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几何证明分析方法简析
2020-05-06马维俊
马维俊
【摘要】几何证明是初中几何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从七年级的证明两直线平行到九年级的证明直线与圆相切,是一个不断演进和深化的过程。在初中学段,从知识结构和推理方法上,几何证明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锁链,最终在学生的知识体系里建立起完整的几何推理机制。因此,在幾何教学中老师对几何证明的分析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几何 几何证明 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172-02
在初中阶段,几何证明是以几何公理和定理为基础,找出“已知”和“求证”之间的联系,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其中,如何找出“已知”和“求证”之间的联系是几何证明的关键所在。现将一般常用的几何证明分析方法总结如下:
一、审题——明确已知和求证
几何证明的第一步是审题。审什么和怎么审是这一步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审什么。一道几何证明题,在证明之前我们要明确题目给了哪些已知条件,要让证明什么结论,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确已知和求证。二是怎么审。初中几何证明题,常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文字命题的证明,这类题目,通常用一句严谨简练的强逻辑文字给出,已知和求证相对较为隐匿,所以要确定已知和求证就需要从命题的结构出发,分析题设和结论,从而实现已知和求证分离的目的。例如,“求证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这道题目中的已知和求证是不明显的,从命题的结构出发,分解成题设和结论的形式,“如果一条直径平分了一条弦(这条弦不能是直径),那么这条直径垂直于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则容易发现:已知里有两个条件,一个基本条件“一条直径平分一条弦”,一个限定条件“这个弦不能是直径”;求证的结论有两个“这条直径垂直于这条弦”,“这条直径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另一类是具体条件下具体结论的证明,这也是几何证明题最常见的证明类型。这类证明题,与文字命题的证明有显著的不同,一般情况下都会明确给出已知和求证,同时已知和求证用数学符号语言给出。这类证明题在审题时区分已知和求证的难度相对低一点,如果已知条件给得较多,就要分析已知条件的特点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
二、读图——显化已知和求证
明确了题目中的已知和求证后,就要读图。读图时要结合已知和求证,这是读图的前提。根据已知和图形的联系程度,几何证明题常见的情形有两种,第一种情形是题目中的已知和求证已经明确的表达了完整的题意,对图形的依赖程度不强。例如,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这道证明题中的已知和求证所表达的题意很完整,可以不借助图形就能直接进行证明,但是对于直观想象能力较弱的同学,作图读图同样显得非常重要,借助图形,证明过程更加轻松高效。第二种情形是已知中只给出了部分条件,其他条件通过图形呈现出来,已知和图形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完整题意,所以读图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例如,如图1,∠EAC=2∠B,且AD平分∠EAC,请说明AD与B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这是一道极其简单的证明题,但是如果没有给出图形,就无从证明,只有将已知与图形结合,才能明确题意,完成证明。由此可见,读图是几何证明题证明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读图的过程是思路再整理的过程,读图使得已知和求证更加明显,更加容易理解,为分析已知和求证之间的联系做足准备。
三、分析——连接已知和求证
如何通过已知推出所求证的结论,关键是已知和求证之间建立连接,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这个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通常分析几何证明题,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已知”出发,分析出求证的结论。这种分析方法是最常见的分析方法,根据已知的特点,分析这些已知能带来哪些结论,这些结论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如何利用这些联系推出最终所求证的结论。另一种是从“求证”出发逆向推导,回到已知。这种逆向推导的基本思路是“知结论寻条件”,经过若干步的逆推,回到已知,从而把求证和已知连接起来。这种分析方法在部分题中会有特别好的效果,使得分析过程更加顺畅。例如,已知如图2,E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的一点,且AB:AE=AC:AD,∠1=∠2,求证:∠ABC=∠AED.这道题从求证出发分析,若要证得∠ABC=∠AED,则需证明△ABC∽△SED,若要证明△ABC∽△SED,则需满足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显然题目中已经有“两条对应边的比相等”的条件,只需夹角相等即可,又已知∠1=∠2,则可得到∠BAC=∠EAD,逆推到这里,所有条件已具备,于是从∠1=∠2这个条件顺推下去,这个题的证明思路便一目了然。
在分析已知和求证关系的过程中,几何图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有些题目中已知条件比较多,或者推导的中间过程较多,这个时候几何图形起着部分思维缓存的作用,使得推导过程在几何图形这个中继站的辅助下可以有序的进行;有些题目中,如要建立已知和求证之间的联系,必须要借助图形,通过在图形上作辅助线,增加已知条件的数量,使得已知条件更加充足,进而与求证产生联系。例如证明相交弦定理,如图3,若圆内任意弦AB、弦CD相交于点P,求证:PA·PB=PC·PD。证明这个定理,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而原题目中没有三角形,需要连接AD、BC,得到△PAD和△PCB,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到∠A=∠C,∠D=∠B,于是有△PAD∽△PCB,从而证得PA·PB=PC·PD。这个分析过程中,辅助线一旦做出来,证明思路就十分清晰了。
四、书写——呈现思维成果
在分析的过程中,已知和求证之间形成了一条纽带,顺着这条纽带用几何符号语言把推理过程写出来,便是几何证明。如何完美书写自己的思维过程,是个难点。书写证明过程之前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明确几何证明过程中的基本逻辑关系“因为……所以……”;(二)明确每个小结论得出的条件。有些小结论只需要一个条件就可以得出,有些小结论需要两个或以上条件才能得出,有些小结论的得出以之前的一个小结论为条件,这些逻辑关系的书写过程各有不同,需要明确掌握;(三)明确每个小结论之间的顺序关系。有些小结论要作为后面结论的条件,那么这些小结论之间就存在逻辑关系,顺序就不能乱;有些小结论之间没有明确的先后关系,那么这些小结论可以任意顺序书写;(四)明确各小问之间的关系。有些证明题有两问或者三问,首先明确各小问的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总题中的已知条件,则可公用,若是某个小问下的已知条件,则只在本小问中可用。其次明确前面小问与后面小问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前一问为后一问做准备的情形;(五)将证明过程分块进行。有些较复杂的证明过程,根据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进行,这样有利于化整为零,弱化证明的复杂性。明确了这几点,那么书写出一个完美的证明过程便是件容易的事情了。
初中几何证明题,尽管每一个题目有每一个题目的特征和具体证法,但是证明流程上不外乎以上分析的四个过程,即审题、读图、分析、书写的过程。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具体证明一道题目时,这四个过程不能刻板的分离开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越简单,四个过程越不明显,题目越难,四个过程越需要分别进行。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证明过程,从知识的掌握到技能的应用,从分析能力的提升到数学思维的锤炼,从严谨的书写表达到优秀的数学素养的展现,综合反映学生的数学能力,而老师对几何证明题的分析方法的有效指导,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快捷。
参考文献:
[1]张玲钧.浅谈初中几何证明的教学[J].甘肃教育,2009(03):46.
[2]朱月祥,周伟伟.浅谈在几何入门阶段培养初中生的推理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Z3):65.
[3]钱进.浅谈添加辅助线的方法[J].中学数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