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2020-05-06袁家龙倪慧群韩雨辰唐家林李根郑鹏
袁家龙 倪慧群 韩雨辰 唐家林 李根 郑鹏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新的战略任务,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为代表形成了独具广东特色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香港拥有世界级优秀的大学资源,科研成果产出水平较高;澳门高校虽历时短但发展较快,迎来诸多发展新契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历年积累了丰富的共同办学、共建平台等合作基础,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良好机遇,拥有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吸引力强等诸多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如科技创新水平不一、协同包容性待加强等劣势。为此,从顶层设计,人才为本、协同创新发展,创造机遇平台、力推基础能力建设, 注重交叉学科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度融合产学研 4个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高校 科技 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实施战略之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一份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为《纲要》),该《纲要》给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清晰全面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因此,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建设必然是新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各国博弈、大步迈进世界一流湾区的必经之路[1]。
高校历来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引导区域创新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所承载的使命重要而特殊,在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知识创造、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粤港澳大湾区源源不断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供给者。
1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高校科技创新情况
1.1 广东高校
近年来,广东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迅速,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为代表的众多广东高校承担起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中流砥柱,为广东省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2]。从地理位置来看,广东省的“双一流”大学,除了深圳大学,其余重点建设高校都处在广州。而位于佛山和东莞的佛山科技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目前均在广东省高水平理工高校建设之列,同时,东莞理工学院办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珠海也顺应潮流引入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入驻。另外,深圳同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国际合作办学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据统计,我国高校BRCI指数排名中有6所广东高校处于前百强,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充分体现了广东高校的强劲实力。
此外,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正搭建以市场为风向标、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有岭南地方特点的包容型区域创新系统,助力广东区域创新向更大规模集成方向拓展,产学研合作范围和成果取得突出进展。
1.2 香港高校
香港是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高地,尤其在金融、法律、贸易等领域人才储备充足。高校竞争力方面,香港拥有世界级的优秀大学,据统计,香港是世界唯一一座有四所QS排名前50的城市,香港9所高校的87个专业进入全球排名前50。科研成果及产出水平方面,多年来,香港高校30多个科研成果被评为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过去5年,香港高校在基础科研的论文产出方面在高倍引论文、论文引用方面均排名第一[3]。基础科研平台建设方面,香港6所高校建设了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水平不断加强。
1.3 澳门高校
澳门目前高校的数量为10所,其中,公立和私立的比例为4:6。大学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共同组成了澳门的高等教育。其中大学教育在高校进行,以澳门大学为代表。而以澳门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理工学院和专科学校则承担了高等专科教育[4]。近年来,澳门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加,虽然澳门的现代高等教育只有30多年的历程,由于社会对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以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院校发展迅速,例如,设立于珠海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为澳门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合作情况
鼓励粤港澳高校联合办学,积极利用粤港澳高校联盟优势,是《纲要》明确的重要内容。粤港澳高校开展科技合作有助于将优质的教育及科研资源进行交流共享,进一步提高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从历年粤港澳合作历程看,粤港澳高校之间积累了深厚的合作基础,在取得丰厚成果的同时,仍有广阔的空间有待开拓,特别在当今全球科技合作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更加系统和科学你的科技合作是粤港澳三地携手共进的必然选择[5]。
近十几年来,香港的三所高校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先试先行,在大湾区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于2005年在珠海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则于2014年正式创立。香港科技大學于2018年宣布与广州市政府、广州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广州南沙建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据不完全统计,随着2019年《纲要》的出台,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佛山理工大学等在内,地处珠三角的新增高校将有10所以上。在广东,将形成一个实力雄厚、水平优异的“高校群”,再随着香港、澳门高校的加盟,整体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除了在“校-校”之间进行合作,还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纷纷建立起“校-政府”、“校-科研院所”、“校-企业”模式的系列科技创新合作。如澳门大学与珠海市政府开展成果应用及技术服务合作、珠海市政府为澳大提供多元化职业发展平台;香港理工大学与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与洛伊克巴德年轻化产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将帮助开展瑞士赛尔西都系列产品的药效学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同时帮助瑞士先端产品顺利落地港澳地区等。
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优劣势分析
3.1 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对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发挥巨大的助力作用。粤港澳高校总体的科研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十分突出,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要素吸引力,可以说已具备很好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第一,在高校实力方面,广州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诸多在各个领域研究水平较高的高校群,此外,近年来随着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的建设兴起,整体使得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明显的驱动力。第二,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特区深圳,同时也是我国一座科技创新性城市,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水平位居全球领先,不仅形成了完备的科技产业链,还拥有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第三,香港在基础研究和原始能力创新方面也是位居世界较高水平,依托其比较完善成熟的法治环境,目前已聚集大批高端人才,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国际资本和高端人才群体;澳门行政特区在财政方面的实力相当雄厚,它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载着较好的流动性国际资本。最后,“粤港澳高校联盟”强强联合优势突显,可为湾区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输出更多创新成果、汇聚更多创新资源。
3.2 劣勢
科技创新水平不一,协同包容性待加强。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校协同发展机制处于起步期,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程度不够深入。在广东,如中山、肇庆、惠州、江门等城市尽管有建高校,但数量不多,办学层次也不够高。香港高校缺乏科研创新专才,缺乏自身新兴产业计划,欠缺为香港本地科技企业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援[6]。澳门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学科门类建设不健全,哲学、历史学、农学、数学等传统学科相对薄弱[7]。
基层探索较多,顶层设计缺乏。从近些年粤港澳高校间的合作模式来看,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科研合作平台是最为常见的推动方式之一,如香港与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签署协议来促进跨界产学研合作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总体而言,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仍然建立在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教研人员之间零星的自愿合作基础上,仍缺乏促进教育合作的总体规划和构想,促进与合作的步骤还不够明确等。
4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4.1 顶层设计,人才为本
首先,应明确广东、香港和澳门的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高层设计,从大湾区建立的战略环境和其他世界级海湾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大湾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发展应以打造全球性人才港、全球性知识和创新港视为核心[6]。以现有成果为基础,不断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创新制度、共享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充分融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与科研机构、社会层面的发展,以人才培育为关键,以人才输出、知识生产和服务供给为纽带,进一步强化高校与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形成与高水平的大学、优势的实验室和一流企业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一流的人才和科研团队,通过组建新的研究所或国家实验室来合力解决世界级难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此外,支持应用型大学和职业学院的发展,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2 协同创新发展,创造机遇平台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合作。高校层面,以常态性科技创新交流促进合作,面向世界、紧跟前沿,可利用“粤港澳高校联盟”这一重要平台制定大湾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准入条件和方案,成立三地政府共同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委员会,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的技术、产业优势,引入全球创新资源,建立开放、互联、合理的大学创新体系。进行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研究,为大湾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在政府层面,积极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同时鼓励其他地区的有关科研机构、企业等参与到合作项目中来。依托三地区联合创建的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促进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交流互动,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机制,同时也给予粤港澳青年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更好平台条件。
4.3 力推基础能力建设,注重交叉学科融合
政府重点加强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鼓励并支持共同承担国家级科研计划项目,在重大科研仪器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形成良好的共享交流机制。强化基础研究的应用,扩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支持将粤港澳深化创新体系和机制整合到综合创新改革试验中。利用香港特区的国际化优势,促进跨高校“多学科交叉”创新要素汇聚;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准则,布局科技前沿领域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作出贡献。
4.4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度融合产学研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科技发展瓶颈;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制定完善创新发展中的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利益分配政策等法规政策,为高校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区域协作发展,增强对外放开需求,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2]。
建立以市场为风向标、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有岭南地方特点的包容型深度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联合创新资助计划,鼓励建设粤港澳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鼓励港澳高校在内地推广技术政策、硬件设施以及优质科技项目,促进合作及相关项目在内地的产业化,吸引内地科研机构和企业到港澳设立研究机构。
参考文献
[1] 谭慧芳,谢来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J].开放导报,2019(2):61-66.
[2] 陈兴菊.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23):32-36.
[3] 刘佳骏.发挥香港优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19(9):20-23,32.
[4] 胡新燕. 澳门与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合作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5] 曹阳.推进内地与香港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的思考—— 来自浙江大学的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3):131-132.
[6] 谢爱磊,李家新,刘群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58-63,69.
[7] 卢晓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