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鱼”谚语
2020-05-06肖爽韦淇李思雨杨函范婷婷
肖爽 韦淇 李思雨 杨函 范婷婷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日本‘鱼谚语研究”(项目编号X201910022130)。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谚语是一个民族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日本四面环海,鱼类资源丰富。作为日本人的一种主要食物,鱼也逐渐渗透到日语语言中,形成了大量与鱼相关的谚语,同时对文化产生了影响。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关系的相关理论,将有代表性的鱼谚语分成四个大类进行分析。该研究有助于加深日语学习者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鱼;谚语;文化
通讯作者:范婷婷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2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四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加之有洋流经过,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鱼类生长,形成了诸多渔场。世界上一万二千余种鱼中,在日本近海栖息繁衍的就达千余种之多,其中约二百种食用鱼占据日本人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自古以来,鱼在日本人民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逐渐通过语言渗入到日本的民俗文化中。鱼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吉祥美好的寓意,常以幸福、长寿、繁荣、圆满的象征出现,由此可见鱼在日本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
作为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反映了日本社会、思想文化中的方方面面,而与鱼相关的谚语,在日本谚语总数中的比重也相当可观。集英社出版的《新修辞典》中收录了一百余种动物谚语,和鱼相关的就占了二十余种。因此,了解日语中的鱼谚语,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及其民族性,丰富日语词汇,在实际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关系的相关理论,参考张敬、卢骁的分类方法,试将有代表性的二十三条鱼谚语分成四个大类:第一类是以“鱼的生理特征”为基础的日本鱼谚语;第二类是描绘“鱼类的生活习惯与人类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的日本鱼谚语;第三类是“以鱼为媒介说理”的日本鱼谚语;第四类是能体现“鱼在精神世界的象征意义”的日本鱼谚语。以下依次分析每一类鱼谚语的特点。
关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Lakoff 和 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不单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将某一概念领域用另一概念领域来理解的一种认知行为(1980)。从源域(喻体)将某一或部分特征转移映射到目的域(本体)中,这就是隐喻的基本过程。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重点解释了跨概念域映射的过程,关心源域的某一或某些特征是如何转移到目标域上,两者之间存在哪些相似性或者人们是怎样通过想象和联想在两者之间创造出相似性的。本文将根据以上理论探讨日本鱼谚语中喻体是如何映射到本体上,同时按照映射的方式将鱼谚语试分为四大类,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日语与日本文化。
第一类:以“鱼的生理特征”为基础的日本鱼谚语。这一类的鱼谚语,本体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鱼的生理特征,包括鱼的形态特征,体积大小,是否有毒等(一般来说,鱼是体披骨鳞,无足的,在水中用鳃呼吸的一种生物。)喻体则是某种特征或特定情况、或附带某种价值的物品。
此类鱼谚语,根据喻体可以细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喻体是某种特征或特定形象。这类鱼谚语虽然也是基于鱼的生理特征形成的,但由于结合了日本口口相传的一些故事情节以及自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本体的侧重点已经偏离了单纯的鱼的生理特征,以强调某种特定因素或特定条件。如“蛇に足無し魚に耳無し(蛇无足却能行,鱼无耳却能听)”。虽然这句鱼谚语是基于“鱼没有耳朵”这一生理特征的,但重点已经不是鱼,而是“没有耳朵”此因素。又比如“轍鮒の急(涸辙之鱼)”能立即让人想到其危险紧急的场景。这些鱼谚语都是基于鱼的生理特征,加上生活中的特定场景,带着固定的形象流传下来的。
第二类的喻体是附带某种价值的物品,是基于鱼的食物属性形成的。日本人在实际劳动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赋予了不同鱼不同的价值。如“海老で鯛を釣る”。在日本人眼中,虾米(海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体积较小的食物。而鲷鱼是一种较为稀有,体积相对较大,肉质鲜美,被称为“鱼中之王”的鱼。这里分别用本体“虾”代指喻体“小的付出,小的资本(低价值的东西)”,用本体“鲷鱼”代指喻体“大的收获(高价值的东西)”,整体意思为“用小虾米钓大鱼;用小成本获得大利益”。例句如下:“一名に新車が當たるプレゼンとを企画したら、商品の売り上げが八倍になった。蝦で鯛を釣るような気持ちだ。”(策划用新车当奖品,结果销售额涨了八倍,真是用小虾钓着了大鱼——一本万利啊)
鱼的生理特征是鱼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最直观的特征,所以此类谚语多与其他类别的谚语重叠。其他类别的鱼谚语即使借用鱼来表达的重点不是鱼的生理特征,也大多是基于鱼的生理特征。
第二类:描绘“鱼类的生活习惯与人类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的日本鱼谚语。此类鱼谚语本体为鱼类的生活规律,喻体为人类的规则或生活习惯。遵循这些规则往往会有好的结果,但违反的话,就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鱼类的生活习惯范围甚广,从生活环境、繁殖方式到社群构成都包含在内。绝大多数鱼类的生活环境都是水域,而这也是所有生活习惯中最为普通民众熟知的一点。因此,此类谚语中鱼的生活习惯大多与水有关,并且根据鱼与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鱼和水分别作为不同个体的相处规律。这时本体是鱼和水的关系,喻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魚心あれば水心”。原文为“魚に心あれば、水に心あり”。表示“假如对方表达了善意,自己也会用善意回应。”形容根据对方的做法,来决定自己的回应方法。中国有“投桃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等类似表达。此句谚语就是用鱼和水诠释了社会中不同个体之间的相处之道。
第二类则是鱼作为个体与环境水的关系。这时本体也是鱼和水的关系,但喻体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魚の水を得たるが如し(如鱼得水)”体现了“个体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此条规律。由于鱼与水的这种关系无人不知,使用它们作为说理工具的谚语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被人理解。
此类鱼谚语不仅基于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得知的生理特征,还通过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与人类社会相结合诠释了较为深层的哲理。这些谚语的数量很多,也反映了鱼在日本人民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类:“以鱼为媒介说理”的日本鱼谚语。此类谚语的本体就是鱼本身,由于鱼类是日本人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鱼在此类谚语中被抽象化,用来代指“利益、好事、目标”等较好,较有价值的东西,即此类谚语的喻体。此类谚语说明的哲理大多是为了获得鱼(得到利益,完成目标)的方法、态度方面的哲理。
例如“いつも柳の下に泥鰌は居らぬ(柳树下面不一定一直有泥鳅)”,告诉我们一些好事并不是时时都能发生的。例如:“『「超」整理法』の場合にも同じような現象が起こりました。出版界には「柳の下には泥鰌は二匹いる」という経験則のようなものがあります。二匹目を狙って、他の出版社からですが同じ著者による『「超」勉強法』『「超」仕事法』などが出ました。”(在《“超级”整理法》上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在出版界中有着这样的规律:“柳树的下面是有第二条泥鳅的”。为了获得第二条泥鳅,其他的出版社纷纷开始出版由同一人所著的《“超级”学习法》《“超级”工作法》。)在此例句中,泥鳅就跳出了它“鱼”本身的涵义,代指大家想得到的某样东西,比如“幸运,成功,好事”。
第四类:能体现“鱼在精神世界的象征意义”的日本鱼谚语。本文在第一类:以生理特征为基础的鱼谚语分析中提及,鱼种类繁多,根据肉质的口感,体积大小,珍惜程度等,人类把鱼作为食物分为了三六九等。这是由生理特征进行的拓展延伸。而在第四类中,日本人甚至用不同的鱼来指代不同人能力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低。此类谚语的本体是一类鱼,喻体是与这类鱼具有相等价值的人,此处的价值大多体现在能力和地位上。其中,能力的高低大多以鱼的体积来展现,比如“雑魚の魚交じり”(形容能力低的人混在能力高的人中不相匹配的样子。)用小鱼代指能力低的人。
而用鱼来代指不同的社会地位时,常常传递了突破社会阶层是不太可能的思想。其中一部分形容“社会地位很难提升”。比如谚语“山の芋鰻になる(山芋变成鳗鱼)”直接用不可能的事来形容出人头地,例如有这样的例句:“あの万年平社員だった彼が、脱サラして商売を始めて、今じゃ年商一億円の社長だ。まさに山の芋鰻になるだよ”。(当了很久普通职工的他开始创业,现在已经是年销售额达到一万日元的公司的老板了。真是山芋变成了鳗鱼。)
另一方面,一部分鱼谚语还强调了“高社会阶级的人不会轻易没落”,例如“腐っても鯛”,鯛鱼腐烂了也是鲷鱼,形容优秀的某样事物即使处在不好的状态中也不会失去它原来的价值。这里的鳗鱼和鲷鱼都用来代指地位高或能力高的人。
综上所述,鱼作为日本人的一种主要食物,也逐渐渗透到日语语言中,形成了大量的鱼谚语,同时又对文化产生了影响。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关系的相关理论,将有代表性的鱼谚语分成四个大类并分别进行了分析。第一类是基于鱼最直观的基础生理特征形成的鱼谚语,来代指具有相似性的物体,或结合广为流传的故事,代指某种特定场景;第二类鱼谚语以鱼与水的关系为本体,描写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用鱼的生活规律述说了人类的社会规律;第三类基于鱼的食物属性来笼统地代指目标,好事等令人向往的事物,讲述了如何对待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哲理;在第四类中,基于鱼的生理特征与食用价值,人们不仅赋予鱼不同的价值,代指不同的目标,最终用不同的鱼来代指人的不同的社会地位或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日语中与鱼相关的谚语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日语和日本文化的解读。
参考文献:
[1]翟东娜:《日语语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翟东娜:《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卢骁,“猫”惯用语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隐喻视角的考察[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厦门大学,2012.
[4]彭新勇.日语谚语中的鱼文化探析[J].日本学研究,2010(00):318-323.
[5]张敬,从认知语言学考察中日惯用语——以身体词汇(目,口,心)为中心[D].中南大学,2007.
[6]佐々木久夫,『?本?と出版』,筑波大学大学院図書館情報メディア研究科、日本図書館協会(編)日本図書館協会(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