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研究
2020-05-06史学斌
史学斌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教师通过学习实践,更新了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和手段,取得了崭新的成果;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养成勤于思考、自主学习和刻苦钻研的好习惯。然而,农村初中教学存在基础知识积累少、获取知识的层面窄、语言表述能力弱、学习辅助不到位等现象,经常出现讲了许多遍的数学问题,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在双基能力课中,许多学生很难积极地参与到与同学合作的讨论中,而自己又不能独立地进行探索、实验和发现;更有一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上要进行分层次导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让他参与的导学任务,使其在课堂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另一个方面在作业设计上要分层次布置。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有一样的获得感。因此,教师要抓住农村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存在的差异性,找准当前作业布置的问题,以分层原则来设计作业[1]。
一、当前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作业量过大,忽视作业的评价
虽然初中数学作业的要求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应用转化,但是许多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还是以多练多写为原则,在设计作业时不考虑作业的数量和学生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一味地布置给学生,认为学生应该能完成,对于作业完成的效果不做评价和督促。超额的作业量,同一种数学题型的重复练习,题目缺乏新颖性和探索性,反复的数学练习会让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对数学问题失去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
(二)作业内容无新意,完成的积极性不高
一节数学新授课结束后,学生会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如哪些知识点应用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哪些知识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延伸等。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全班的作业设计采用同一种形式,或直接利用课本或者练习册来布置作业,会导致学生对作业失去完成的积极性。这样的作业没有考虑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作业内容缺乏新意,使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不具有挑战性,长此以往,致使学生逐渐养成对作业搪塞、应付的不良习惯[2]。
(三)作业质量过低,缺乏针对性设计
所谓因材施教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体现在作业设计上。农村地区的中学,由于城市化的演变而导致生源流失现象极为普遍,学生的整体数学学习素养差异较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再加上农村教学资源匮乏,就会出现作业设计质量不高且存在缺乏针对性设计的问题;作业设计的选择仅局限于课本和配套练习,无法使作业真正达到巩固课堂学习质量的效果。
二、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学情状况,对学生精准分层
对于一个班级整体而言,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书写认真,有的学生学习相对困难。作为教师要客观地看待这些差异,让这些差异化的学生在差异化的教学中得到适合自己层次的发展,获得学习的进步和快乐。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性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A、B、C 三类。A 类层次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差,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属于学习困难型,这一层次的学生时常容易被教师忽略,并极易因为教师的区别对待而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B 类层次代表的学生学习状况一般,做题时感觉并不困难,考试检测成绩平平,属于学习中等型;C 类层次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非常好,这类学生比较聪明、乐于学习,在课堂表现出极为显著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上有着十分高效的表现。按照这些特征来对学生群体进行分层,便于采取分层作业的设计策略,使作业的设计质量与实施效果显著提高。教师需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分层次不是对学生级别的划分,而是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收获共同学习的成果和体验快乐;二是分类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刻苦学习后,他的学习能力产生稳定持续的增长,经过教师的测评后调整前进一层,而对于处在较好类别层次的学生,如果学习能力下滑,教师就要调节他的层次,避免他在优良层次积累的“生米”越来越多,“举步维艰”,不利于自己的进步。类别层次的调整是按照A →B →C 和C →B →A 进行的。
(二)按照课程巩固要求,实现作业分层设计
传统数学作业设计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设计原则,导致全班学生在作业内容上完全一致,这样就造成了C 类层次的学生感到作业缺乏挑战性与创新性,在完成作业上没有体现出作业该有的实施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难度呈阶梯式上升,导致班级中学困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还要对作业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A、B、C 三类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C 类层次的学生“吃得饱”,B 类层次的学生“吃得好”,A类层次的学生“吃得上”,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3]。
对于A 层作业要对应A 类层次学生来进行设计,要依照能够促进该层次学生基础性知识识记与巩固为原则,数学作业题目设计基本为基础性内容,包括一些数学概念、图形的性质、定理的识记和表达、一些等式和竖式的计算以及简单的判断推理,以补充这一层次学生基础掌握不牢的短板。确保A 类层次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对作业完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使他们能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对于B 层次作业要对应B 类层次学生来进行设计,在很多班级中,B 类层次学生通常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班级中,学习中等型的学生占据大多数。这类学生通常在考试中发挥不够稳定,属于对基础性题目掌握比较充分,对一些结合实际应用处理和有点难度题目,明显不能全面、完整、准确解答的学生。他们通常对数学科目抱有一定的积极性,且态度比较端正,但是很难有突破性的进步,无法在以往的题目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个层次的作业设计要依照能够促进该层次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原则,设计一些难度不是特别高,但是全面考查知识点熟练应用程度的题目,促使B 类层次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C 层作业要对应C 类层次学生来进行设计,C 类层次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强,如果布置的作业对他们来讲过于简单甚至重复次数较多,就容易使其对完成作业失去积极性。所以C层次的作业要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增加题目的难度系数和挑战性。因此,在设计这类题目时,教师要步步递进,引导学生闯关解题,不能直接出示难度过大的题目,要以拓展挑战类型的题目为主,逐步培养学生转化、引用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的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素养[4]。
(三)分层作业独立完成,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由于分层作业的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业不同,在完成的过程中,对于A 类层次学生注重提高基础知识的巩固效果,使他们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激发A 类层次学生对B 层次作业的期待感与积极性;对于B 类层次学生注重提升数学能力,使其全面思考解决中等难度的作业,不断提升B 类层次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培养其对作业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激发B 类层次学生对C 层次作业的期待感与积极性;对于C 类层次的学生注重拓展数学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难度相对大的作业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解题能力与解题效率。再加上对三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态调整,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层次,并不断地努力前行。另外,在这样针对性强的三层次作业练习中,A 类和B 类层次的学生都无法抄袭C 类学生的作业,A 类学生能够在简单的基础性题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B 类型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性的题目中提高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C 类学生对作业不会感到缺乏挑战性。这样可以促进三类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结 语
总之,农村初中数学的作业分层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因素,让教师的教学做到新知识的导学和巩固讲实效,让学生练习做到掌握和应用讲实效,注重数学方法和规律应用的熟练性和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开心愉悦的作业环境中得到进步,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