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2020-05-03刘行健朱佳祺

青年与社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刘行健 朱佳祺

摘 要: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心理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育人工程。而如今,更可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的有机结合。笔者在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基础上,对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做出总结,发掘当前形势下志愿服务依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拓宽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结合的途径,旨在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志愿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志愿者是维系现代社会稳定的纽带,是社会公益服务工作的第一接触者及公益服务思想的重要传播人。

近年来,全国各地志愿组织发展迅速,而高校志愿组织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团中央从1993年开始组织中国志愿者活动,号召广大青年投身社会,奉献自我,提升能力,在志愿服务中彰显自己的价值。各种志愿活动,如“西部计划”、“大学生支教团”“暑期三下乡志愿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重要平台。而加强思想教育,更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内,活跃思维,创新教学方式,也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团中央提出,立足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重要载体的定位,要着眼使志愿服务精神成为团员先进性重要精神要素的目标。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将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

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满足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弥补高校学生较少参与社会实践的缺陷,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延续了精于实干、奉献社会的薪火精神,用敢于追梦、知行合一的勇气深化了新时代的社会责任观。无数大小型志愿活动的不仅是提升大学生自信心的沉浸式体验,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对象。可以看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涉及的志愿者越多,承办的活动更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得以增强效果的重要基石。

二、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升级不平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至今,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约占七成。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的中坚力量。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11次峰会中,峰会卫志部志愿服务组向杭城高校发出了邀请,选拔会场志愿者。超过2万的青年志愿者在国际大型会议志愿服务工作中学习志愿知识,增强志愿意识,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教育成果较不显著。大学生在国际大型会议志愿活动中,应该树立文化自信,适当学习中国历史,把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染到与会人员,培养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观。高校作为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中介者,在提升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效能感方面,并没有结合志愿者的具体实际,用信任、期待和赞美这些积极的反馈方式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效能感。

(二)部分高校志愿服务性质认识不清,定位有失偏颇

部分学校对于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与定位存在问题,没有认识到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联系。部分学校没有重视志愿服务工作,认为志愿理所应当由团委或团总支管理,由学生自行组织进行。弱化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政教育性质,志愿形式往往以福利院、养老院慰问形式进行,没有在志愿服务工作前进行思想教育及志愿培训,也没有在事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背离了思想提升的初衷。

(三)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形式较为单一,内部职权分工重合

从组织者角度入手,高校志愿工作一般由学校团委指导,在校团委指导下学校设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各院系团委指导下各学院组织成立青年志愿者分队,大致形成“总-分”组织框架,然而因为志愿服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使两边职务分工紊乱,上下组织的效能大打折扣。从志愿者角度来看,志愿者多为“流动性”强的志愿者,“三月雷锋来,四月雷锋走”的弊端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效率低下。从实际情况来看,“重活动、轻培训”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最大短板。志愿服务工作分工明确,不同志愿岗位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不同,从目前大部分的志愿活动中发现,青年志愿者协会重视活动的顺利举办,却较少对志愿者进行活动的介绍及各志愿岗位的综合培训。

(四)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有限,主动性不高

目前高校中开展志愿服务,采取的模式主要是学分奖励制,凭个人在志愿服务中的贡献来评定等级,进行相应的行为积分奖励。学者黄莉培对北京四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有不少学生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是因为“完成学分任务”和“学校管理制度要求”。大多数人对于志愿服务的意义以及作用认识不清,没有达到高程度的认同和理解,同时在这其中的思想政治内涵更无法体现。同时,学校较为单一的激励机制,容易使志愿服务本身的意义出现变化,大多数人以功利为目的参加志愿活动。

三、推动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策略

(一)鼓励志愿服务专业化,增强学生服务意愿

为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理论结合实践的水平,从志愿服务中获得更多感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参加志愿服务。同时,应该组织培训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团队,明确志愿服务的对象、内容、方法、要求,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评选优秀志愿者,发挥先进人才的引领作用

高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中,应提高志愿者门槛,选择素质高、想法好、积极活跃的人参加志愿团队。只有志愿者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作用。同时,应鼓励评选优秀志愿者,评选过程公开、透明,并采取有效的制度来评估每个志愿者所做的贡献。定期组织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让评选出的优秀人员做报告分享,从而在整个志愿者团体内形成相互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加强社会认同感

志愿服务品牌化,是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进一步有益探索。通过志愿服务打造自有的服务品牌,不仅增强了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增加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可度,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扫清一些障碍,从而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更拓宽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而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化,首先,应明确志愿服务的定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关心什么,使志愿服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之后,便可尝试进行志愿基地建设,形成持久的合作关系,向社会推广服务品牌;最后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大宣传,增加知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志愿队伍。

(四)加强理论联系,进行总结思考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要并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往往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多人并不能体会其中的内涵。通过依托志愿服务,补齐了实践这一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缺少了理论教育与总结反思的环节。志愿服务中的志愿精神,思想价值,需要有人去进行引导和总结,进而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体会到志愿服务中的深层含义,增强思想政治的吸引力。高校可以采取聘請名师、开设选修课等措施,为志愿服务提供一定的理论教育基础,在每次志愿服务之后,可以由自行组织或老师引导,去总结组织以及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讨论解决措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专注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正不断以这种连接校园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突显出来。面对不断更迭的新要求和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运用合适的载体落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重要途径,不断鼓励志愿服务专业化,评选优秀的带头志愿者,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从实践活动中体悟高校志愿服务深层意义的机会,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笔.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实践探索——以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58-59+61.

[2] 黄莉培.高校团员青年志愿服务意愿研究——基于北京4所高校的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1):63-69 .

[3] 李蓉,赵康,李晶晶.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1):67-68.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