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此反常为哪般

2020-05-06刘建松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祖母项脊轩归有光

刘建松

回忆性散文,通常借助遗留的物品勾起记忆的片段,读者往往会被带到回忆的现场。《项脊轩志》是归有光追怀思念的代表作,所谓“太仆最胜之文”。家族、仕途、功业的坎坷不幸,祖孙、母子、夫妻的深情回忆,交织浓缩于一间狭小的阁子。“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让人读来倍感凄婉惆怅,甚至有苦情卖惨的嫌疑。但“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看似随性而写,任意东西;实则精心布局,不落窠臼。其中回忆祖母一节,尤为如此,独具魅力。

关于祖母的出现,文中特意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贾谊《新书·容经》)

可见“束发、读书”,在古代,不仅指明年龄十五岁以上,更主要传达背后的社会意义。归家曾是读书世家,到了归有光一代,家道中落,其祖父、父亲均无功名,“诸父异爨”,人心涣散,家庭衰败,分崩离析。“束发、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复兴家业,光宗耀祖。所以,在引出祖母前,归有光有意识地提及,并不多此一举。这和祖母的言行,甚至和后文所持的代表读书人功名科举、奋斗目标的“象笏”有了联系,为回忆祖母预设前提,别有意味。

如果用“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来概括评论回忆祖母一节,不足为过。一般写祖孙之情的文字,大抵通过一些记忆深刻的瞬间、片段,极力渲染刻画长辈如何无私疼爱以至溺爱后辈,而这往往偏向于物质上的抚养,进而表达后辈的理解、感恩之情。而《项脊轩志》这篇抒情性浓郁的散文在描写刻画祖母的形象时,有自己独特的秘诀。

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我们仔细阅读有关祖母的文字,发现人物语言描写独辟蹊径,似乎不“贴着人物性格写”,明显存在违反常理的现象。比如“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归有光和祖母相处的时间较长,祖孙的交谈自然较多,选择这一句打开记忆的闸门,通常我们笼统地理解为“对孙儿的关爱之情以及因孙儿勤奋好学而生成的欣慰之情”。如果从归有光的角度来观照,大致可以猜测触动最大的是“吾儿”和“大类女郎也”这些亲昵而又違反常理的词语。当时归母已经去世,用“吾儿”来称呼自己的,也只有老祖母了,这称呼凝聚了多少的疼爱之情。“大类女郎也”,不仅写出了老祖母的风趣幽默、亲切和蔼,更主要的是我们要领会祖母居然把“孙儿”视为“女郎”背后的反常之处。我们知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家族的振兴主要依靠男性。把读书用功、振兴家族的孙子和性格文静、地位低下的女孩比较,于情于理说不通。如果我们参考家族争斗的喧闹,诸父异爨的悲凉,鸡栖于厅的无奈这样的背景,在如此喧嚣孤独中,这位孙子竟然能够静心苦读,实在让老人感动、欣慰,故称之为“女郎”,实际是对归有光沉稳坚韧、苦读兴家精神的赞赏。第二处中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和功名科举“则可待乎”,这也违背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科举成功不是一件想当然的易事,老太太之语虽说是下意识行为,实际上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估计她也明白孙儿成功,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无法实现。联想到自己可能看不到孙儿成功的那一天,故用违背常理的语言流露自己期待之迫切,重托之苍凉。更何况,缠足的老太太为了激励孙子,居然能“顷之,持一象笏至”,并坚信“他日汝当用之”,有老太太的一厢情愿的寄托。这块象笏是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所用,严格意义上不属归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这是地位高贵的象征,归有光能不能进入朝廷面圣,还是个未知数,何况朝廷官员自然拥有属于自己的象笏。三处语言描写,都存在违反常理的现象。越违反常理,越能写出老祖母的用心良苦和期待之情,越能激发阅读的思索和兴趣。

回忆性散文强调主客观融合,叙事侧重片段式,不追求完整性,选择只留在作者内心的最甜蜜或最痛苦的片段或瞬间,这些片段往往具备方向标和引路人的作用,能引起读者对完整情景的憧憬和想象,“引起回忆的是个别的对象,它们自身永远是不完整的;要想完整,就得借助于恢复某种整体”(宇文所安)。一般来说,回忆性的文字很容易写得沉闷而琐碎,而归有光对祖母的回忆,则是相对完整,非常注重情节的连贯和细节的刻画,将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表现得栩栩如生。“余读书轩中”,祖母来看望“我”,可视为事件的起因。老人离开时“以手阖门”,可视为事件的发展。至于为何离开,可理解为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老人一来一去,究竟为何?可能突然间想起了什么。从后文看,应该是去拿象笏,以之激励作者,把它视作关键点和兴奋点,也未尝不可。如果老祖母一开始就拿象笏赠送给勤奋苦读的孙儿,似乎也可以;但缺少文学的曲折,减少了有层次、有条理表达情感的趣味。至于祖母如何言说的神态,作者又有意回避不写。其实作家完全可以仔细刻画祖母如何说的神态。这种反常规的写法,有效拉开了阅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加了想象空间。正如吴小如先生认为《项脊轩志》在写人方面是一篇初具“小说胎息的杰作”。对三位女性的回忆,祖母的形象是鲜活而生动的。一方面祖母的言行触及了作者内心最柔软、最隐秘之处,即强烈的功名科举意识;更重要的是写法的独特,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而又让人感慨的祖母形象。

《项脊轩志》这类追忆性质的文字,无论怎样动情、煽情,都不为过。在回忆祖母的时候,作者完全可以边叙事边抒情。让人惊讶的是,在祖母的叙事中,作者“我”似乎不见了,几乎都是祖母一个人的言行表现,看不到和“我”的互动交流。悼亡念存,睹物怀人,归有光对祖母的情感不可谓不深,但为何偏偏不极力抒写,只一句“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有论者认为,这一句不像归有光十九岁时所作,而是三十多岁时补写或修改。无论是哪一种,“瞻顾遗迹”一处,是对抒发情感反常态最好的阐释。十五岁束发苦读时,体验主体是“当时的我”。而“瞻顾遗迹”,回忆主体是“现在的我”。由于年龄、经历和身份等差异,两者的情感自然有变化,会产生差距。从年幼的视角看祖母诸如“大类女郎也”“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的言行,可能会感到唠叨啰嗦、滑稽可笑,理解不了祖母的良苦用心,或者对其期待之情理解不深、感悟不透。如今经历了生活的磨砺、科举的失败,怀旧又是人的天性,“如今的我”容易理解人,谅解人,深深体会作为长辈的艰辛和良苦用心,反思自己当时的无知,也领悟了祖母的期待之情。这些复杂的情绪交叉呈现,用此刻的心情检讨彼时的心态,产生了极大的情感落差,愧疚遗憾无法弥补,责任重担无力承当,家道中兴无能重铸,所以“瞻顾遗迹,长号不自禁”,情感汹涌而出,失去了控制。从时间交错,视角交叠,现实与过去的回环往复视角,抒发作者埋在骨子里的物是人非、沧桑惆怅之感,祖母的形象立体而丰满,进而“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使人欲泣。

猜你喜欢

老祖母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老祖母的牙齿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老祖母的牙齿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老祖母的牙齿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老祖母的牙齿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