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哈福兹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2020-05-06田润芝李文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对比现实主义

田润芝 李文婷

摘  要:《新开罗》和《梅达格胡同》是马哈福兹两部现实主义代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埃及当时的社会现状。本文通过对这两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女性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体会作者对女性在社会中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主义;女性形象;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1

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埃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新开罗》是他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该小说描写了主人公马赫朱卜在短短几月内,经历了从贫穷、腾达到身败名裂的过程。而《梅达格胡同》则以二战末期的埃及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发生在梅达格胡同里的故事。两部小说均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在当时的环境下,女性的生存与命运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作家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新开罗》中的女性形象

《新开罗》中的伊赫桑·舍哈泰是小说中重要的女性人物。伊赫桑是一个非常貌美的姑娘,但她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为了自己的婚姻和贞操不受父母束缚,选择与品行良好的阿里·塔哈交往,虽然她在这段时间是自由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感觉在她心中引起骚动,不时陷入盲目而又拘束的状况中”[1],因為对父母和七个弟弟的生活现实的考量不断压迫她。之后遇到卡塞姆贝克,在金钱的诱惑和父母威逼下,与马赫朱卜成亲,被两个男人随意把玩,最终身败名裂。

作者塑造的这位悲惨的女性形象,恰恰反映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地位低下且毫无话语权,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贫穷女性为过上富足生活,只能依靠男性。这种悲剧结局的形成,一方面有女性自身渴望物质的内因,另一方面也有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影响。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社会荒淫腐败等丑恶现象,都是致使这种悲剧的来源。

二、《梅达格胡同》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在《梅达格胡同》着重刻画了哈米黛这个女性人物。她美丽却倔强,贫穷丝毫不影响美貌给予她的自信,她拥有极强的好胜心和征服欲。在这条胡同里理发匠阿拔斯深深爱慕着哈米黛,代办处老板赛里姆垂涎她,而哈米黛一直渴望金钱和财富。她的希望在代办处老板那破灭后,遇到了一个妓院老板,在第二天头也不回地离开梅达格胡同,选择成为妓女,只为满足她对金钱和奢靡生活渴望的私欲。最后利用阿拔斯复仇却被酒瓶砸伤。

作者通过大量对话描写,展现出哈米黛人物发展、心理经历以及最后堕落的过程,以哈米黛的悲惨命运映射这个时期大部分妇女的命运。她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权,没有受过知识教育,因而不注重伦理道德,选择了堕落,没有走向正确的道路。

三、《新开罗》与《梅达格胡同》中的女性形象对比

(一)相同点

《新开罗》与《梅达格胡同》都是现实主义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人物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两个女性人物悲惨命运的一生。在作者笔下的两个女性人物美艳绝伦,但是出身低微,贫穷的生活促使她们渴望金钱和权势,在婚姻与爱情中追求物质。伊赫桑选择卡塞姆贝克是因为屈服于他的财富和地位;而代办处老板想娶哈米黛以及最后她选择了妓院老板都是金钱的魅力在诱惑着她。

另外两个女主人公可能潜意识受男性强权的影响,长期处于压迫下,只能希冀于美貌改变自己的人生。伊赫桑在前期看似有选择权,哈米黛是自己选择妓女的道路,然而她们始终无法摆脱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与约束,不能从根本改变自己的出身,抉择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这两个女性人物的悲剧结尾,表现了埃及当时女性社会命运的悲惨,而作者更想表达的是对女性命运的关心,以及对她们悲惨遭遇的同情。

(二)不同点

与《新开罗》相比,《梅达格胡同》中对哈米黛所赋予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现实主义手法更加成熟。伊赫桑尽管受过高中教育,可她的内心是软弱的,与阿里交往时处于矛盾之中,既要考虑自己,又要考虑家人,最后只能听天由命。哈米黛虽没有读过书,却生性倔强,有自己的想法,她比伊赫桑更多了一份高傲和自负。虽然她们都臣服于金钱,但伊赫桑做出的选择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父母和七个弟弟。而哈米黛是自愿选择这条路的,她为了自己的私欲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出卖自己。

作者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和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两个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借此批判黑暗的社会和腐朽的制度。哈米黛身上映射了埃及社会为一己私欲、全然不顾道德的人群;而伊赫桑则代表那些毫无自主选择权、被社会和家庭所压迫的妇女。

四、结语

尽管马哈福兹描写的两个女性人物都是悲惨的结局,但“他不是冷漠地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片面地追求凄凄惨惨的戏剧效果,而是循着失败者的轨迹追根寻源,找出造成如此命运的社会原因,最终激发民众去改造社会。”[2]造成伊赫桑和哈米黛这种悲剧的原因便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女性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出路,遭受苦难和悲剧。作者以悲剧结尾,希望引起民众重视背后的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渴望改变社会制度,促使埃及发展和变化。

注释:

[1][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新开罗》,冯佐库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7(1):16.

[2]李琛.新生活的探索者——纳·马哈福兹[J].外国文学评论,1988(03):73-77.

参考文献:

[1][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新开罗》,冯佐库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7(1).

[2][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梅达格胡同》,郅溥浩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8.5.

[3]李琛.新生活的探索者——纳·马哈福兹[J].外国文学评论,1988(03):73-77.

[4]栾立朋.马哈福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暨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对比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