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新课标 引导新课改

2020-05-06朱前珍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整本书考查新课程

朱前珍

2019年是浙江深化高考改革的第三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遵循新课标精神,紧扣“立德树人”,以德育为魂,以智育为基,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改革,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完成典型任务,聚焦思辨能力,考查核心素养。

以德树人以文化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将“以文化人”列为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在考查设计中充分展现学科的功能优势,在文化浸润中实现育人、化人的教育功能。

从试卷的选材看,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语言基础题里对《水浒传》素材的选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讨论以苗绣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外,依旧沿用传统的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经典文化阅读和古诗文默写四大题型,涉及春秋战国的孔子、孟子,唐代的诗人王建,明代的王世贞、宗子相等文化名人,涵盖古代散文、诗歌、诸子百家的作品。以40分的分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其次,选用生活气息浓郁的反映大众文化的题材。第2、3题的《国家宝藏》,就是央视热播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第6题为图文转换题,选材为“红色议事厅”的工作流程,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很接地气。

试卷的选材不仅着重体现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现实世界中积极美好事物的关注,更在于所选语料格调积极、富有教育意义。第1题,考查字音字形,四个选项中有三个可视为名言警句型。比如,A项:“不甘庸碌,不墨守成规,不畏挫(cuò)折,以全部的精力和才情奔向既定的目标,赴汤蹈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与激荡在他内心的狷(juàn)介不羁之气多么一致。”D项:“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爱心拥抱世界,那么整个世界的灿烂和澄(chéng)净都会永驻心中……”考生在做题时,读到这些句子,不能不说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又如第4题(病句辨析题)D选项,内容为警示人们要远离毒品。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呼兰河传》(节选),充盈着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我”天真无邪,“冯歪嘴子”善良勤劳,祖父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文言文阅读选文《<宗子相集>序》,体现主人公宗臣“宁瑕无碔”的品格追求,等等。这些材料的选用,能让考生感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和民族精神的伟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历史人物的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较好地体现了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命意。

创设真实情境完成典型任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评价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尤其要以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设计具有典型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综合化和整体性表现。因此,就赋予了考试检测情境性和任务性。

情境化的考查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考试内容整体性、整合性、真实性的特征。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更便于调动语言使用的内部动机,考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实能力。所谓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考题努力接近人们日常的语文学习内容与方式。语言基础题第1~4题,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标点使用、语病甄别等,就创设了真实情境,有利于考生完成典型任务。尤其是2~3题的命题材料,改编自2019年4月下旬权威媒体的有关报道,贴近受众生活,富有文化内涵,彰显了文化自信。语病题中语境的选择都贴合当下现实生活,均为热点事件。如“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超级细菌对人类的危害”、《战狼II》和《流浪地球》,将考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勾连起平时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语用题的第5题,在考古学这样的具体语境中,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准确的能力。考生要在规定语境中辨析前后文的逻辑关系,领悟现代汉语的运用规律。语用题第6题,要求考生从图表中读出“红色议事厅”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机制,同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指向典型的语文学习任务。“为老百姓办实事”,是近年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着力倡导的作风,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它的工作方式和成效直接关乎千家万户的冷暖。考题通过图表的形式,让考生进入真实情境,完成评价任务,既能考查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又能同时收德育之功效。

以往的高考题中现代文阅读的探究题,存在伪探究倾向。这类考题借探究之名,行分析之实,往往牵强附会地编造一个情境。如2009年浙江卷第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有人建议”这个情境的设置,除了引出命题者的发问外,其实不具备其他意义。又如2010年的浙江卷《静流》的第16题:“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成长感悟,这是一个情景代入的设计。然而,题目要求考生分析的还是选文中弟弟的成长感悟,而非真的写考生自己的成长感悟。这种伪探究题的病根,在于伪情境的设置。而2019年现代文阅读第13题,探究为选文拟写标题,是一个高度开放而又具有很高探究价值的题。最可贵的就是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命题不预设明显的倾向,有利于考生真正开放思维,切切实实地作探究。情境的真实,又源于选文的合理。《呼兰河传》一共七章,每章數节,原作均未加标题,因此“磨房里外”和“冯歪嘴子”这两个标题都是命题人虚拟的,它们之间没有优劣、高低之分。真实情境之下,完成典型任务,可以更好地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能体现情境化考查这一命题特点的应该是今年的作文题:“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连用四个“你”,要求考生直接进入到话语情境中写作。相较于2017年的作文题要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2018年浙江卷作文题要求“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显然,2019年的作文要求更加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考生不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思考了,更需要投入高涨的热情去思考生活、质疑生活、反思自我、关照人生。

紧扣新课标指向新课程

虽然2019年浙江省还没有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是,对新课程的关注度依然是非常高的。大批专家学者、广大一线教师,都已经在研究新课程,尝试新理念下的教学,各种教学科研活动早已如火如荼开展。探讨,研究,总结,改进,新课程、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推广,早已深入人心。高考题目命制,也充分体现了结合新课程的特点。浙江卷中的第6题,要求学生用文字表达“流程图”,也就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所要求的“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7—9题,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选用的三则材料,充分体现了“群文阅读”的特点,也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对考试评价改革的先行性渗透。

再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节选自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长篇名著《呼兰河传》的第七章。这种取材方法就非常符合新课程倡导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为新课程整本书阅读作了一个很好的导引。浙江省目前还没有正式在全省各地学校铺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只是有一些先驱者进行了部分的教学尝试。如此说来,高考这个风向标的作用就尤为重要。考题中引入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反过来可以助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学生自然状态下的整本书阅读一直存在,而教学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则意味着要通过理性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改变那种自己阅读时的非理性的状态,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规律。今年的浙江卷,考查的内容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是也可独立成文,考生没有看过原著,对答题的影响也不大,这是命题者基于这样的衔接阶段所作的善解人意的考量。新课改全面实施后,在我们的教学引入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板块后,我相信,高考题对此会有更深入的考查。

聚焦核心素养考查综合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既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也关涉四大关键能力,同时也是四个学习领域。今年诸多高考题体现了对这四大领域的考查。

第1—4题,解答语言基础题,要求考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讨论“苗绣”以及其他的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考生可以感受到苗绣纹饰丰富的缤纷世界以及其中的人文积淀,从而更加坚定保护、传承古老民族工艺的信念,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古诗文阅读题、诗歌鉴赏题、经典文化阅读题,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促使考生理解并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样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考生在解答“《国家宝藏》、良渚文化遗址、《苗绣》”等相关内容的考题时,也同时在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现代文阅读《呼兰河传》中,对“我”的形象的考查,有助于提高考生辨析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也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

2019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既体现了厚重的文化背景,又紧扣时代主题,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在切身的思考中领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思考的空间很大。考生可以深入探究生活的本质,展现思辨才能,体现人文素养。作文题在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常常可以把它细分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写作过程是最能体现考生的思维能力的。我们现在尤其关注考生的思辨能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辨能力是独立人格的象征。考题的作文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看法,再加上一个情境化的设计——“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考生若能结合当下具体的社会现象,对人生价值的存在形态做出思辨性的表达,那么这种思考社会问题的批判精神无疑会使他的文章更上一个层次。因此,立意层次上的选择,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及心智的成熟度。那些平时就喜欢独立思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考生,在面对材料的深层结构时,更能够通过选取熟悉的素材来表达个人真实的情感、体悟,进而写出既契合题意又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文。

当然,在许多考题中,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是融合的、全面的,而非简单的一一对应。语用题第5题,材料选自201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的《现象授时与中华文明起源》一文,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呼應了“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同时,该题型为句子衔接题,考查“应用表达”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要求。补写出的句子要与上下文衔接,逻辑恰切,格调和谐。如此说来,此题又考查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中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核心素养。诸多考题关乎多种核心素养,不能一一赘述。

综观2019年浙江卷语文试题,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优选考核内容,注重基础,增强真实情境设置,丰富了试题呈现方式,坚持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的有机统一,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堪称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多个方面任务的好试题。

猜你喜欢

整本书考查新课程
《论语》整本书阅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