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服务”激活经济新动能
2020-05-04李周羲
李周羲
2017年,成都市商务局编制的《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 8.1%左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2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3.3%。2020年6月9日举行的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大会上,一组数据表明3年前的目标已经提前达成——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1155.9亿元,增长8.6%,总额与增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3位、第1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4%。
虽然这一数据并未体现成都现代服务业占比,但大会召开前3天,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四川首次就服务业发展高规格出台文件,提出将着力推动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文体旅游等支柱型服务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科技信息、商务会展、川派餐饮、家庭社区、人力资源、医疗康养等成长型服务业提速增量、做大做强。这几大门类现代服务业无一不具备高知识性、高技术性、高附加值等特点,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融合、带动消费、抢占全球价值链制高点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被寄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望。
今年以来,成都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第三产业的逐步复苏,主要支撑力量便是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据成都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其中新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1-8月,规模以上信息消费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2%、10.9%、9.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6.1%,增速较上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7%;1-11月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6566.4亿元,增长 23.6%,现代服务业活力可见一斑。
会议“第三城”与会展“第四城”
12月11日,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全球首个围绕会议目的地竞争力的专业研究——《2020年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成都位列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会议目的地城市第三名。
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是一个城市发展会议业的综合考核指数,透过这一榜单,可以看见当地会议会展业发展状况及未来潜力。ICCA亚太区总监努尔·艾哈迈德·哈米德表示,成都在会议目的地宏观经济与生态环境、会议目的地专业国际化水平以及会议目的地营商环境等指标方面表现较为抢眼,为成都持续提升会议业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定位“标杆性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的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在今年进入最后阶段并将于12月底完工,项目建成投运后,可有效填补成都市超大型室内专业会议场所的空白,与西博城共同组成全国领先的集会议、展览、餐饮、酒店、商务配套为一体的会议会展综合体,为举办G20、APEC、“一带一路”峰会等主场外交活动创造条件。
5月18日,成都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成都市培育展会新模式激发增长新动能的指导意见》,支持会展企业“运用新技术、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打造新场景、催生新业态、探索新模式”,重塑会展产业价值链,随后的8月18日,成都会展新经济产业园在锦江新兴传媒功能区正式开园,这一全国首个会展新经济产业园正式落户蓉城,将围绕会展新经济发展可能性,形成集“新服务、新场景、新产品、新消费、5G商业应用”为一体的“成都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影响下,成都会展上“云”成为亮点,前三季度,累计举办线上线下重大展会节庆活动496个,实现会展收入689.8亿元。
在成都,链欧亚,通全球
2020年12月,天府国际机场宣布计划在年底开展试飞,于明年正式建成投用,成都将正式迈入“双机场时代”,成为全国第三座拥有双枢纽机场的城市。从服务业角度出发,天府国际机场将进一步提升成都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地位,加快国际枢纽城市、国际供应链体系建设。
截止11月,成都的国际(地区)航线数量增至129条,航线规模位列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今年以来,面对突发疫情,成都在确保9条全货机航线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以中日(成都)现代服务业示范合作为契机,新开通成都至东京国际定期全货机航线;持续完善航空物流綜合解决方案,通过“全货机+客机腹舱”“定期航班+包机”等多元化航空物流服务方式,双流国际机场的吞吐量曾―度排名全国第一,服务于疫情期间高航空依赖型跨国企业的供应链需求和正常生产经营。
与此同时,作为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都国际陆港供应链体系也正加速构建,目前已构建起7条国际铁路通道、6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共连接境外55个城市、境内18个城市,持续优化完善泛欧泛亚三级节点、四级网络体系,高效贯通欧亚枢纽节点和经济腹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欧班列(成都)在全国率先恢复常态化运行并实现逆势增长,截至10月31日,成都已开行国际班列3456列、中欧班列1917列,分别比去年增长48.3%、57%,“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新模式”的创新探索已在全国复制推广,为TCL、联想、吉利等60余家国际化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12月21日,装满1200吨俄罗斯大麦的46个集装箱搭乘中欧班列(成都)运抵成都国际铁路港,实现了四川进口粮食渠道与品类的新突破。
对内,7月28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产业发展联盟在成都正式成立,四川联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各省(区、市),共同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产业发展联盟,涵盖港口航运业、铁路货运业、航空运输业等领域的500余家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作为14个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今年陆续成立生态圈产业联盟,集聚优势资源,推动物流服务业“政产学研用融”一体化发展。对外,11月9日,第三届“亚蓉欧”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成都召开,成立中欧班列供应链的国际联盟,重点谋划“中老、中缅”国际铁路大通道,进一步提升成都作为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在全球的影响力。
开放通道的赋能效应在外贸数据上得到了直观展示,疫情影响下成都的外贸运行持续保持着逆势增长态势,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1-11月,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5001.7亿元,增长27.3%,在全国综保区中排名第1;成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4596.8亿元,同比增长26.7%;对欧盟(不含英国)进出口1350亿元,增长34.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057.1亿元,增长3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057.4亿元,增长27%。同时,外贸商品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392.8亿元,增长35.0%,占出口总额的80.6%。
“中心”城市增添含“金”量
12月4日,第十二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发布,成都以较大幅度领先西部其他城市,排名中西部第1位、全国第6位,其中,金融政策综合支持专项排名表现尤为突出,仅次于深圳,居全国第二位。
在成都,政策如何支撑金融发展?5月20日,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实施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年)》,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科创金融生态圈,打造成为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8月28日,新三板西南基地揭牌仪式暨企业挂牌培训会在成都天府新区举行,这是前期四川省重点项目办、成都市金融局、天府新区管委会与全国股转公司共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落实,助力成都成为西部唯一同时拥有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三大全国性交易场所区域服务基地的城市;10月22日,针对中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成都还发布了《关于推行“蓉易贷”进一步完善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多方利好下,前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逆势增长6.7%,成都打造的全球最大金融科技“双创”平台——“金融麦田”12月启用,建投后将提供约4000个工位,预计将吸纳200个以上金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入驻。
除科技金融之外,成都科技信息服务业总体“含金量”也在增加,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6.1%,增速较上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天府软件园被商务部、网信办与工信部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是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园区,同时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授予“2020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军产业园区”称号;成都软件企业中瓴智行自主研发的底层Hypervisor虚拟化操作系统,填补了汽车基础软件领域国内空白;成飞、天府软件园等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意味着西部唯一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臺落户成都;四川省首个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启用;成都全城电信5G规模组网在9月24日率先建成,标志着成都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迈上新台阶,实现从网络、应用到服务的全国“三领先”,助力打造全球科技中心、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信息中心。
看见成都文化、时尚、生活、产业之美
今年6月,两个世界级高端商场在成都接连开建及选址,其中总投资50亿元的成都SKP项目在6月12日正式开工,和全球最大单体建筑环球中心一街之隔,将引入1000多个品牌,涵盖多个首店,一线品牌覆盖率达98%;创造了“未来建筑艺术之最”等13项“泰国之最”纪录的泰国暹罗天地,也签约落户成都天府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
“首店数量全国第三”,成都“首店经济”潜力于今年再度兑现。在今年年初交出2019年新进首店473家成绩单后,10月21日,以“引领首店新风潮,赋能消费新场景”为主题的2020成都首店经济大会召开,51个服饰、餐饮、美妆、文体娱乐等领域的知名品牌首店正式签约落户,这一数字超过了去年成都首店经济发展交流大会时签约项目数的2.5倍。同时,今年1-9月,成都首店落户227家,以超过900家的首店总量继续领衔新一线城市。
毫无疑问,城市首店的入驻数量正在代表这个城市的开放度和商业聚集度。11月24日,仲量联行通过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六个维度,制定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指数”,成都紧随上海、北京,在2020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中排名第三。
首店经济之外,成都总部经济正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招牌”,仅今年上半年,成都相继签约国家电投集团区域总部、海利尔人工智能制造总部基地项目、企鹅杏仁全国总部等总部经济项目8个,涉及金额630亿元。
在成都布局的66个产业功能区中,天府总部商务区、青羊总部经济集聚区等涉及总部经济的功能区赫然在列。9月17日,青羊总部经济基地举行开园仪式暨总部经济区营商环境推介会,现场与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四川、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成都未尔科技有限公司等商协会组织和企业举行签约合作仪式,一期目前产业签约率91%,商业签约率95%。11月17日,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座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两大央企总部和三家新设子公司揭牌落户天府总部商务区,之前,这里已汇聚中国交建西南总部、中国建筑西南总部和中国中冶西南总部等央企西部总部项目,落户69个产业项目。
擘画“十四五”,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先进制造、融通产业循环的关键力量。谋划“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成都将目光瞄准以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制业转型升级。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当月20日,成都首次召开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大会,《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两份重磅文件相继亮相;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为成都“十四五”规划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定调——要加快建设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全球服务资源配置战略枢纽、世界服务经济优选城市,为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将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体系、空间体系和供应链网络体系三大体系,全面打响“成都服务”品牌。
其中,成都计划将科技、金融、流通、信息等成都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头羊”打造成为核心引领型产业集群;商务、服务贸易、人力资源、节能环保服务等先进制造业的基础行业将打造成为基础支撑型产业集群,构建链接全球的高能级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
以66个产业功能区和科创空间为依托,运用“平台城市”思维,优化市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塑造“一轴带动两港协同三级支撑”空间布局。
通过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半径,以成都为中心,以四川省、成渝地区为辐射范围,构建引领区域的供应链服务网络;挖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内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需求,构建辐射国内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发挥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作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服务国际尤其是链接泛欧泛亚的供应链服务网络。
根据规划,到2050年,成都将打造成竞争力卓越的创新引领型的全球科技中心、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信息中心、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西部流通中心,建设成为世界城市服务网络体系中的新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