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电视行业媒体管理与新闻生产互动

2020-05-06崔岩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

【摘要】进入全媒体时代以后,新闻传播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媒体作为龙头老大的传统媒体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本文在概念界定和现状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的不足,并试图从媒体管理和新闻互动的角度为中国电视行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电视行业;媒体管理;新闻生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媒对人的影响有不同的时代表现。传播方式从纸质的印刷、电报,到有声音的电话,再到后来极具画面感的电视、卫星技术,大众传媒始终以先进的工具属性,不断改变人与人、人与传媒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生态平衡,尤其是“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存的基础上,电视节目与新技术出现了不断融合的趋势。

电视新闻节目是众多电视节目的一种,相比其他娱乐和综艺节目而言,其公信力和影响力是最大的,往往代表着一个电视台的形象和门面,是各级电视台的基础。而新闻类节目选择别的播出形式,就是这个节目的内部框架,对整个节目的播出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电视媒体管理与新闻的互动,对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全媒体和电视新闻制作的概念

1.1 全媒体的概念

全媒体是指多个媒体部门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的不同来源、媒体形式的选择、传播手段的选举和运作模式的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由此以来,我们可以看出,全媒体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个背景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全媒体时代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三网融合”是一个高频词,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三网合一”。“三网”是指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通信网络,这三者之间不断渗透融合,最后形成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后,日常广播电视的网络和电信企业网络之间互不干扰、互不联系的间的“壁垒”被打破了。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的技术和业务也不断的得到融合和渗透,这为新闻生产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

二是多平台集成与交互。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伴随着海量信息、即时传播用户参与的传播有时,电视媒体的龙头地位逐渐被削弱了。因此,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学习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建立观众的互动环节,增加观众参与的内容,并将其融入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创新中。

三是受众需求復杂多样。随着年轻一代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崛起,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观众不再是唯一需要了解和接收新闻信息的人。对新闻表达、体验、评论和参与的需求也是新闻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创新上,我们可以建立更多的互动环节,增加观众参与的内容。

1.2 电视新闻制作的概念

生产新闻是指经营者选择新闻主题、叙事方法、视听符号、编排等要素,进行电视新闻大众化传播的方式。

2. 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生产的实践

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当前各大电视台都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以应对全媒体的挑战。在新闻平台建设政策的指导下,创新媒体管理模式,拓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新闻制作平台。主要措施如下:

2.1 建立广泛的平台

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了多个播出平台,央视作为领头羊,第一反应,创办了央视网,开通了中国网络电视(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打造了中央视频移动应用程序,同时在新浪微博“央视新闻”,设立了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移动客户端的建立,体现了央视在全媒体时代的积极探索。

2.2 新闻节目不断完善

以《新闻联播》为例,目前该节目仍是国内新闻联播的主渠道,有以下特点:标题发生变化,民生有所增加。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领头羊”,新闻广播在《八项规定》和《改革风格》等通知出台后,迅速反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节目的核心内容、编排方式和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从内而外进行了修改。自2013年1月以来,我们可以看到的网络头条新闻中,播讲领导人行动轨迹的新闻量下降到25%一下,大量的时间和篇幅是关于人民福祉的社会新闻的播报。其次,节目中添加评论、直播链接。《新闻联播》设有“评论”、“新闻短评”、“编辑后”等栏目,并在节目过程中添加直播链接。实时连接使新闻主持人能够切实体会到新闻事件现场的氛围,与摄影师和路过的群众受到者,形成良性互动。在互联网上发布“主播我来说”节目,以主播的身份对时事进行点评,更加接近地气。

2.3 广播声音更质朴、亲切。

长期以来,“新闻网”的广播语言和配音语言以“读”和“播”为主,给人以严肃、威严的感觉,没有很好的亲近感和亲昵感。在客观、大气的基础上,改版后的《新闻广播》播出语言增添了朴实,变“说教”为“传播”,变“宣传”为“表达”,摒弃了枯燥僵硬的语调,增添了清新流畅的风格,使观众感受到清新、易于接受。

3. 存在不足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实际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从电视新闻节目类型来说,目前的各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类型大多数都很雷同。从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每一种节目形式都可以找出很多个不用电视台相似的节目,有的甚至连节目标题都一样。这种高度重合的电视节目,不仅是对电视节目的频道资源和时段资源的一种消耗,也使电视机前的观众逐渐丧失过了观看的热情,造成大量电视新闻受众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

新闻缺乏时效性。及时性是新闻的本质要求。电视新闻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仍沿用以往的工作模式,包括选题、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播出等诸多环节,浪费了大量时间,远远落后于新媒体,许多受众转向新媒体的快速传播。

新闻节目互动少,观众参与度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视新闻节目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我给你看”。尽管一些电视新闻节目设置了热线、短信平台和电子邮件地址,但目前的反馈显示,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和参与是“名义上的”。

4. 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互动策略

我国电视传媒业,应该不断改变自我,适应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大胆进行媒体管理创新,勇于肩负起发展壮大中国传媒业的使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转变制作播出方式,由单渠道收视向多媒体收视转变,由内向收视向外向收视转变,注重多种节目形式的组合与拼接。根据观众年龄、地域和需求的不同,结合电视台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效的博采众长,将多种节目形式进行科学的结合和拼接,达到“混搭”的新效果,再更好的传达信息的基础上,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受。2.加强新闻工作者培训。这主要体现在主播和记者身上。对于主持人来说,要不断学习,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和技术瞬息万变的特性,达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流畅有效的实现“人机互动”。同时,要提高主持人对现场的反应能力、即兴发挥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各种突发状状况。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加强普及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涉及到电视领域的计算访问、摄影摄像、图像处理、文字编辑等不同方面的知识,还要为不断更新对新媒体技术和设备的学习。

要注意各种新闻要素的互动。通过将公众纳入新闻事件的报道范围,向公众展示新闻事件的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扩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面,提高新闻节目的综合性和生动性。

情感因素的互动。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电视观众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虽然他们之间隔着电视屏幕,并没有真正的眼神互动,但主持人真诚的表达,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了人际交往的温暖。主持人的具有“人文”情感的表达,可以让电视新闻节目更加富有感染力,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有人文触觉。

视听要素创新。在全媒体时代,演播室虽然是静止不动的,但良好的演播环境,可以让电视新闻节目创造出绝佳的视觉冲击效果。在现代技术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大家在设计演播室时,会更加青睐于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的艺术形式,同时注重于新时代的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相结合。丰富工作室设计上,电视新闻节目在丰富内容和创新形式上就有了更多可以施展的可能。

5. 结论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行业的发展翻天覆地,媒体管理和新闻节目相互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循环。新的媒体手段的创新为受众提供了新的新闻产品,而受众不断发展的需求又促进着媒体管理的不断与时俱进。与国外媒体發展轨迹不同,国内的电视产业会在中国优越的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下,持续不断的进行改革,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下一步,电视人将把准数字媒体的发展方向,采用科学的传播规律创新媒体管理,产生更合适的市场和前景的新闻产品。

参考文献:

[1]曾祥敏.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分众化传播[M].北京:屮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胡正荣赵树清马建宇.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省级地面频道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崔岩,山东省博兴县,研究方向:新闻电视行业的相关论文,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新闻中级。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
社交媒体对社会新闻线索来源的影响
浅议自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受众参与
微信朋友圈如何重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