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价值何处寻
2020-05-06邓双双
摘 要:从电影《找到你》中三个不同阶级,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女性身上可以看到现代女性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本篇通过对影片中三个人物的遭遇进行分析,结合女性主义理论,探究她们身上所隐含的现今社会女性面临的,家庭活动和社会劳动不被重视的问题。讨论女性价值被忽视的现象及可能的解决方法,需要有更多的人关注并讨论此问题,唤醒女性,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关键词:《找到你》;女性价值;家庭;社会
作者简介:邓双双(1995-),女,陕西省榆林市人,延安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2
影片《找到你》改编自韩国电影《消失的女人》,该片的本土化算得上成功,故事主线没有大的改变,但额外加入其他故事线,合情合理又贴合中国现实。韩版电影只有两个主要女性人物,一位普通白领,一位中国的打工女。中国版改编时加入了另一位全职妈妈的角色,三位各具特色的女性,选择家庭的朱敏、职业女性李捷、农村妇女孙芳。她们身为女性,有着各自的苦痛与艰难。
一、朱敏:坠入家庭的牺牲者
影片对朱敏的着墨不多,但也能看出她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朱敏有着高等学历,婚后为了养育孩子辞掉工作做了全职妈妈。她丈夫事业成功,却在朱敏怀孕期间出轨,痛苦的朱敏因此患上抑郁症,情绪极其不稳定,她的悲剧也由此拉开序幕。她为了家庭做出的妥协,在争夺孩子抚养权时都成了软肋,没有工作,不能负担抚养孩子的花费,有抑郁症,精神状态不适合抚养孩子。绝望之下,她选择了点煤气自杀却没能如愿,还毁了容。
朱敏的故事展示了一幅传统妇女的悲剧图景,传统的家庭谱系中,女性的角色是妻子、母亲、女儿。作为妻子,丈夫是她的天,她被圈在家庭的小庭院中,日复一日做着枯燥又没有价值认同的家庭琐事。洗衣、做饭、打扫、生育孩子。她的价值在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与所谓的无私奉献;在她作为一个妻子,在丈夫身后默默做贤内助;唯独没有作为一个女人为自己而活的价值。为了丈夫与孩子,朱敏放弃了追求自我价值回到家庭,可她的牺牲和奉献在丈夫眼里一文不值。她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失去了支撑自己经济独立的基础,也意味着她必须依靠丈夫而生。失去独立性的朱敏坠入家庭中,成为传统家庭谱系中的贤妻良母,当丈夫移情别恋时,她的生活也随之坍塌。
当代女性较之封建社会地位确有提高,能接受教育,参加社会活动,似乎拥有了绝对的自由,但女性的负担与压力并没有减轻,反而更为繁重。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于女性是两座大山,男人可以没有顾虑地选择事业,女人却被要求兼顾家庭与工作。若选择家庭,则会失去经济自主能力;若选择事业,则会被舆论指责;若想二者兼顾,则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家庭琐事的繁杂、工作的繁重,都压在女性身上,让她前进的步伐变得蹒跚又沉重。“女性投身社会之后,并未能如愿以偿地获得她们所期望的社会地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是陷入一种新的男权秩序(其实只是传统男权的新翻版)无所不在的包围之中。这种新的秩序渗透在社会体制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致使女性在这种变革了的社会环境中落入新的受歧视、受压抑的境地。”[1](P.64)
二、李捷:走向社会的无奈者
影片的主要人物李捷就是处在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下的女性,她是精英律师,工作颇有成就。但在家中,她却是个“不称职”的女人。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还与丈夫相处不睦,就算事业成功,在传统观念中还是个失败女人。
李捷发现孩子不见去报警,警察嘲讽地对她说“忙哈?……自己的孩子不太着急哈?”办理她离婚案的检察官劝她向丈夫服软,孙芳对李捷大喊“她不是你的孩子,你不配当妈,你不配!”她和丈夫田宁谈判时,他说“你觉得你现在还像个女人吗?”等细节都能看出,众人对李捷鲜能理解,更多的是对她不能处理好家庭事务的责备。这些都源于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传统观念中,女性天然和贤惠、温柔、顺从挂钩。偏偏李捷与这些标签背道而驰,她强势、独立,这些分明是她的优点,却被污名为她的缺点。
投身社会在大多数当代女性看来,都与建立幸福家庭、实现爱情理想不冲突,但有些人认为投身社会意味着女性对家庭的叛离。从李捷和朱敏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悖论,一方面要女性在家中奉献,却不认可女性的家庭价值;一方面女性追求自己的价值,却得不到认同。这是当代社会女性面临的巨大问题,如何兼顾家庭与工作?追根究底,这种悖论存在是因为社会在快速进步,人的观念却停滞不前。思想解放之风在中国已出现百年,但并没有将封建思想彻底吹散,对女性的贱视是一个民族的潜意识,且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在一代代人中传承续存。传统道德对女性无处不在的束缚构成深层次的价值制约,使中国女性无论如何奋斗,无论取得怎样辉煌的政治业绩、经济成就和显赫的地位,都得服从于传统道德的潜规则,否则就会被诟病。
三、孙芳:困在传统中的悲情者
朱敏选择回归家庭,却被家庭抛弃;李捷选择走向社会,却被社会轻视;相比之下,孙芳压根没有选择,在家庭和社会她都被边缘化,被动向前。与朱敏和李捷的高学历不同,孙芳来自农村,没什么文化,进城后找了个城郊的丈夫,他赌博、酗酒、家暴,孙芳在怀孕时也经常被打。但孙芳并没有反抗,反而自我安慰等生了娃就好了,但孩子生下后生活却变得更糟。她女儿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丈夫洪家宝不想费钱给女儿治病,孙芳便从家中跑出来,自己带女儿去市里治病。限于能力,她只能去KTV陪酒挣钱给女儿看病,但杯水车薪,因为不能按时缴费,她女儿被医院强制出院后病重去世。
孙芳女儿去世后,她第一次起了报复心,不是针对她丈夫,而是针对同样带女儿来看病,住进孙芳女儿病房的李捷夫妇。她混进李捷家中做保姆,想拐李捷女儿卖掉,却被洪家宝威胁,还差点被强奸,在反抗时失手杀死了他。之后她带着本该送给同伙的李捷女儿失踪,引发了影片的故事。
孙芳是个极为悲情的人物,她没有接受过教育,是封建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下失去自我意识的典型代表。结婚当天,她因为反抗男宾客的骚扰,被丈夫当众一顿暴打,后来洪家宝赌博败掉铺子,醉酒家暴她,她也没有想过离婚。当她得知李捷和田宁在办理离婚时,下意识地问“他打你啊?”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她又疑惑地问“那为啥离婚?”在她的意识里没有离婚这个选项,她不是不敢,而是从来没有想过她可以和丈夫离婚。直到丈夫不愿意給女儿治病,她才离开那个伤害她颇深的家。同样身为女人,她不能理解李捷为什么要和丈夫离婚,也看不惯李捷因为工作忽略对孩子的照顾。她带走李捷的孩子,一方面是舍不得把孩子卖给别人,另一方面她认为李捷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孙芳的婚姻是她悲剧的导火线,西蒙·波娃谈到婚姻问题时指出:“婚姻是传统社会指派给女人的命运。”在这个命运面前,女性被指派,要“嫁”进男方家里,为男方付出。运气好可能像孙芳同乡那样,生个健康的男孩,丈夫也没不良嗜好,生活还算过得去。运气不好则像孙芳,与赌徒结婚,生个有病的女孩,被迫无奈走上悲剧之路。
朱敏、李捷、孙芳的故事不止会出现在电影故事里,现实中的女性也会经历与她们相似的事。当代女人在社会-家庭-个人的女性三维空间中,遭遇诸多矛盾与痛苦,这些痛苦源于此三者难以协调,女性如何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实际上取决于社会的价值观。判断女人的价值准则由谁定义,如何定义也是决定女性能否摆脱困境的重要问题。女性历经苦难争取的参与工作的权利不能在不被认可中失去意义,放弃社会场域中的活动也不能把女性隔绝,女性争取解放与独立的路程并没有结束,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之中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才能被认同。
参考文献:
[1]李有亮著.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3]贺桂梅.三个女性形象与当代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变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