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视域下幼儿家庭艺术教育问题与策略探究
2020-05-06朱祈贤王苗
朱祈贤 王苗
摘要: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与文化制度及观念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综合性素质人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灵活、具有人文性的教育生态系统,生态美育是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被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家庭—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生态美育能够对幼儿的生命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和作用,从而培育出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真正完整、具有智慧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關键词:生态美育 家庭美育 实施困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22-03
美育能够促进与理性协调和谐的感性发展,促进幼儿人格的平衡发展,使个体生命充满活力,具有持久的创造性。各地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为促进和推广美育,不仅相继推出艺术加分的政策,还开展了各项艺术活动,希望能引起家长们对美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少父母和儿童都响应号召,纷纷开始重视儿童的家庭美育,成为家庭美育发展的巨大推力。为促进美育的进一步发展,媒体也开始参与进来,全国多家电视台及网络平台也开始大量出品儿童文艺演出类的节目。广大媒体的参与激发了家长们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性,还为广大儿童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笔者经实地调查后发现,如今的家庭美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家长们虽然对幼儿的美育方面有所关注,但却不知如何对儿童进行有效健康的家庭美育,一些家长由于从众心理、功利主义等原因盲目地让幼儿去上各种艺术补习班,加大了儿童的学习压力,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美育的初衷,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将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一、生态美育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美育的提出是时代与现实的需要,经济、社会与文化制度及观念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发生了重大改变,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综合性素质人才,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灵活、具有人文性的教育生态系统。以滕守尧为主要代表的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先进艺术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艺术教育的传统背景,创设出新型的教育模式——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该模式融合了生态组合和智慧创生等因素,“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多种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互生互补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创造能力”[1]。实施生态美育,可以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培育出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真正完整、具有智慧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生态美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困境
(一)教育观念模糊化
在对儿童进行家庭美育的过程中,父母们的观念会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笔者在进行家庭的访谈后发现,一些家长对家庭美育的实施并没有具体目标,只是盲目地听从早教及艺术教育机构的宣传,认为孩子需要进行艺术教育,但并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及幼儿自身艺术发展状况,这样会导致对幼儿教育方向的不明确,没有教育重点,盲目的进行拔苗助长,幼儿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一些家长却通常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把艺术技能的获得、艺术知识的积累等内容作为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把审美教育当作辅助德育、智育发展的工具与手段,较多地挖掘审美对象地真与善的内涵,强调其益智与辅德的功能,而忽略了幼儿的感知、体验、想象与创作等本体的审美能力培养。要科学地对儿童进行家庭美育,家长首先要端正对审美教育的态度,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儿童家庭美育,不应一味地拔苗助长,制定过高的、不符合儿童实际发展水平的艺术目标,要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避免因错误观念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
根据笔者对家长进行访谈后了解到,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都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中艺术的学习普遍就是理解和消化老师们所讲授的内容,而忽略了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家长减轻教育和管理孩子的负担,但其模式本身对儿童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很多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够了解,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考虑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需要,采用儿童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反而会错过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在婴儿时期播放一些舒缓适合的音乐,可以训练儿童的听觉、乐感和节奏感,而早期不进行音乐培养,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后乐感和节奏感训练起来就会明显增难。不难想象长此以往,在整个艺术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儿童发挥不了其认知主体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所以也很难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幼儿时期是艺术才能迅速发展的时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他们错过教育的关键期,他们的一些心理素质就无法得到适应的发展,从而导致终生的缺失和遗憾。[3]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捕捉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制定相适应的艺术教育内容。
(三)教育评价片面化
许多父母对儿童家庭审美教育的认识不足,理解过于片面化。在对儿童进行艺术评价时更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艺术学习的过程;重视艺术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实际上这种评价观念对儿童是极具危害性的。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幼儿学会并掌握某种艺术技能是可行的,但不能过于强调艺术技能技巧的习得,更应该注重儿童心理发展和情感体验,关注儿童在艺术领域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如果长期将儿童置于封闭机械的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中,不能科学地对儿童进行艺术评价,不仅其艺术潜能得不到开发,也会造成儿童心理上对艺术的反感,从而限制了儿童的艺术学习能力,就会使儿童失去审美愉悦的体验。
三、生态美育在家庭美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美育目标的生态化
目标生态化也是幼儿发展的生态化,幼儿家庭美育的目标应该指向幼儿内部发展的良好生态,不仅关注幼儿艺术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还要关注其身体、情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审美能力等全面素养的发展。家长必须明确每一个儿童所拥有的内部素质是不尽相同的,有的甚至千差万别,必须要从幼儿自身的发展状态出发,了解儿童艺术发展的规律,捕捉幼儿发展的敏感期,选择适合幼儿的美育内容,维持幼儿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和谐的发展状态,才能有效地克服教育中急功近利地现象,幼儿才能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内在品质,才能够培育出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真正完整、具有智慧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美育氛围的生态化
为幼儿建立一个生态融合的艺术创作区域,准备多种艺术创作工具和材料,以及孩子平常喜欢的小玩意儿(比如树叶、石子、羽毛等),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兴趣,有想法时就能立刻进行创作, 可以利用不同触感和视觉效果的笔(如铅笔、蜡笔、炭笔、粉笔等),让幼儿的体验行为和视觉效果产生奇妙关联;表演方面可以准备小话筒及一些角色扮演的工具(如皇冠、面纱、蝴蝶结等),幼儿在看到这些表演工具时能够激发他们的表演兴趣。在家中还可以设置艺术展览区,将幼儿创作的绘画作品挂起来展示,幼儿可能会更有兴趣和激情去进行艺术创作,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创造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动植物及其他物品所呈现的不同视觉效果,让幼儿自己用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涂鸦、折纸、泥工等)。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给孩子新的感受,可以用石头、废旧纸筒等进行涂鸦,还可以用树叶、花瓣等进行拼贴画……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这样出现的不同效果能够让儿童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感受熟悉的物品,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性的思维模式,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感以及成就感。所以,在家庭中营造生态化的艺术氛围,将艺术和审美之心融入生活,给儿童全面的无处不在的美的滋养,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审美环境的生态化
父母和孩子一起感受、欣赏和发现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的美是非常必要的,生态化的审美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生活,还有助于提高儿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大自然正是美的源泉,也是艺术的源泉。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提倡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4],大自然中原本就充满了各种艺术的因素,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与体验中获取审美经验和知识。因为真正的艺术就在生活中,所以家长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亲历不同的生态审美环境,在观察和体验中学习,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让儿童的感受、想象和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审美教育来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作为家长要从儿童本身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全面的对儿童的进行教育评价,不仅注重儿童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成长,不过多地干涉儿童艺术活动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启发孩子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进行生态美育能够以契合儿童天性的审美教育方式,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唤醒、认知发展、情感培育、心理成长、精神塑造,使其养成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并逐渐去体味艺术的本质和本义,引导他们逐渐自觉去追求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滕守尧.回归生态式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3]李季湄,馮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金雅,郑玉明.美育与当代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5]边霞.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基本思想与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