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舞蹈比赛作品创作与训练的和谐性
2020-05-06张玲
张玲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对推动社会和谐文化良好建设进程存在积极影响,而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丰富的文艺活动和作品作为支撑。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舞蹈比赛作品创作及训练的和谐性展开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舞蹈比赛作品 和谐性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28-02
大学生舞蹈比赛需要依靠课堂教学及课外训练的双重作用,想要使得作品的和谐性有效突显出来,应重视确保题材择选的科学性以及训练的实效性、针对性,引导学生对相应作品的意蕴、文化、情感等开展有效挖掘,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得以融入和谐理念,进而更好地将作品呈现出来。
一、合理开展题材选择操作
(一)校园题材
此类题材相关作品在青年人及大学生间受到的关注程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这些作品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强调将作品和学生精神面貌的和谐性突显出来,是此类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众多好评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诸多舞蹈比赛较为推崇的创作题材之一。以某设计学院所创作作品《我的未来不是梦》为例,该作品的主要创作目的即为将学生对舞蹈这类艺术的本质追求体现出来,其中饱含着对舞蹈充满无限热爱的学生们对舞蹈艺术顽强、不屈地追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民俗题材
民俗和民间舞蹈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既彼此依托,也相互呼应。以《扇妞》为例,此作品是由万素编制和指导的,其将胶州秧歌作为原型的作品,其中融入了“取扇游走”“团扇扑蝶”等多种秧歌扇舞中常见的舞蹈形态,将可爱、外向的“扇妞”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在创作此类题材的舞蹈作品时,可试着将现代元素和民间传统舞蹈元素加以有效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1]
(三)文化传统题材
高校教育需要对社会前沿文化问题提起广泛关注,但通常来讲,对时代性问题提起越高的关注,越会发现传统对于教育而言具有的重要性作用。以《雷和雨》为例,该作品是一部现代舞蹈剧作品,也属于传统题材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一部以现代人视角体现和审视的经典作品。基于此,对传统题材的把握并非单纯的将作品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将当代人们的真实感受以及生活体验和时代精神加以合理融合。实际开展各环节高校舞蹈教育操作的过程中,各教师需要重视以人的灵魂为角度,重视对传统的传承,进而达到将现代人们精神思想有效体现出来的目的。
(四)社会焦点题材
以2007年央视春节晚会舞蹈《进城》为例,该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创作角度及意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社会焦点,即对城市打工人员的关注和爱护。推动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每个国民的基本义务,在我们享受着和谐带来的舒适和便捷时,也应该重视发扬人文关怀精神,为推动社会和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宣扬大爱。
二、重视突出舞蹈作品和谐性
基于人与社会、自然、人和谐统一的角度进行考量,校园舞蹈作品的创作强调的是将所描绘事物高尚、美好、健康的一面展现出来,题材的种类具有多元化、丰富性较高等特点,思想蕴意深厚,同时,存在创新性及可探索性,可将现代青年人奋发图强、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审美境界相对较高,旨在使人们通过观赏“灵魂舞动”的方式,实现激发人们内心真实情感,深刻了解和明确作品意图的目的,进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的反思。简而言之,實际开展各环节舞蹈作品创作操作的过程中,应重视达到舞蹈内容及表达方式、作品结构及内容、编导及舞者肢体表现、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2]
三、优化舞蹈教育理念
就舞蹈艺术教育来讲,舞蹈比赛作品呈现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和人际交流以及人自身心理因素间存在紧密联系,对促进学生思维反应及设计创作能力的提升均存在积极影响。舞蹈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各肢体部位得到锻炼,且有助于协调学生的身体机能及气质,放松大脑,进而以更多的精力进行相关学习。实际开展舞蹈教育及训练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为目的,有助于促进学生艺术综合素质提升,激发其作品创作灵感。
中国美术及音乐教育已经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了明确认识,并以此为目标开展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针对如何优化大学生舞蹈教育,更好的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潮流,树立健康、优良的现代化舞蹈教育及训练理念,积极培养学生舞蹈作品创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理应成为21世纪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各教师也需要对此提起高度重视,积极优化自身教育及训练理念,重视突出舞蹈比赛作品创作及训练的和谐性。
四、充分发挥针对性训练实效性
据相关资料表明,多数综合性高校舞蹈专业录取的学生中超过97%都是舞蹈特长生,大多未接受过系统性的舞蹈训练,专业程度及技艺水平和专业院校中的学生相比普遍较低。但此类高校中舞蹈专业的学生也具有其自身优势,即为其经历过系统化的基础教育,知识理论基础扎实,对舞蹈艺术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和全面。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劣势,重点在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塑造,引导其成为有用之才。具体而言,实际开展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帮助学生开展知识的构建操作:
(一)强化个性训练
缺少个性的支撑是无法达到创新目的的,个性对于舞蹈人才来讲是较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身特点,实际开展各环节训练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开展深入的潜力和才能的挖掘操作,引领学生探索自身发展空间,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学生基于主观意识积极的参与的训练的各个环节中,进而达到推动其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舞蹈作品的创作主要是基于想象、观察、模仿等能力而实现的。模仿能力对于各高校舞蹈专业中的学生来讲,不应只停留在单纯模仿动作的层次上,而是需要引导其依靠自身的观察、感觉等更为深刻的体会教学、训练内容的精髓。曾有相关学者指出:舞蹈不止需要同时运用到身体和感情,还需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倘若想要根据所规定的要求舞动身体,必须要经过有效的训练,并拥有超出常人的敏捷性以及警觉性[3]。
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舞蹈,换而言之即引导学生依靠观念和思想去展现舞蹈动作。此外,要求学生按照多种差异化的组合形式在特定环境和情况下开展动作的重组训练,进而举一反三地探寻出相应舞蹈动作的创作规律,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促使其在单一、强度大的训练中感受创新的趣味性,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目的。
五、明确作品和个体间的融合要点
基于心理和生理层面着手,结合作品的形式及风格进行演员的择选操作,还有助于将作品的情感、状态更好地体现出来。实际开展各环节训练操作时由于学生生理原因或者意外等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性较高,针对此类状况,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有效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相应问题。此外,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及学生均会面对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帮助自身及学生减轻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的面对各种挫折和问题,以积极、健康的状态迎接高强度的训练十分重要。
实际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利用一些交流性较强的话术和学生进行沟通,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训练的时间、形式以及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于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训练和比赛。此外,教师也需要重视融入人文关怀精神的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作品情感及主题,使得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接收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可以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开展二度创新,有助于其更好地呈现作品。[4]
六、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推动艺术引导和创作实践的有效融合,经由舞蹈比赛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竞争理念,强化对舞蹈艺术的感受,开拓自身视野,促进自身心理素质及艺术表现力提升,进而达到开展舞蹈教育的目的,使得舞蹈作品的创作和人才的培养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芳香,王桂忠,胡永红.舞蹈瑜伽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及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04):86-90.
[2]吳红叶.关于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若干思考——基于福建省8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11):167-168.
[3]高俊兰,贺春林,马跃野.论鄂伦春族传统舞蹈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8):98+93.
[4]刘晨琪.基于大学生“双创”政策下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分析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