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山祭祀乐舞

2020-05-06周邦春

艺术评鉴 2020年6期
关键词:傩戏梅山特征

摘要:梅山祭祀乐舞——傩戏,是古梅山人与神灵对话的特殊方式和重要工具,亦是记录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演化过程的活性载体。梅山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梅山傩戏的渊源、内涵和独特性,使之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梅山   祭祀乐舞   傩戏   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53-03

梅山祭祀乐舞是流传在湘中梅山地区的一些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包括宗教仪式乐舞、丧葬仪式乐舞、巫傩仪式乐舞等,有纯人声演唱、纯器乐演奏、载歌载舞等多种表现形式。而梅山傩戏则是梅山祭祀乐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古老戏剧表现形式,是梅山地区传统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开展的娱神和自娱戏剧,是梅山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荆楚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它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人类原始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等文化信息,也是至今保存較完备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风格独特,有着极大的当代价值。

一、梅山祭祀乐舞——傩戏的起源和发展

(一)梅山祭祀乐舞

祭祀乐舞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用以沟通人神并表达对神灵虔诚信仰的宗教歌舞,在原始宗教产生之后,祭祀乐舞就成为宗教祭祀活动中表达宗教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梅山地处湘中腹地,四周高山绵亘、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古时与外界交往很少,社会经济落后。宋代开梅山前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主要以瑶、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俗称“梅山蛮”。宋代开梅山后,汉族陆续迁入此地,梅山原居少数民族也逐渐改变其属性,成为汉族。古梅山人信奉梅山神和梅山教,在进行渔猎和耕作前往往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在这些祭祀仪式中保留了原土著少数民族的祭祀乐舞。梅山祭祀乐舞承载着梅山一些列独特的风情民俗,与梅山人求生存与发展繁衍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演变乃至消亡的过程,都带有梅山悠久的历史年轮变迁的痕迹,体现了梅山原始文化的原始思维特色和荆楚文化的历史特色。梅山祭祀乐舞的独特性是由其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民族成份所决定的。梅山祭祀乐舞根植于独特的文化背景当中,蕴藏了人类早期的许多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在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楚巫文化中的一个璀璨明珠,更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二)傩与梅山傩戏

“傩”,是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最古老的驱邪祈福仪式,是原始人类控制一切危难、灾难和困难的巫术手段。包括傩坛、傩仪、傩艺、傩技、傩面具等内容,以傩仪为核心,傩坛为载体,傩面具为标志,傩技(傩戏、傩舞、傩歌)傩俗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源于原始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需要,是众多艺术产生的重要源头。[1]

梅山傩戏是梅山乐舞的典型代表,是梅山地区民间举行祭祖、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娱人的古老戏剧形式。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见俗人祭礼祀,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2]可见,梅山傩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梅山傩戏尤以新化傩戏为重点,据调查发现,仅新化县的17个乡镇中,就有62个傩坛,200余位专职傩艺师。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活体,是新化县民间遗存的一笔规模最大、开发价值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代表剧目有《还都猖大愿》《捉猫公》《搬脸子》《踩九州》《土地送春牛》《扎六娘》《搬开山》《扛梅山》《萧师公》《簟子猖》《南盘猖》等。梅山傩戏已流传数千年,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记录湖湘历史文化的“典册”和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民俗史的“活化石”,现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梅山傩戏的内涵及特征

梅山傩戏作为一种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复合型古老艺术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颇受人们青睐。

(一)梅山傩戏的内涵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梅山傩戏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复合型艺术表演形式,既有巫教祭祀的成分,又有戏剧表演的特征,融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于一体。表演者身穿法衣、头戴面具、载歌载舞,风趣活泼。梅山傩戏渊源于原始社会的神灵祭祀和图腾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历史遗存文化现象,是在古代傩仪舞蹈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梅山人崇尚巫傩,信奉神灵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与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梅山傩戏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过从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这样一个过渡期。[3]在此演变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当地的民间艺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梅山傩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是湖南多民族融合过程中一颗古老的“活化石”。梅山傩戏在梅山地区已流传数千年,是记录湘中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演化过程的活性载体;是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戏剧学和湖湘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宝贵的信息源。

(二)梅山傩戏的特征

梅山傩戏内涵丰富,韵味古朴自然,表演形式多样,动作粗犷夸张,语言幽默诙谐,唱腔高亢亮丽,深受当地人们的青睐。

1.带有浓郁的巫教色彩

梅山傩戏受荆楚巫文化的影响,自然传承了巫文化的精髓。梅山的先民们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与自然长期作斗争的过程中,为了寻求自然的庇护,信奉“万物有灵”,崇拜各种神灵或图腾,梅山先民的这种宗教信仰便形成了特殊的“梅山教”。“梅山教”跟鬼神有关,有其系统的神、符、演、會和教义。“梅山教”在梅山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他们通过以鬼神崇拜达到人神关系的和谐共处,借助神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寻求自我精神上的寄托,通过梅山傩戏这样的驱鬼、敬神等巫术表演达到心理上的安慰,将神性力量融合到世俗化的人性关怀之中,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巫教色彩。

2.佩戴神秘的傩面具

梅山傩戏的本质就是面具艺术。在梅山傩戏中,傩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塑造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神化形象,使其模样变得神秘可畏,以求获得强烈的心理感应和视觉冲击,主持傩祭的傩师和表演者都会佩戴形态各异的傩面具。因此,傩面具则成了梅山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更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傩面具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表演时不同的角色佩戴不同的彩绘面具。傩面具的造型、质料、色彩、目的、意象等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傩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梅山傩戏通过面具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凶猛、剽悍、狰狞、威严、慈祥、和蔼、深沉、稳重、冷酷、霸气、狂放、傲慢、忠诚、正直、狡猾、奸诈、刚烈、柔情、温顺、幽默、滑稽等不同性格。傩面具除了具有戏剧艺术美感外,还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它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有很多讲究。例如在面具制作、使用、存放时要分别举行“开光”、“开箱”和“封箱”等仪式,而且这些都只跟男人有关,不让女人佩戴、触摸面具。傩面具是伴随巫傩祭祀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如今在新化的很多傩师家中都有收藏。

3.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梅山傩戏,是古梅山人与神灵对话的特殊方式和重要工具,亦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娱神娱人的民间艺术形式。梅山傩戏是梅山人最为原始、最为生活化的表演,表演内容主要是讲述梅山祖先的生产生活故事,包括男女爱情、道德说教、英雄人物、神话传说、日常趣事等,题材大多跟犁田、开山、打猎、捕鱼、谈情、说爱有关。在表演形式上,梅山傩戏的演员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而是当地的农民,除了固定的角色之外,有时为了获得特殊的效果,也会在表演过程中跟观众进行互动,让群众也即兴参与表演。在服装穿着方面,傩戏师公有自己特有的衣服,演员所穿服饰主要是明清两代日常家居服饰,贴近生活。在道具使用方面,以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用品为道具,比如法棍、令牌、镰刀、锄头、锤子、墨斗、牛角等都可当梅山傩戏道具。在伴奏乐器上,以鼓、锣、钵、牛角等乐器进行伴奏,锣、钹节奏简单,大多采用均分型节奏(×  ×|×× ××||),偶有休止或后半拍,鼓的节奏复杂一些,常用前短后长式节奏(×××××|××× ×||),偶有加花变奏。演员演唱时大多以清唱为主,句与句或者段与段之间是锣鼓、牛角等乐器演奏,气氛热烈。在调式调性上,梅山傩戏多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也有少部分属于商调式,调性感强。在音调特征上,旋律感强,线条优美,多采用级进或小跳,乐句结束时伴有长音,结尾音往往带有下滑音。在音乐唱腔上,梅山傩戏的唱腔分平腔、高腔、花腔、波罗腔,演唱风格粗犷、泼辣、幽默、诙谐,多采用方言演唱。在歌词表达上,多采用开场内白、独白或剧中对白等表达方式,语言风趣、蛮野、大胆、露骨,具有原始的野性美。在表演功能上,梅山傩戏主要是用来驱邪、祈福和祭祖,但不同的是香主祭祀自己家族的祖先,而巫傩师则祭祀傩祖。

梅山地区山深林密、谷深涧幽,古梅山峒蛮过着洞居野外、游猎无羁、刀耕火种的生活。梅山傩戏是梅山峒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用于驱邪、祈福和祭祖外,梅山傩戏还有传史记事、传教礼俗、传递信号、交流情感等多种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梅山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迅速变化,再加上民间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梅山傩戏这种民俗珍品正面临着流失或消亡的危险。因而,对梅山傩戏的保护与研究则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孙文辉.“梅山蛮”寻踪[M]长沙:湘潭大学出版社,2018.

[2]尹伯廉.湖南戏剧史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3]罗琪娜.梅山傩戏的艺术特点[J]文学教育(中),2012,(02).

作者简介:周邦春(1973.02-),男,教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扬琴、合唱指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梅山祭祀乐舞的当代价值及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7YBA234。

猜你喜欢

傩戏梅山特征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抓特征解方程组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