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2020-05-06李慧琴李淑琴
李慧琴 李淑琴
【摘要】新课程打破了以往以书本为主、以课堂为主、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文化积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并对各学段课外阅读的质与量作了明确要求,这无疑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为学生搭建了获取知识、自主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95-02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以兴趣为先导,点燃学生阅读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任何有效的活动都源于兴趣。阅读也一样,有效地阅读更需要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上精彩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悬念;课外幽默的笑话,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等等,都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诱因。教师要时时处处、多层面、多角度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新教材中有关中外名著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对此做一些内容的拓展和情节的延伸,就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鲁滨孙飘流记》这篇课文时,我为学生播放了展现课文内容的视频资料,学生对野人、荒岛充满了好奇,我顺势向学生推荐《鲁滨孙飘流记》这本书,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了,下课后马上向学校图书室借了这本书,争着阅读。
二、以方法为重点,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不能自主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二),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读书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教师在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阅读时要选择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读书方法阅读不同的内容。二是要在阅读的过程以记忆、背诵、摘抄、剪贴、做笔记、写心得等灵活多样的方法积累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知识。三是在阅读中切忌贪多图快,囫囵吞枣,要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等等。
三、以活动为载体,巩固学生阅读意志
小学生兴趣注意的持久时间不长,意志力不强,需要不断地强化。同时,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班队活动,来巩固他们的意志力。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诸如民间故事会、成语故事会、励志故事会、辩论赛、演讲比赛,还可以定期举办手抄小报竞赛,剪贴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学习知识的“成就感”,使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知识的“有用”,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课外阅读。
四、以培养习惯为目的,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基础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最终有一天要走出校园,离开老师,他们的知识主要要靠阅读来获得。“三岁成习,六十依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又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会“不令而行”,不断满足自己的阅读要求,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是要读好书,要选择经典名著。书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有些书思想贫乏,内容平庸。因此阅读要仔细甄别,非善勿近。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读经典,因为经典是时间选择的产物。但经典大多是枯燥的,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阅读,我向卓越大语文的老师们了解到,他们的专业团队制作出国内第一部国学题材的动漫,通过创新、有趣的方式在孩子和经典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是要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时,有种说法,叫做Fake Reading,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假阅读”。说的是:读时,可以读得快,读得顺畅,中间也不用停下来。但是,没怎么过脑子。这种阅读没有思考也没有成效,卓越大语文的老师会通过优质的閱读引导孩子自觉主动思考,比如老师在讲故事时,就会以造句的形式,将阅读所得与现实相连接,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角色扮演游戏,以形象化语言表达出来。孩子们为了表演得更好,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自觉进行思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是要进行交流,分享心得。阅读后,向朋友或者家人分享自己读过的有趣的故事。大语文的老师鼓励孩子们各抒己见。她说,当孩子迫不及待地跟你分享他今天又读到哪个有趣的故事的时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慢慢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