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玉萍:“责任比荣誉更重”

2020-05-03周飞亚周嘉珺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0年3期
关键词:梅花奖评剧沈阳

周飞亚 周嘉珺

见惯了舞台上的各种扮相,第一次见到台下的冯玉萍。她身着一袭深紫连衣裙,优雅端庄,笑容可亲,一开口,宽宏甜亮的嗓音就透出名角的风范。那特殊的音色,令人马上想到吴秋香、喜莲、王婆,想到韩英、谢瑶环、穆桂英……她在评剧舞台上演“活”了的一个个角色,似乎又浮现在眼前。

1973年冬天,在沈阳北市场一个极其平常的排练场里,传出小女孩演唱的声音。一位老师模样的中年妇女循声望去,走到近前,摸着小女孩的头说:“这孩子,这大嗓就是唱评剧的料……”这便是冯玉萍与恩师花淑兰的相遇。这相遇,将她领人评剧的世界,一唱便是46年。

在人们看来,冯玉萍的艺术之路,可以说走得十分顺遂,令人羡慕。三次获得梅花奖这个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成为评剧界获得梅花大奖的第一人,也是当选中国剧协副主席的第一个评剧演员;三度梅剧目《我那呼兰河》的艺术性及影响力更是胜过奖项本身,第一次让沈阳评剧走出一隅,唱响全国。面对这些,冯玉萍却说:“责任比荣誉更重。”

第一次獲得梅花奖,冯玉萍29岁,在评剧现代戏《风流寡妇》中饰演40来岁的寡妇吴秋香。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她,将这位善良、贤惠、勇于抗争的新时期农村妇女演得活灵活现。获奖当然激动,但冯玉萍怀着一颗谦逊的心看待这件事:“我并不觉得自己的表演到了这么好的程度,评委老师们可能是看中了我的成长空间,想鼓励我。”

那时候,她一直在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大学中文系课程,这对她理解故事、塑造角色很有帮助。评委们一致认为她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欣赏她的进取心。评委们没有看错人。首次获得梅花奖后,冯玉萍的求知欲望愈发强烈。1997年,她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被顺利录取。在这里,她不停汲取话剧、影视表演的精粹,努力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冯玉萍说,自己不是用肢体、语言去演戏,而是用脑子。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她的表演风格变了,更加追求角色内心的饱满度和情感表现张力。

评剧发源于冀东平原,它的腔调与东北人泼辣、开朗、粗犷的性情结合,产生了“化学反应”,因而有评剧“生于唐山、长在沈阳”之说。为了推广评剧,冯玉萍可谓不遗余力。

几年前,电视综艺节目《伶人王中王》开拍,因为有演员生病不能参加,剧组临时找到冯玉萍,请她救场。所有演员里,她是获过梅花大奖的资深前辈,完全不需要靠这样的节目证明自己。何况,这也是有风险的——赢了,人们觉得理所当然;输了,声誉还可能受影响。但冯玉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说,自己如何没关系,只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更多人知道评剧。

40多年间,外界的各种诱惑不少。1988年,她在梅花奖颁奖晚会上唱了一首《黄土高坡》,有人听后建议她改行去唱歌,并保证这将比唱戏更出名、更赚钱,但她婉拒了。中戏毕业后,面对机会更多的北京,冯玉萍一天都没耽搁,义无反顾地回到沈阳评剧院,回到她原来的家。2000年,某大学的艺术院系向她伸出橄榄枝,高薪加高职称,这是多少人向往的待遇,冯玉萍还是留下了。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评剧的坚守。

“戏曲演员不可能永远年轻,但只要好好传承,戏曲艺术一定会青春永驻。”这是冯玉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选自2019年9月5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作为目前全国7位梅花大奖获得者之一,冯玉萍为了推广评剧不遗余力,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热爱的沈阳评剧院,全因为一句话:“责任比荣誉更重。”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作为一名戏曲演员,站在孤独、寂寞的舞台,冯玉萍知道,事业高于一切,艺术高于生命。

40多年,冯玉萍历经坎坷,风雨兼程,而选文侧重表现她对学习的热爱,那是因为她渴望登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渴望追求角色内心的饱满度和情感表现张力;侧重表现她面对诱惑,不为所动,推广评剧,矢志不渝,那是因为她知道评剧艺术的传承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

读有所思

1.品读下面的句子,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一位老师模样的中年妇女循声望去,走到近前,摸着小女孩的头说:“这孩子,这大嗓就是唱评剧的料……”

2.“戏曲演员不可能永远年轻,但只要好好传承,戏曲艺术一定会青春永驻。”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猜你喜欢

梅花奖评剧沈阳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绍兴)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