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的三种表达方式
2020-05-03
靖国平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院校评估专家、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国培计划”专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智慧教育,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
最近十余年来,“智慧教育”在教育领域成为一个高频词。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表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有知识属性,更有智慧属性,并站在促进人的智慧发展的视角和立场,思考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问题,以此推动学校教育变革。目前,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信息化教育、智能化教育和智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声势浩大,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变革的一把“利器”,智能化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并走上前台,然而关于智慧化教育的研究并不多。笔者尝试对上述三种智慧教育作一点分析,并提倡开展多种智慧教育的综合、协同研究。
一、信息化教育:智慧教育的数字技术表达方式
信息化教育是智慧教育的表达方式之一。它属于数字技术层面的智慧教育,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为重要标志。例如,智慧(数字)校园、数字化课堂、智慧学习平台、智慧评价系统等,都是信息化教育的表现形态。
信息化的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被提上议事日程,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全球教育领域开始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
通常,人们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化。其标志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从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来看,信息化包含4个相互耦合、互联互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即知识信息化、信息技术化、技术工具化、工具智能化。首先,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取的知识,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稳定、连续、封閉等特征,反而呈现出跳跃、短暂、开放等特征。其次,信息技术化带来了教育技术化。“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过去“人—人”交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人—信息技术工具—人”交往的教学方式。再次,技术工具化促使教育工具化,信息技术工具成为教育教学工具和教师必备的、高度依赖的“拐杖”。最后,工具智能化催生了教育智能化。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快速迭代更新的今天,教育自动化、集成化、精准化、个性化等新的特征日益显现。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催生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教育者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活动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等。原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呼吁:教育信息化不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主要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素养和能力。
二、智能化教育:智慧教育的机器智能表达方式
智能化教育亦称智能教育,是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迅速发展起来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迁移和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对人的思维活动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模拟的过程。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领域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辟了教育变革的新方向、新领域和新方法,并引发一系列新的教育创新实践。
智能化教育属于人工智能方面的智慧教育,以仿真技术、计算机自动化、信息智能化、智能机器人等在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为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智能化教育正在步入快车道。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8年,教育部要求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一场革命,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师生关系等。
具有教育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是智能化教育的标志物,它好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第三方”。事实上,教育智能机器人正在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合伙人”。对于学生而言,教育智能机器人是他们学习的工具和伙伴,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甚至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对教师而言,教育智能机器人是他们开展教学工作的帮手,它可以完成教师的部分工作任务,让教师从那些简单的、琐碎的、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双教师模式”(包括教师和虚拟教学助理)可能会日益流行,“虚拟教学助理”可接管教师的日常工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教育智能机器人毕竟是人造的,是人的对象化存在物和人的聪明才智的外显形态,也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一面“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未来社会,我们要努力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智能机器人携手同行、命运与共,可以让人的学习与发展更加自主、灵活和自由,让学校教育生活更加便捷、丰富和有趣,让教育更加有益于人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
三、智慧化教育:智慧教育的高阶能力表达方式
智慧化教育属于教育哲学层面的智慧教育,它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品质、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深度教学、智慧化学习等为重要标志。在教育哲学层面,智慧化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将外在的信息、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见识、领悟、思想以及多元智能的活动过程。著名作家王蒙指出:人具有博闻强记、融会贯通、了悟选择、思维重组、创新创造等方面的智慧。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层次的智慧,都指向人的高阶思维品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如何在教育中追求和实现受教育者知识习得的个体化、人格化和智慧化,是智慧化教育的首要問题。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知识是通过人的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而这些认识显然是已经发生的、他人的、公共的、抽象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必须经过自身持续不断地感知、体验、消化和转化,才能使学习具有发生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功效。学习如同吃饭、走路一样,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否则,不仅不能引发学习,还会阻碍学习。如果没有学习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学习体验及其个人经历,即使有充足、高效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学习环境,学习者也就是各种信息、知识的“观众”或“看客”,而不是信息加工者和知识建构者。
智慧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不断改变的高阶能力,包括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探究的欲望、勇于改变的态度、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审慎明辨的思维品质等。面向未来社会,学校需要培养学生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表达观点、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寻找课题、富于想象、善于反思、动手实践、学以致用等。正如《学习的本质》的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所言:面对未来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善于对世界和自身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有能力就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辩论的公民,思维方法的掌握因此具有决定性地位。
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让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持续的、可见的改变。深度教学以及智慧化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不断改变的高阶能力的主要教学方式,旨在为个性化学习而教,为理解性学习而教,为发展性学习而教,为培养学生高阶能力而教。深度教学之“深度”,意在学生对于知识把握的整体性、个体性、沉浸性、建构性和表现性,意在将知识转化为智识,将文化转化为美德,让全部的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成长的自我存在感、意义感、效能感和幸福感之上。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变革的基石。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