真正提出建议的,了解我们并为我们着想的人。只要我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同时有效汲取他人的良好建议和意见,那么,我们这部人生的“作品”必将成为精品佳作。
【评析】
本文认为,人生的“创作”不能没有“读者”,但需要对“读者”进行选择。面对考题的提问,作者不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而是对论题作了内涵丰富的深度阐发,见解独到,富有思辨色彩。具体论证时,作者紧密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实际,进行了逐层深入的分析。说明“读者”是客观的存在,无法推却,是第一层;说明一味听从“读者”意见,将丧失自我,是第二层;说明没有“读者”的帮助,人生也可能陷入困境或迷途,是第三层。经过这样三层分析,文章便比较透彻地阐明了对“读者”进行选择的必要性。在结束段,作者又对如何“选择读者”作了简明、精当的表述,使全文内容更为完备。文章语言简练而带有哲思意味,时时闪烁灵动的理性光芒,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其三]
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
浙江一考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已经完稿的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了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心爱护“我”之人,亦有批评指责之士。我以为,身为“作家”,不应独居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意见;但同时要坚持书写“有我”之书。这两个方面其实并不矛盾,而且都是对“读者”的尊重。
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的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道者,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因为年轻,我缺少生活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活这部大作的走向存在无限多的可能,也许会成功,也许遭遇失败。只有善于听取年长者的建议,才更有可能少走弯路,避开荆棘。我还不能忽视同辈乃至年轻于我的,甚至是批评我的读者。他们思维灵活,另辟蹊径,常能予我启发。
但是,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坚持“有我”。
“有我”才不至于平淡无奇,而能别具一格。一部优秀的作品,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套作。威廉·福克纳早年为谋生而创作了大量平淡无奇的悬疑小说,人们看完皆忘,一笑了之。直至其写出《喧哗与骚动》这一发自内心的意识流代表作,其文学才华才被文学界和社会大众认同。由此可见,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观点、我的追求。只有坚定了内心追逐的方向,才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正值青春,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溢的勇气,而非假装年少老成的通达。
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而并非空有长度的作品。试看豆瓣高分、知乎好评的一切作品,没有一部是纯粹娱乐之作。真正优秀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永恒留存的意义与哲思。我的人生之作也应当学习之,实践之。只有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不盲听盲从,才有可能诞生一些闪光点,为他人提供借鉴价值。我并非圣贤,也许写不出传世名篇。但是,平凡之人也可以學习圣贤的精神,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如同远方的星辰,照亮几个人的去路,送去一些精神滋润。有一颗向往写出名著的心,才更有可能写出更好的生活之作。
对待生活的读者,正如在森林中结伴而行的伙伴。不必完全由他们指路,也不必掏出心脏当火光照亮森林,只需倾听他们的意见,也坚定正确的自我认知。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与亮光。
【评析】
本文标题“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即为中心论点。文章不是绝对地看问题,而是非常注意进行辩证思考和辩证分析,体现了思维的严密。一方面,作者强调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意见;另一方面,他更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有我”,要“创‘有我之作”。观点体现了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行文则层层深入,步步升华。而且,在论述“创‘有我之作”这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时,又分解出“‘有我才不至于平淡无奇,而能别具一格”和“‘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而并非空有长度的作品”两个分论点,使议论更为透彻。文中引用中外文化名作仿若信手拈来,如韩愈的《师说》、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皆能为我所用,体现了较为深厚的积淀;文章语句亦精练老到,蕴含颇丰,表现了良好的语言素养。
[其四]
善者则听之,不善者则弃之
浙江一考生
生活是一部“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而那些与我们的生活出现各种交集的人,则是我们的“读者”。那么,应当怎样对待这些读者的“呼声”呢?我认为,应当“善者则听之,不善者则弃之”。
有许多孤介自守的人,自以为才智过人,对“读者”的呼声一概不听。比如自诩为太阳的尼采,抛却周围一切星辰,最终却因精神错乱而亡;又比如晚年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固执己见,最终再无发明。那么,全盘接受“读者”的呼声就是正确的选择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因为那样会使自己退化成提线木偶,没了“读者”的帮助,就寸步难行。只有对“读者”的意见进行扬弃,筛选出那些积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呼声”,而舍弃那些是非不分、横加干涉的“呼声”,方能化读者之力为己用,创造更完美的“作品”。
人生伊始,父母的耳提面命、恩师的谆谆教导、朋友的低声劝慰、仇人的恶语相向、旁观者的无知之论——有如此多的读者“呼声”,酸甜苦辣,可谓应有尽有。若不加选择、全盘接纳,而不是择善而从,这一生岂不成了任由他人信笔涂鸦之书?因此,要像孙悟空那样炼就“火眼金睛”,驅逐妖魔鬼怪,找寻真正的盟友。古时候,诗人贾岛酷爱推敲诗句,骑马时也苦思不辍,他既接纳诗友的建议,却也自己细细斟酌辨别,如此方才铸就诗名。所以,对那些形形色色的呼声,千万不要因恐惧而拒之于千里之外,而要打开心门去迎接它们,用心去区分它们,让它们变为自己成长的养分。
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指的是孤介自守有害于己,而兼听他人之言有益于己。言论是最自由的小鸟,口一张,就飞向四方。而那些抓捕小鸟的人却需要善于辨析,要抓住害鸟、坏鸟,留下益鸟。对于读者们的“呼声”也应当如此。留下有益于己的,舍弃无益于己的。孔子有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那些“呼声”直接击中了自己的痛点,也不应回避、拒绝,因为只有经受住了打击,你才有可能变得更加强大。
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怎样才能保持本心,写好自己人生之书的辉煌?我坚持“善者则听之,不善者则弃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作品。
世界那么美好,我们要睁大眼睛,放出眼光,择善而从之,且亲力而为之,才会不断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评析】
本文未在是否需要听从“读者”意见这一点上多费笔墨,而是直接切入了该如何对待“读者”意见的层面。对此,作者提出了“善者则听之,不善者则弃之”的中心论点,并紧紧围绕这一主旨展开论述。文章先从反面着笔,指明采取“对‘读者的呼声一概不听”和“全盘接受自己‘读者呼声”两种态度都是行不通的。而后,文章侧重从正面论述如何做到“善者则听之,不善者则弃之”。文章内容充实,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化素养;行文层次清晰,首尾圆合,显示了比较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凝练简洁,表现出了较高的论述表达的水平。
[其五]
有多条路通往映照星辰的大海
浙江一考生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在这世事纷繁的人间,有的人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创造自己的作品;有的人则选择多听他人的意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这两种选择并无是非对错之分,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奔向映照星辰的大海。
毕淑敏曾经说过:“所谓初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诚如她所言,不少作家秉此而为终生信念。阎连科在经历金钱、名誉的诱惑后选择回到原点,摒铜臭之扰,弃地位之争,也未在读者的追捧中迷失自我,以一部《日光流年》再现了中国农民的命运与心灵史。再如作家路遥,在写出引发轰动的作品后依然保持独立,并没有在一片溢美之辞或否定之语中放松警惕。正如他在家书中写道:“只要努力坚持,你的人生就会更加充实。”正是因为他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不曾为读者所左右,才能洞察时代的风云变幻,写出具有独特风采的传世作品。所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都打上了具有路遥特色的印记,平凡的人物创造了不平凡的世界。由此可见,每个优秀作家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色,但如果人云亦云,就会逐渐丧失那些动人心魄的特点,难免落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窠臼,最后被时代的洪流所湮没。
但我们是否就应该推崇拒绝他人意见,对读者的声音充耳不闻呢?如果这样做,未免太过极端了。无论如何千差万别,作家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读者也恰是趣味各异的品鉴师,他们的想法与意见无疑是一味又一味的良药,能助你揭开那些烂疮疤,治愈那些沉疴痼疾。所以作家在写作时,既要坚持初心,保持自我的独特,又应倾听读者的呼声,如此方能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又修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弥补不足,使作品变得更加完美。
而作为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们要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妙,也应既有自己的立场,又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毋庸置疑,他人的意见中肯定有平庸之言,有的甚至是流言蜚语,但其中也必定不乏金玉良言。对待我们自己的生活,应该像作家对待其作品那样,既察纳雅言,又坚守自己的初心。不应该迷失自我,被他人轻飘飘的一句话而牵着鼻子走,更不必纠缠于那些人云亦云的是非,不必陷于那些不良言辞的泥淖无法自拔。但我们依然需要倾听那些充满睿智的建议和出于善意的提醒,它们会牵引你绕过生活中的迷茫,指引你走上光明的路途,奔向属于你自己的那片映照灿烂星辰的大海。
【评析】
本文是一篇情理交融的议论性散文,全篇融哲理、情感、形象于一炉,文采斐然。作者有较为丰厚的文学阅读积累,所以在论及作家的文学创作时,引述阎连科的《日光流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名作为例,如数家珍;开篇处引用古诗以描述世态,稍后引用毕淑敏的名言以阐明每个作家坚守自我的重要意义,都能做到紧扣文旨,贴切自然。相比较而言,作者在论述文学作家的创作时用力颇多,也说得比较透彻;而对自己应如何做好生活的“作家”,写好生活的“作品”,则说得比较匆忙单薄:这样的详略安排,给人以轻重失据之感,是文章布局谋篇的一个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