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色彩
2020-05-06许诗迪
摘 要:在现当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余华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星星。余华的作品从早期具有暴力苦难色彩,逐渐转换到现实苦难色彩;对于苦难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反抗到释然,从对于苦难冷漠到温暖。本文从余华作品中苦难色彩的产生开始,分析其苦难色彩态度转变的由来,逐步走进余华的作品中,通过作品看到苦难的本质。
关键词:余华;苦难;本质
作者简介:许诗迪(1995.8-),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1
前言:
通过作品,走进余华的内心世界,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满是死亡、暴力的色彩。尽管这样,也难以掩饰他作品本质的苦难色彩,他想表达苦难意识的思想。在余华早期的小说中,试图用暴力、死亡、惊恐、绝望来掩饰苦难。但是通过有些特殊的细节描写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作品下深深的苦难思想,而且这种苦难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苦难,是由一个人揭示一个群体的苦难,一个苦难的时代。在余华偏后的作品中,冷漠、残酷的苦难逐渐充满温情,对于个人苦难的叙述与描写值得细细品味。总体来说,他对于苦难的感知程度极为敏感。透过余华个人放眼整个时代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作品中的苦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那个时代下的种种压力给其心灵造成的恐惧才使得余华拥有描述苦难的独特魅力。
当我们细细品味余华作品中对于苦难的描述,无不惊讶于他独特的描写方式与切入视角。像之前所说,他对于苦难的感知并不是来源于天赋,而是他在大时代背景下独特的经历、个人的成长、自身的阅读以及外部环境的偶然因素共同造就的。
一、造就余华对于苦难独特描述的因素
1.自身成长的独特经历
余华生于1960年的杭州,出生的年代刚刚经历了3年的天灾。在余华3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变动,举家迁到海盐,他在《最初的岁月》中表示过他的记忆是从看不到自行车的海盐开始。余华有一个哥哥,他的父母亲都从事医护工作,所以他和哥哥的童年记忆都是在医院中。父母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他们无人看管,两个人只能在医院中四处游荡。闻着满楼道消毒水的味道,看过医院中的生死别离,更是时常见到父亲的工作服上满是血迹,匆匆看他一眼便离开。由此可见,童年时期的余华是孤独的,充满恐惧的。在他认为,他的哥哥比他得到的父母疼爱要多;他住的地方对面是太平间,他感受到了各种各样感情的哭声,以至于他听到哭声都觉得亲切。从作品中感受那个时期的余华,是毫无幸福感可言的,跟不要谈亲情了。
2.成长的大背景
在余平成长的年代充满了大字报,而大字报上大多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互相埋怨、攻击的内容。他们或许是亲人、朋友、恋人,在明知对方没有做错的情况下,依然互泼脏水,企图以这种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自证清白,又无时无刻不害怕别人以同种方式来伤害自己。这便是余华第一次认识到的“文学”。
3.其余作家对余华的影响
余华阅读的最佳时期是一个没有书的年代,有机会得到一本书,也残缺不全。20岁的余华才算真正开始接触到文学阅读,国内外都有很多作品开始被人阅读。这些先锋作家在写作内容和方法上,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内心。对于苦难的不同种表达也同样存在在余华同期作家的作品中。但是,余华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写作手法作为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于苦难表述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经历所带来的对于苦难的敏感,也同样受到了同期作家在思想上对于他的摩擦与启蒙。
二、苦难意识在余华作品中的转变
1.直接、残酷的表述苦难
余华的早期作品,直接而残酷的表述了苦难另一层。有着隔世之感,跌宕起伏的青年旅程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角经历的不仅是对于身体的摧残,被打,被欺凌的苦难,更多的是他在步入社会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欺骗。这种因不断被欺骗,被陷害导致出现了信任危机,这深深地折磨着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当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灾难赤裸裸地展示在作品中时,这种对于苦难的直白表述,冲击着读者的内心,更不敢想象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伤害。
2.面对苦难的淡然
余华对于苦难描述的转型可以说是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的,细雨绵绵,是一种温柔的表达,而呼喊则又是一种热烈的表达。苦难意识一直存在在作品中,只是余华在小说开头以回忆这种舒缓的方式诉说着苦难,以温柔的方式,缓缓地诉说着苦难,如细雨一般轻柔。作品中的人物开始为自己诉说,以人物本身承载苦难,而不是以叙述的口吻把苦难驾驭人物之上。這样的写作手法,使读者不仅可以有阅读作品的视觉感,有可以与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感受他们内心对于苦难的认识。
三、作品中苦难的实质
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有多种原因。当人难以解决温饱时,穷苦的生活变成了物质上的苦难。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苦难。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努力,一年一年的增加收获,但是精神上的苦难会深深地折磨着人物。《活着》中,福贵的苦难就是巨大的,一边是亲人离去的悲伤,另一边只能与一头老黄牛孤独终老。但是,余华描述的苦难不是最终走向消沉的,而是在逐渐走向希望,涅槃重生。
小结:
每个人在茫茫宇宙中都是渺小的存在,必然会感受形形色色的苦难。但是,余华作品中表现出的苦难超乎了普通人的接受范围,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们证实苦难,引发思考。随着余华经历的不同,他的作品对于苦难的表述也变得不同,从直白、残酷到温柔、缓和,苦难不在直接叙述出来,而是越来越细腻,蕴藏在作品中。
参考文献:
[1]王玲丽.论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悲剧意识[J].嘉兴学院学报,2019,31(04):32-36.
[2]潘富莲.余华小说《活着》的苦难书写[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6):103-105.
[3]尹林.直面苦难的先锋精神——论余华小说的身体叙事[J].百家评论,2019(01):125-130.
[4]赵诣.浅析余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J].文学教育(上),2018(12):36-38.
[5]顾鑫.囿于苦难的精神渊薮——读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J].名作欣赏,2017(3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