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文本深度对话

2020-05-03黄勇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木桥村支书老汉

黄勇

没读过《桥》的读者,第一次看到“桥”这个题目,脑子多少会有疑问:《桥》会不会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桥》上会有着“我”的故事与乡愁吗?读一遍文章才发现,课文与脑子里的疑问全然无关。从体裁上看,《桥》只是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要求其必须在极为有限的篇幅内截取生活断面刻画人物形象,较之短中长篇,微型小说必然省略不少情节,这对读者的欣赏水平提出了挑战。语文老师作为课堂上的第一读者,需要对文本进行有选择地批判性阅读——搭建作者、编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那座桥梁。

《桥》的主角是谁?第一感觉是老汉村支书。

暴雨袭来,山洪暴发,一百多人的村子陷入仅存一丝希望的绝境——“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在自然灾害面前,普通村民“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身为党员的小伙子,在“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下依然挤在了队伍前面,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不正常的是老汉村支书——“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的镇定和威望拯救了一百多号人,牺牲了自己和儿子。所以说《桥》的第一主角是老汉村支书——洋溢党性的老汉村支书。全村所有人都在拼命逃生,他没有;全村其他党员都想着“党员也是人”,他没有!这是文章刻画人物形象上的第一重鲜明对比。

作者为了刻画老汉村支书这个人物形象,首先是在“故事环境设定”上下功夫,而非“雨”“山洪”“桥”三个自然环境要素简单拼接而成的环境描写。对于文中的环境描写,表面上会解读为自然环境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诸如此类的环境描写文中随处可见,和发表在《微型小说选刊》上的原文对比,教材上的课文在环境描写上并未做任何改动。“课文的环境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人物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逐渐彰显出人性的光辉。”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小學生能够消化这个层次的理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同时,读者不该忽略文章开头环境描写的深层用意: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第1段极言这场暴雨来得急、来得猛,“泼”和“倒”是最好的说明。在第1段的基础上,第2段写明暴雨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山洪。前面说明了这场山洪足以威胁全村人的生命安全。到了第3段,除了要关注“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一句,更应该关注“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为什么所有村民在惊慌失措的状态下都往南跑?因为村子南方必定是一条逃生路。洪水断绝了村民的逃生希望,村民们陷入了绝境!所有村民脱离了正常的生活环境。第4自然段,峰回路转,除了这条路,村里还有一条逃生路——“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突袭而至的山洪使得村民没法走平时的逃生路,希望只能寄托在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唯一的生存通道上。文章开头环境描写构成了《桥》特定的“故事环境设定”——陷入绝境而又留存一丝希望。只有在这种特定的故事环境设定下,真正的人性才能显露出来,老汉村支书的形象才能立起来。这也是《桥》这篇文章环境描写的深层功能。“绝境”与“希望”构成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第二重鲜明对比。

刻画老汉村支书这一人物形象的第二层功力在“人物描写参差用墨”上。在关乎全村人生死存亡的木桥前,一边是“乱哄哄的人们”,一边是“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的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的老汉”“像一座山的老汉”。人们乱哄哄太正常了,所以作者只给了一个概括性的修饰定语;老汉太不正常了,所以作者从动作、神态、语言多个角度描绘灾难面前的老汉,限于微型小说篇幅的限制,老汉的心理描写只能以“留白”的形成呈现——“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不说话”实际上意味着老汉有太多话想说;“盯着”替代了老汉内心交织的复杂念头。在一篇语言高度精练的微型小说里,主配角描写笔墨严重失衡肯定是作者精心所为。主角描写的极丰与配角描写的极简形成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第三重对比,人物形象得以彰显。

小伙子算不算主角?

应该算!如果《桥》只是为了刻画老汉村支书,那么结尾完全没必要点名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与刻画老汉不同,作者一开始就把小伙子放在了高台上——“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既然是党员,就应该讲党性。可是身为党员的小伙不讲党性,他被老汉“从队伍里揪出”,小伙子的党员形象一下子从高台坠落至深谷。在老汉的严厉呵斥下,“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一个“瞪”字把小伙子的形象一贬再贬。当木桥前只剩下老汉和小伙子时,作者笔锋一转,“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读者读到这儿,一开始会认为小伙子党性觉悟了,真正的原因只有读完课文最后一句话才揭晓——“她丈夫和她儿子。”小伙子虽然丧失了党性,身上却不乏人性的光辉。

解读编者笔下的《桥》,单元导读、课后思考题和“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是重要指标——

单元导读: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课后思考题:(1)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2)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平台: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

再看微型小说《桥》,编者笔下的那座桥就很明显了:冲突频仍的情节发展与贯穿全文的环境描写。《桥》的情节发展围绕经历了四个阶段:村民个人求生欲望与老汉拯救全部村民决心的冲突——党员不讲党性与党员必须讲党性的冲突——儿子不讲党性与老汉要讲党性的冲突——儿子推让老汉与老汉推让儿子的冲突。从课文中读出老汉与村民的四重冲突是不难的,难的是读出冲突背后的症结——冲突源于人性!这便需要聚焦贯穿全文的环境描写。

找准特定的“故事环境设定”、扣住“人物描写参差用墨”,在冲突频仍的情节发展中感知老汉村支书和小伙子两个人物形象,学生与作者、编者间沟通的那座桥梁也就逐渐搭上了。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豹澥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木桥村支书老汉
长出来的大木桥
竹筷木桥
村支书朋友圈里“带货” 村里“大久保”鲜桃售完
村支书
木桥上觅夏凉
刘老汉笑了
Single-Log独木桥
四位村支书:“我们的‘两山’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