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工学及实验教学过程的课程思政实现方法探索

2020-05-06张引红谢丹丹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电工学评价体系课程思政

张引红 谢丹丹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探索电工学及实验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不仅让学生思考专业课知识点,更深入思考着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与使命,培养担当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电工学  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  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1.2019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电工学;2.2018年度校级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专项项目。

【中图分类号】TM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252-02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电工学及实验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又是学好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积极响应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将德育教育融入电工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当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振共频,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学生以理服人、科学验证的工匠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电工学及其实验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公式多,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强。面对部分学生学习电工学的积极性不高,又加之当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存在出勤率低、课堂亲和力差、课上抬头率低的现状,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和电工学课堂教学改革有效结合?此外,对于课程思政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如何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接纳并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去呢?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堆叠,而是将两者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在课程中恰当的融入思政教育,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政治思想。

1.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完善电工学及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结合相关电学理论知识,穿插讲些著名的物理科学家和科学发明的故事,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展望,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电机的自动控制和家用电器的应用,我国的特高压传输技术取得的最新进展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未来科学奉献精神,不仅让学生思考专业课知识点,更深入思考着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与使命,培养担当的时代精神。

2.加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以前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要用实际生活的案例、灵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发言、讨论的民主平等权力,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遇到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动德育教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新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未知的精神。

4.电工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训课程,可以将精益求精、提升实训项目质量等思政元素融入到电工课程的课改和日常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凝练电工实训课程的大国工匠精神。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大胆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学内容上,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少些验证性的实验,多做设计性的实验,并使学生在设计性实验中,开拓思路,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革新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2.上传实验课优秀的学生实验作品,制定详细的科学实验步骤,设置实验安全常识知识和同时总结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

3.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制定合理的考评规章制度,健全学生成绩考评机制,增加学生互评的方式,将熟练掌握知识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和平时小组学习积极参与程度等因素全面考虑。

值得骄傲的是,电工学及其实验教学在努力实现课程思政的探索过程中已初步取得成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发展前景,电工学被纳入2019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

用好电工学及实验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参加学术组织交流活动与项目总结,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为其思想政治定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整个教学实践贯穿“爱国、敬业、诚信、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激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把“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立德树人”中心環节,从而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诠释大学之道”德智相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秋.课程思政的思与行.黑龙江教育,2019(6):9~10.

作者简介:

张引红(1972.7-),女,汉族,陕西大荔人,博士,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及信号处理。

猜你喜欢

电工学评价体系课程思政
电工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电工学中常用电路分析方法应用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研究
专业引导在“电工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