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巧作“反驳”

2020-05-06张善存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考题劳动

张善存

细读2019年全国I卷关于“劳动”的作文命题,就会发现考题所提供材料的鲜明特点——正反对举。也就是说,考题在正面肯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的同时,也列举了“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反面材料。因此,考生作文的主体部分,除了要呼应考题的正面材料,阐述必须热爱劳动的观点以及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之外,还应该结合考题列举的反面材料作分析辩驳,指出其错误或认识偏颇之所在。而这恰好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也是说理文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这就需要考生掌握“反驳”的论说技能。因为,“反驳”能力是一个写作者思维高度和思想深度的重要体现。具有“反驳”力度的论说文,才能真正抵达高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的“深刻”“有思想”等要求,从而较好完成写作任务。

细读2019年全国I卷作文题的导引材料,其写作导向非常鲜明,同时还暗含了应有的思考梯度。原题先从三个层面肯定劳动的意义:从物质层面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从精神层面说,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从文化层面说,“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紧接着,命题材料旗帜鲜明地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理解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种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梳理概括: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進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命题人列举这些反面材料的意图,就是要让考生对其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否则,仅从正面肯定劳动的价值、阐释劳动的意义,说得再多也只是回应了材料的一个方面,而完全抛开了所占篇幅更多、且至少与正面材料同等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所以,山东省的评分标准明确指出:如果只写一面,不能进入一类文,也就是得分只能在54分以下。从表面原因看,在于这类作文未能对“身边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作有力批驳,其实也意味着作文的思维含量不高,作者的辩证分析问题能力不强,这当然不符合当下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

那么,怎样针对材料中列举的反面现象进行有力反驳?写作时有无具体方法、技巧可循?以下,笔者从相关省市2019年高考全国I卷考场优秀作文中遴选了若干例子,并做了简要的分类归并,意在对此作初步的分析说明,希望能对大家2020年的作文备考有所裨益。

一、点对点反问批驳法

就是针对材料列举的应否定的各种现象,按顺序依次批驳;同时运用反问句式,增强批驳力度。如:

学习忙,劳动占时间?同学们,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也不可或缺。在劳动中我们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劳动还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两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素质得以提高。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体现人类智慧的脑力劳动依然重要,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们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难免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象。劳动苦,花钱请人干?的确,劳动难免辛苦,可也是我们发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取得劳动成果时的快乐也是花钱买不来的啊!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劳动对国家进步、个人发展的作用,都是贪图享受的错误思想,于人于国,害莫大焉!在此,我诚挚希望大家能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广东考生《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上面的语段中,考生使用了“学习忙,劳动占时间?”“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劳动苦,花钱请人干?”等三个反问句,正是针对材料列举的错误思想言论一一加以批驳,并一一给出相应阐释,不光很有针对性,而且扣题谨严,思路清晰。随后,再以一段总结性文字亮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先分后总,层次分明,说理充分,自然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一写法简明易学,但应与提升个人的辩证分析能力结合起来。否则,虽然作了一一回应,但讲不出多少道理,容易流于粗浅、表面。

二、归纳设问法

与“点对点批驳”不同,归纳设问法不是照原样引述考题列举的种种错误言行,而是先作概括,立起“靶子”;同时顺势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作为下文论述的总纲。如:

然而,在我们的校园里,却有种种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声音,它们如沙尘般扬起,遮蔽了青年人追逐梦想的视线。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探讨吧。(广东考生《逐劳动之光,扬时代之帆》)

又如——

但揆诸当下,“劳动无用论”却甚嚣尘上。因此,我希望借此次演讲,让同学们对“劳动”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广东考生《让心中燃起劳动之火》)

前者将材料中列举的言论归纳为“种种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声音”,并形象地指出其弊端——“如沙尘般扬起,遮蔽了青年人追逐梦想的视线”,是很有见地之言。后者用“但揆诸当下,‘劳动无用论却甚嚣尘上”加以归纳,不仅言简意赅,过渡巧妙,而且表现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三、转述否定法

这种方法不直接引用考题材料列举反面例子的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述,并在转述中揭示其错误的实质加以反驳。如:

部分青年以科技发达为由,轻视劳动,甚至排斥劳动。这实在是对劳动认识不足而妄加臆测!新兴科技、人工智能等固然高效快捷,节约人力,但人工的细微之处仍是它难以企及的。(安徽考生《施以辛勤汗水,方得美好家园》)

这里的第一句话“部分青年以科技发达为由,轻视劳动,甚至排斥劳动”,显然是对原题材料“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的转述。所不同的是,转述“述中有评”,揭示了言论“轻视劳动,甚至排斥劳动”的本质。而且,紧承转述指明“这实在是对劳动认识不足而妄加臆测”,指出了其错误的严重性;进而说明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劳动,使行文的针对性更为明确。

四、联系实际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天马行空般的说理会给人很空洞的感觉,所以说理文联系实际必不可少。而且,命题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本身就来自生活实际,若能适当还原于现实,从身边现象说起,便能使演讲稿更接地气,更能拉近与读者(实际上是阅卷教师)的心理距离。如: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的发展,同学们对劳动产生了避而远之的态度。不想劳动、不愿劳动的氛围充斥于校园,即使有的同学想劳动,看见周边的风气也会选择退缩。在我们复兴中学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用学习忙没空劳动、有了新技术不必劳动和劳动辛苦、可以花钱请人代劳作为开脱的理由。不尊重劳动的现象的确不少。但我认为以上的看法与做法都是错误的。劳动是凝于血、固于魂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结晶。我们应该时时尊重劳动,从自身做起,倡导热爱劳动之风,永怀劳动之心。(广东考生《从自我做起,永怀劳动之心》)

以上文字紧扣考题所规定的情境,对考题材料中所指陈的“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现象做了更加充分的述说。作者先亮明自己“复兴中学学生”的身份,再揭出“不尊重劳动的现象盛行”的现实,而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进行正面说理。这样的写法有很强的“代入感”,也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认同。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所谓“联系实际”,并不一定要坐实于真实的某时某地,更不必局限于“自己”,而是要从身边现象、时代生活中做提炼、概括。比如上面这段文字,就是将考生自己的身边事,移植到了“复兴中学”这一写作任务的规定情境之中。

五、深层分析法

说理需要深度。以全国I卷作文为例,如果只是浮在表面,泛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势必因流于一般化而显得平庸。那么,怎样才能有深度,在说理上深入一层呢?不妨读读下面这段文字:

科技的快速进步,并不是为了让人类丧失劳动这项基本生存技能,失去从劳动中获得智慧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出现,绝不应带来人类行动能力退化的可悲后果。恰恰相反,使用人工智能,是为了提高人类劳动的效率,拓展人类劳动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提升人类劳动的质量。也就是说,即便是在使用人工智能的那些地方,人也仍然以新型劳动者的姿态,处于主体和主导的地位。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人工智能的研制、开发,到使用、维护的全过程,哪一个环节不需要我们付出劳动和智慧呢?是人类的智慧劳动创造了人工智能,而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劳动中,我们的身体将变得更为敏捷,头脑也将变得更加聪慧。(广东考生《劳则生欢,劳则生慧》)

这段文字之所以具备说理的深度,是因为它比较清楚地说明了人类劳动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人类的智慧与劳动创造了人工智能;但反过来说,人工智能却无法取代人类的智慧与劳动。也就是说,作者具有对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的比较清醒的认知。由此看来,要学会深刻说理、深层分析,不仅需要有清晰的任务意识,知道要“说什么”,更应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懂得“用什么来说”和“怎么说”。

六、歸谬突破法

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发展下去往往后果会很严重。用归谬法指出这种后果的严重性,不失为批驳说理的一条捷径。它是一种“以退为进、引入荒谬”的反驳方法,即先假定对方论点是“真”的,而后从这所谓的“真”,引出众所周知的“假”来,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观点的目的。比如下面的文段:

但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人工智能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不知不觉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有人甚至认为: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做,为什么还要自己动手?诚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使人们摆脱繁杂的家务劳动;可是当我们全部依靠人工智能时,也就失去了劳动乃至人生中的全部快乐。设想一下,我们可以让机器人拖地、切菜、洗碗、洗衣服;但如果哪一天早晨,我们就像ICU病房里的重症病人一样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机器人将做好的肉糜注入我们的嘴,我们只要吞咽下去就算吃完了早餐,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广东考生《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

这段文字中,作者设想了一个“卧床者让机器人喂食肉糜”的荒谬场景,以次来证明“可是当我们全部依靠人工智能时,也就失去了劳动乃至人生中的全部快乐”的观点。人变成了活着的僵尸,这样的情景是健康人谁也无法接受的,但一味依赖人工智能,最后的结果就是如此。因为巧妙使用归谬法,文章产生了既妙趣横生,又令人信服的说理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由此可见,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已是高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重视对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显然是具体落实新课标要求的体现,也是高考作文考查的一个新动向,备考者不可不察之。当然,考场作文毕竟篇幅有限,不可能也不必要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将批判、反驳的方法全部呈现出来。但从思维方式说,“反驳”正是辩证思维能力的直接体现,也常常是考场作文规定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故而上述各法各例,自当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型考题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热爱劳动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一道考题的多解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研究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
任务驱动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