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

2020-05-06陈倩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4期
关键词:记者

陈倩

【摘要】现阶段,创伤性新闻报道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受灾人群及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也逐渐被重视。在此过程中,报道创伤性事件的记者也存在较大的患职业性心理创伤的风险,但有关记者的职业心理创伤目前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的研究进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以期探寻到记者罹患心理创伤的原因,并综合提出解决心理创伤的方法。

【关键词】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媒介制度

随着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类型日益丰富,其中创伤性新闻报道也逐渐增加。随着学界对新闻研究的不断深入,创伤性新闻研究也在国内外有所开展。实践研究发现创伤新闻报道所滋生的“创伤”同样也波及到了部分新闻工作者群体,他们在深入前線报道时,目睹了灾难现场,且作为富有思维与情感的个体,愈来愈多的以记者为典型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也悄然成为了创伤报道潜在的“受伤者”。因此进行记者的职业性心理创伤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现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分析,对记者罹患心理创伤的原因和解决心理创伤的方法进行探索,指出现有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研究的不足,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1. 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研究的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界真正开始关注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是在2008年,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现场进行灾情报道的部分记者罹患心理创伤,于是开始有学者对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进行实证研究。如李秀珍、毛中强等对参与地震救援工作的40名中央电视台记者记者进行SCL-90问卷调查;张雅娟对灾区报道的记者进行心理压力的测量总结和分析;陶文静、李双龙在《记者也要学习心理调适的知识》研究中进行非随机抽样,调查了249名赴汶川大地震采访的记者的创伤性心理。但由于汶川地震的灾情之大、之严重是其他的创伤性事件所不能及的,因此,对于汶川地震的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且偏重于个案研究。

此后,国内也有专家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路鹏程和卢家银研究调查记者患职业性心理创伤的因素、相关解决方法以及解决方法的效果分析;路鹏程和石永东在《记者职业与心理疾病—国外新闻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研究中对国外记者的职业性心理创伤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研究了记者心理创伤风险因素,创新总结了“研究模式”。

国内目前对于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的研究较少,其中关于心理创伤应对方式的内在机制、作用过程以及实际效果的实证研究更少,且现有的研究结果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相关研究的时间多在2013年前,存在研究空白时期。

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目前对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的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如Trond Id?s, K. Backholm & J. Korhonen的《新闻编辑室的创伤:恐怖记者的社会支持、创伤后压力和创伤后成长》研究中,采用了三个症状分量表:入侵测量、回避测量、觉醒过度测量,对2011年7月22日报道恐怖事件相关的549名新闻专栏作家记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管理弱点:工作满意度,士气和记者;对暴力和创伤的反应》(Beam&Spratt,2009)采用的也是实证研究的方法。

此外,国外对于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的研究资料历时性强。如Anthony Feinstein&Jonas Osmann的《前线记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18 年战争和冲突的回顾性研究》采用的是某研究中心1999—2017年收集的8个一线记者行为数据集进行的回顾性分析。《记者和媒体专业人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求助态度的描述性研究》(MATTHEW GOULD,VICKY LANGSTON& MARK BRAYNE)在2005年8月至2006年5月期间对一家国际新闻机构工作的124名管理级雇员的自我报告问卷。

在现有的国外对于“记者的职业性心理创伤”的研究中,发表更新性强,且呈现交叉学科研究的特性,发表的刊物多以精神心理类为主,主要研究内容除了对记者创伤性心理的风险因素的实证研究,还包括对于记者创伤心理解决方法的效果研究。

2. 记者罹患职业性心理创伤的风险因素及其影响

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可以得出,目前记者罹患职业性心理创伤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统计学因素。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如在性别与婚姻方面,女性记者罹患焦虑和失眠的比例高于男性,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与PTSD患病率成负相关。

第二:记者自身因素。记者有相似的经历(报道时易有相同的情绪)、性格等因素。个体的某些持久人格特质可能与其罹患PTSD之间存在着联系。例如:记者的愤怒、敌意、攻击性等。记者的认知模式越负面、越消极,其罹患的症状则越多。

第二:组织压力与社会支持因素。领导风格、上下级关系和组织政策、情感需求等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家庭职场支持(亲友以及职场同事、领导的情感与工具性的支持)、社会支持与承认(社会各界所提供的各种精神性关照和物质性帮助)等。

第三:报道因素。报道的频次、内容的创伤度、报道的前期准备度、被采访者的参与度等因素。报道前期准备不足,如奔赴灾区现场前未做好心理准备、记者的采访技巧不成熟等、受灾民众的拒访率居高不下,这都是报道记者罹患创伤心理的相关。

第四:媒介制度因素。在多个研究中,都体现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对相应创伤性记者的心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记者的职业性心理创伤的患病率。

3. 记者心理创伤的应对方法

记者要重视个人的心理调节和工作安排,报道结束后重视事后心理干预与辅导。记者应正视自己所遭遇的心理障碍,在报道时,要清楚自己的极限,学会处理自己的压力。在发现情绪敏感以及心理处于创伤状态时,应该及时寻找适用于自己的解压方式进行情绪疏解,若人为压抑以及不向他人倾诉只会使情况恶化,加深心理创伤的程度。

新闻媒体和机构要重视并加强对创伤新闻报道记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新闻媒体在分配工作任务时,可以对重大灾难性事件的一线报道记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培训,以减轻记者在灾难报道中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并且对于不同领域的报道,可以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对一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问题进行预測,在发现会出现情绪危机时及时进行相关培训。报道工作结束后有必要时可对参加灾难性报道的记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此外,在进行工作安排时,要注意记者工作任务的合理分配。

提高社会对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的重视度,提高记者的职业心理认可度。

加强记者心理创伤与压力的立法或规范。建议媒体机构或记者协会针对记者在创伤性新闻报道工作后的心理压力和创伤治疗制定相关的保障医疗条例,以保障记者在完全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工作后能够得到合法、有保障的心理干预与医疗救助。

记忆存储库的影像习惯化。在国外相关研究中的数据显示,在治疗中使用影像习惯化可以使症状减轻。

4. 现有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都存在研究的局限之处:相关实证研究不具备统计显著性,因此其中得出的原由还需进行进一步检验。除此之外,记者心理创伤的跨国研究仅为个案研究,且存在两个变量:调查研究方法误差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因此无法进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比较研究。此外,在现有的研究中,缺乏现有的量表,使用测试的量表存在差异,这导致研究可能出现设计不合理之处。另外,在现阶段对于男女性别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多数研究显示女性记者罹患PTSD的比例远高于男性记者。但这个研究结论可存疑,即:女性记者可能比男性记者更愿意倾诉,表现自己的恐惧和担忧。

5. 结语

现有的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仍存在研究空白,我国目前更应该重视对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的研究,后续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以期能为以后的创伤性新闻报道提供有效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议,帮助指导未来的记者的创伤性新闻报道的实践活动,降低记者罹患职业性心理创伤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张敏.创伤新闻报道中记者“创伤”之面面观[J].今传媒,2013,21(02):125-126.

[2]路鹏程,石永东.记者职业与心理疾病——国外新闻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新闻记者,2013(07):67-75.

[3]李双龙,董依明.关于突发性灾难报道记者心理创伤与压力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3(04):102-109.

猜你喜欢

记者
电视记者编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转型”的想象力
从记者到学者:转型之路困惑何在
“记者”转型“学者”:路有多选?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及倾听技巧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