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脱贫攻坚启示
2020-05-03张文宇
张文宇
摘要:“三农”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解决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我国农村人口九亿多,然而贫困人口就有九千多万。脱贫攻坚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心,近几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村脱贫工作的投入力度,出台各类惠农政策,制定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关键词:脱贫 赵家峁 改革
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榆阳区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非国定贫困县区,但从建档立卡的2339户、4175名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看,基本上都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深度贫困群体。简单的运用政策兜底的办法,只能解决一时之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实施产业扶贫,受制于无劳动力支撑,只能从其拥有的生产资料(比如土地)、政府给予的政策资金入手,寻求稳定脱贫不返贫的思路对策。为此,把“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脱贫,与提升全区“三农”发展整体水平统筹起来,以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行“以村为单位联户合作经营”的产业扶贫模式,闯出了一条股份合作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赵家峁村的改革发展,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赵家峁村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总土地面积7.78平方公里,耕地,林地5350亩,人均8.4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杂粮、马铃薯、林果等,一直以传统小农经营为主,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耕地闲置荒芜,“三空”现象十分严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00多元。2013年9月,榆阳区把解决村集体经济滞后、主导产业单一、群众增收困难等问题,上升到创建三农工作(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工业反哺、科技支撑、产业特色、融资多元、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战略层面决策部署,把赵家峁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工程,下定决心为全区农村改革发展闯出一条新路。经过三年多的改革探索,赵家峁村村集体资产已超过千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3年前翻了三番、达到1.12万元。其中,贫困户从90%减少到3%。总结提炼赵家峁村的改革发展模式,关键的环节有三个方面。
一、以“确权确股不确地”为核心,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2013年,该村启动移民搬迁项目,配套实施现代农业项目,集中开展土地整理,原有的小块地变成了大块地,面积明显增加了,随着大量的资源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既要集体经营、又要保护个体利益,于是就有了“确权确股不确地”,就是把土地经营权等经营性资产量化成股份后,每一户农民具体经营哪块地,不再向过去那样确定到其头上,而由村民小组统一经营,做到确权不分家。围绕这一改革思路,在股民界定上,坚持“宜宽则宽”,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将2015年10月1日定为基准日,基准日之前核定的人口既是股民也是村民,基准日之后的新增人口只是村民。在股份设置上,创造性的执行中央政策精神,按照村民意愿设置5种股权,总股本2000多万元,土地股38%、人口股22%、劳龄股5%、资金股23%、旧房产股12%。2017年3月以户颁发218个股权证。在股权管理上,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制定《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实施静态管理模式,生不增、死不减,股权流转必须在村集体内部封闭进行,只能通过继承和转让获得。
二、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构建“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按股分红、风险共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确权确股不确地后,成立榆林市第一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章程、选举股东代表以及董事会、监事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建立起了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管理制度,推动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实现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股份经济合作社“三驾马车”并行的新型农村治理模式。同时,合作社下设红雨农业有限公司和金润园种养合作社,把量化给农民的股权由村集体集中流转给公司,建立“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统一经营、农民按股分红,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
三、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为方向,探索“业态创新、多元融合、保值增值、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鼓励贫困户以专项扶贫资金参股合作社,建设种养加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建成40亩设施果蔬、150亩葡萄、150亩山地苹果和30亩酥梨为主的设施农业及时令水果采摘区和占地35亩的现代养殖小区。与此同时,实施以“难忘乡愁、老家记忆”为品牌的休闲度假项目,建成66亩的垂钓农家休闲区、300亩的葡萄酒庄基地、1000亩的旱作物农业体验区和1500亩的杏树文化观光区,开发出了以高空滑索、水上游乐、森林穿越、小吃街区、民俗客栈、培训研讨为代表,集“吃住行、游购娱、研学旅”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
赵家峁村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市场机制、资本运作、产业融合等新模式引入农村,让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起来,将农民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一是实现了全民受益。通过确权确股不确地,村民人人是股东,人人按股分红,相应的就有了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对于没有劳动力贫困户来说,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的政策资金折股量化,破解了贫困群众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二是改善了生产关系。通过股份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以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农民由村民转变为股民和农业职业工人双重身份,既有股份分红,又增加了务工收入,打破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本。三是解放了生产力。经营主体由原先的上百个,变成了一个合作社,有利于把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与各种创新模式相互结合起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实现了多元脱貧增收。四是带出了好村风。修起了整齐漂亮的住宅小区,幼儿园、卫生室、村委会、警务室、老年活动中心、医务室、敬老灶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周边青山绿水,一派田园风光。特别是自从推进改革以来,赵家峁村人人有事干,人人干劲足,实现了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的根本转变。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才能打开改革的思想大门。当年打破大锅饭、实行包产到户是解放生产力,现在搞土地集中经营、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样是解放生产力。有观点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营性资产很少,多是所谓的“空壳村”,没什么好改的。更有甚者认为,丧失劳动力的特殊贫困户只能采取政策兜底,搞产业扶贫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赵家峁村的改革充分证明,产权制度改革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专利,产业扶贫也不是具有劳动力一般贫困户的独食。
二是坚持敢于担当与守住底线同向发力,才能加快改革的落地生根。改革就是背水一战,要敢于担风险,不能怕麻烦、怕惹人、怕触及利益。特别是基层改革中,一怕政策不明确、二怕上级不表态、三怕群众不理解、四怕改革出差错,最纠结的是“改出问题怎么办、追究责任谁来担”,更加考验担当精神和政治定力。赵家峁产权制度改革中,土地折股流转、现金入股、企业化管理与经营、按股分红,这些新名词听起來新鲜,但会不会触碰政策红线?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不动摇的前提下,只要是对农村发展和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力排众议、义无反顾的改下去。事实证明,只要思想充分碰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问题。
三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才能凝聚改革的强大合力。赵家峁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尊重基层群众首创、以上率下共同推进的智慧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榆阳区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以区委一号文件出台了两个“三农”文件和脱贫致富幸福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了改革思路、制度设计、方案制定、干部配备等一揽子硬措施,把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观摩会、“三个美丽”建设的推进会摆在这里,把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建在这里,在关键环节上严格把关。从清产核资、股民界定、章程制定,特别是在解决股权设置难题上,村委会经过反复讨论,坚持维护大多数人以及弱势群体利益,有钱的让利有房的人,外出的让利留守的人,矛盾没有了,争议的事情终于有了定论。
四是坚持产权改革与产业发展一体推进,才能确保改革的生机活力。从赵家峁的发展看,土地流转、发展产业引爆了产权制度改革,而产权制度改革又反作用于产业发展,催生出了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践证明,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紧密关联、不可分割。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是“一股了之”、“吃光分尽”,而是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以此引领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撑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J]》榆林日报,A1版,2017,10,10.
[2]康雄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3]杨少朋.集体土地多元所有权主体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扬州大学,2012.
[4]马艳.榆林市“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出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7(2).
[5]李红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从身份到契约的嬗变[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