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 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舆情分析
2020-05-03高榕
高榕
摘要:本文以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舆情的特点、舆情控制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具体数据的收集、分析、对比和解读,得出结论。同时通过在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当今舆情引导与控制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结合此次疫情防控期间舆情引导与控制的经验,提出应积极推动政府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积极促进媒体间的合作、坚持推动融媒体的发展等具体措施。通过本文研究及论述,期望能为日后类似事件发生舆情引导与控制提供相关参考意见。
关键词:舆情;疫情;控制与引导;谣言;合作
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37-05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2019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该病毒已确认存在人传人现象。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中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背景,研究网络舆情的现状、反思与建议,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当舆情内容包含公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公众容易产生非理智的恐慌感。此时,除了战胜“疫魔”还要战胜“心魔”。科学的舆情控制可以遏制谣言的蔓延,传播正面信息,维护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舆情控制的内容和重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疫情发生期间,事件具有发展迅猛、变化快、涉及面广等诸多特点,相比正常社会生活节奏下的舆情控制面临更多挑战。舆情控制面对非常时期的非常挑战,如何挑起“打通最后一公里”沟通的社会责任,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综上所述,本文将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为背景,论述此次疫情爆发期间网络舆情的特点,并进行相应问题的反思和建议,为日后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控制给出建设性意见。
一、疫情爆发期间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一)全名参与,主题集中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相比2002年非典疫情防控,舆情管理的环境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挑战。根据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是1 613万台,其中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1 200万台,占74%。可以看出,拨号上网计算机仍为上网计算机的主流。同比2019年,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从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网络普及程度远高于2002年,网民数量呈指数增长,从拨号或专线计算机上网,到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发展,公众随时随地都能打开浏览器,阅读新闻,参与网络生活。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从网络信息覆盖的人群和占据的时间来看,网络生活成为基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是人人参与,时时刻刻在关注。尤其是当突发疫情的情况发生时,公众由分散的阅读需求转而聚焦在疫情防控的相关内容中,阅读需求明确且集中,话题讨论度極高。根据人民网报道,仅微博热搜话题“500万人离开武汉”,累计阅读量已达到14.3亿,“新型肺炎已致湖北17人死亡”累计阅读量达11.3亿。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监测表明,2月15日0时至2月16日24时,与疫情相关的网络新闻报道达到334 246篇,微信文章352 347篇,相关传统媒体报道共16 889条,微博数据144 023条。由此可见,公众对特殊事件,尤其是重大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和关注程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二)舆情控制挑战更大,责任更重
除了受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网民数量急速增加的客观环境因素影响,疫情防控期间,舆情管理同样面临海量信息工作量的挑战,承担着疏导公众情绪的社会责任。然而,官方媒体信息更新发布慢,叙述方式枯燥难懂,传播性较低;主流媒体(新浪微博、腾讯新闻等)信息量大,管理困难;新型媒体(快手、抖音等)蓬勃发展,信息来源途径广,但可信度却不高。笔者以微博为例进行分析,第一,微博注册门槛低,人人都可以是博主,发送信息。话语权的下放容易导致传播话语权的滥用;第二,针对用户发布的信息,平台缺少审核环节,或仅仅通过人工筛查、线上举报和官方辟谣等方式过滤不实信息,无法应对海量的信息工作量。为谣言制造了发挥和蔓延的空间;第三,微博平台的“转发”“点赞”“评论”等简单一键式操作,也是消息得以迅速发酵的原因之一。我们也注意到,新型媒体的迅猛发展,对舆论阵地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截至2019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6.48亿,占网民总体的75.8%。根据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1月31日,快手肺炎防治频道点击量突破30 亿次;疫情直播累计超过10亿人次观看,新兴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容忽视。
大量信息的涌现,会为谣言滋生提供空间。微博热议“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浏览量突破16亿。双黄连一夜脱销,全部抢光。不实信息四处蔓延,模棱两可的观点以讹传讹。这些不实信息,小则引起观念误导,影响公众认知,大则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危害社会生活。舆情管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防止谣言四处蔓延,引起恐慌扰乱社会;另一方面,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有效,公开透明,疏导情绪,平稳过渡特殊时期。这也要求舆情控制的管理者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打通“最后一公里”,信息传递无“孤岛”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网民数量激增,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量大,公众已经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索取信息。网民的组成也呈现多样化,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疫情爆发期间,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沟通枢纽,如何有效地发布信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避免发布和传递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社会恐慌,成为了极大的挑战。举例来说,同样面对疫情,学生更加关注“延期开学”“线上教育”等,中小企业更加关注“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和影响”,打工族更加关心“延期复工的工资待遇”。针对不同社会人群的不同信息需求,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公众关注视角、扩大动态,发布相应内容,缓解信息焦虑,体现人文关怀,避免信息“孤岛”。
除了人群类别需要关注以外,地域差异也是舆情引导需要关注的重点。在此次疫情中,信息发布从及时性、公开性和透明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还有需要提高的空间。仅从信息输送的角度思考舆情管理不够全面,也应从信息接收的角度关注信息传递的成效。地域差别,在这里主要强调城市和乡村舆论引导和管理的差异。城市社区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城市社区进行舆论引导相对困难,平常的接觸仅限于上门一对一排查和登记工作,接触时间短且接触机会有限。虽然,许多移动政务平台开展了“线上疫情发布”“政策解读”“疫情追踪”等功能,但实际上还有部分功能并没有真正下沉到每一个社区和居民,居民信息登记等工作仍需要人工进行,一线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舆情引导能力弱。农村社区一般邻里关系密切,与基层工作人员联系的渠道和时间较多,属于熟人社会,农村的舆论引导相对影响力强。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们关注到许多热点话题,例如,“村干部大喇叭喊话”“农村抗击疫情硬核操作”等,对舆情引导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乡村的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信息传播较慢且途径有限,由此也限制了舆情引导所能发挥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的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打赢疫情防抗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此前多次表示:“推动防控力量下沉,坚持公开透明”。结合城市乡村在此次疫情中的舆情引导表现,反思此次工作中的不足,我们应该在未来的工作中将重点放在如何将城市数字化真正下沉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居民,如何结合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精准疫情防控,如何将数字化成果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惠民工程。
从此次疫情防控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种解决思路。首先是针对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或是受地理范围的限制,人口少、新闻体量小,本身无法形成独立的新闻媒体机构的地区。这种情况可以建设“媒体宣传+政务办理”的融合媒体。一方面,通过线上办理政务,实现零接触办公,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办理业务,更好地了解本地人群的思想动态,针对人群想要了解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新闻宣传,精准回应民生。其次,针对一些线上业务已经起步的地区,一方面,是统一宣传和办理业务端口,避免重复工作,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办公效率。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虽然有众多小程序和功能提供疫情实时播报和个人移动线路证明。但是功能相对分散、精准度不够、可信度不高;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推动“融媒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媒介发展同舆论引导的关系,明确提出:“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融媒体就是“媒介融合”的体现,融媒体以当代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兼容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传播途径在移动终端呈现的实际效果,满足公众阅读的多样化需求。融媒体可以更加关注网民群体的不同需求,通过创新新闻内容本身的形式,更加关注网民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快速捕捉吸引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媒介融合方式,提升宣传的影响力。县域融媒体能够在舆论阵地占据传播制高点的优势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种媒介的综合应用,将信息内容变得更直观易懂,易于传播;第二,通过改造媒介传播形式,可以形成信息内容本身的更新和重造,形成二次传播,扩大传播覆盖量;第三,融媒体的综合媒介应用方式,一改往日政府发布信息晦涩难懂、民众没有阅读兴趣的现象,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同时也有利于营造网上网下一条心的社会氛围,打造“本地精神”,增强民众信心和归属感;第四,县域融媒体,更具有本土化的特征,适地适媒,充分融入环境,是听取民意的最短途径。区域的互动平台普遍舆论压力低,诉求集中,目的简单,有利于遏制事态的迅速发酵。
三、结语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舆情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在重大公共事件,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舆情环境更加复杂,热议焦点变化莫测,公众关注与信息焦虑时有冲突,战“疫魔”更要战“心魔”。唯有健全的制度,专业的操作,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才能真正安抚公众的焦虑情绪,引导舆论正确发展,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卲全红.重大突发事件复发舆情的效应及舆论引导策略——以H7N9禽流感复发舆情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7(10):25-285.
[2]杜洪涛,滕琳,赵志云.突发性传染病舆情中的公共管理沟通效果研究——以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微博社区舆情为例[J].情报杂志,2017,36(2):109-114.
[3]禹莎.从“埃博拉”疫情看网络舆情效应[J].公共卫生管理与 实践,2016,32(2):209-211.
[4]霍飞,高浩宇,刘长娜,董校,王凤山.舆情监测在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J].卫生管理与研究, 2013,29(23): 3205-3209.
[5]孙飞显,程世辉,倪天林,靳晓婷.基于新浪微博的负面网络舆情监测研究——针对政府的负面网络舆情研究系列[J].情报杂志,2015,34(4):82-115.
[6]周涛,汪秉宏,韩筱璞,尚明生.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舆情和疫情防控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学报, 2010,25(6):743-753.
[7]张潮,赵健.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治理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9(7):43.
[8]李沫.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法律建构——以网络舆情下政府公信力建设为视角[J].求索,2018(5):112-120.
[9]候迎忠.新媒体时代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2017(4):119-126.
[10]朱明刚,杨硕,李墨耘,林丹妮.疫情启示录:提升融媒体中心在疫情防控中的效能[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220/c209043-315 95674.html,2020-02-20.
[11]芦珊.疫情启示录:练好内功提升新闻发布的舆论引导效果[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224/c429238-31600776.html,2020-02-24.
[12]宋筱航.疫情启示录:技术赋能社区?构筑疫情防控人民战线[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221/c429238-31597498.html,2020-02-21.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