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自我提升研究
2020-05-03余俊遐
余俊遐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是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提升亲和力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自我提升势在必行。文章从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内涵出发,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自我提升的三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意识形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探析了思政课教师亲和力自我提升的路径:提升“真善美”的人格魅力、打造“信达雅”的教学内容、探索“色香味”的传授方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自我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这是影响思政课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教师是关键。因此,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明确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内涵、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自我提升的原则、探讨自我提升的路径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论述各异,概括其共同点,普遍认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指思政课能让大学生产生更多的亲切感与认同感。然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思政课除了知识的传授,更有对精神铸造和价值引导的育人目标。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内涵应从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去把握。
从感性维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师授课方式的“有意思”吸引大学生“愿意”亲近的吸引力,即因为“有意思”,所以“我愿意”;从理性维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的“有意义”引导大学生“认同”价值的说服力,即因为“有意义”,所以我认同。“有意思”是“有意义”的前提,离开了“有意思”的吸引,难以实现“有意义”的“认同”;“有意义”是“有意思”的归宿,离开了“有意义”,“有意思”就会失去内涵,哗众取宠。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自我提升的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就是要认清学情,读懂学生。充分研究教育对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学生,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群体文化与行为方式。2020年以后,零零后逐渐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零零后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网络新时期,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旺盛的精神追求,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培养,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各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结合学生新的生活与学习实际,更新教学素材与教学话语,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有亲近感,对思政课有亲近感。
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就是要积极交流,双向互动。思政教师亲和力不光追求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力”,也要追求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力”,实现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给予学生“说”的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性地面对不同观点的碰撞,通过参与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在课堂教学之外,思政教师要主动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困惑,努力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从而提升亲和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意识形态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等重要使命。思政课要具备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基本要义必然包含对思政课在理论、价值和实践方面的认同。因此,提升亲和力的本质是认同,思政课教师提升亲和力绝不是淡化意识形态教育,相反要重视意识形态的输出,意识形态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避免两个误区。
第一,亲和力不等于迎合学生。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是投学生所好的“迎合力”,也不是花枝招展的“形式力”,而是在坚持正确方向基础上的“引导力”。提升亲和力不是思政课的最终目的,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一些思政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课堂教学“过度娱乐化”,热衷于讲段子、炒作八卦,视频观看内容俗、效率低、频率高,小组讨论停留在追求热烈气氛的表面形式,但却与思政课的最终目的渐行渐远,深刻的理论没有讲清楚,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入脑入心,嬉笑热闹之后收效甚微,获得感低下。
第二,亲和力不等于弱化核心价值话语权。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是去政治化的“解构力”,而是铸牢核心价值的“强化力”。高校思政课高度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亲和力的提升必须以坚持意识形态原则为根基,思政教师要有政治立场和理论深度。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普遍不足,有些思政课教师是由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转岗上任,没有潜下心来系统学习专业理论,本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欠缺,对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内容架构不熟悉,片面追求亲和力,课堂授课过度生活化,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使得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论魅力,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效果。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自我提升应当持续、渐进、系统的进行。亲和力自我提升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革新的过程,是教育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自我提升必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部分。所以,思政课教师在提升亲和力的过程中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实现内容上的统筹兼顾、时间上的循序渐进。
第一,系统性原则要求内容上统筹兼顾。思政教师的亲和力是一个系统的亲和力,包括理论亲和力、传授亲和力、人格亲和力等,因此,思政教师在提升亲和力时要做好全方位提升的准备。以提升理论亲和力为基础,明道信道,透彻理解理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与魅力是以彻底的理论底蕴与素养为基石的。以提升传授亲和力为保障,如何将原理性知识传授得“有意思”,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讲解和传授知识的方法路径上多研究,優化语言体系,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深入浅出,创新传播艺术,不断吸引学生,提升自身的传授亲和力。以提升人格亲和力为关键,人格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性格、气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较强吸引人的力量[3],思政课教师要把真情实感投入在教育工作中,感染和感化学生。
第二,系统性原则要求时间上循序渐进。教师亲和力内容丰富,亲和力的自我提升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政课教师在提升的过程中,要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阶段计划与目标,明确不同阶段提升训练的程度、形式、方法及想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有重点、有系统地开展。提升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疑惑与瓶颈,也许会陷入误区,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坚定信念,在冷静思考、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稳步向前迈进。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自我提升的路径
(一)提升“真善美”的人格魅力
理论信仰“真”,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人,才能综合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释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风采。”[3]只有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与丰富的知识储备的思政教师才能底气十足、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地讲好思政课,才能激发学生真学真信,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思政教师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学博学,不断夯实理论基础。
对待学生“善”,持续焕发仁爱之心。爱是亲和力的灵魂,只有在课堂内外真正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亲近感,从而从内心接受教育,实现对思政课理论与情感的双重认同。同时,关爱中的沟通与交流能更好地找准学生的内在特性,从而因材施教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为革新教学话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实践基础。
道德情操“美”,持续修炼人格气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格魅力的根基,也是提升亲和力的关键。“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赢得大学生信任、崇敬和亲近所必需的品质。”[4]仁慈善良、真诚坦然、明公正义、举止娴雅、高风亮节的教师才能真正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用人格气质的内在感召力与亲和力传递给学生智慧与德行,成为学生眼中可亲可敬可爱的良师。
(二)打造“信达雅”的教学内容
“信”就是对于意识形态把握的坚守不离弃。高校思想政治课不管如何改革发展,都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一核心,坚持和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使思政课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教学实践中切不可因为纯粹追求亲和力而使教学内容“去政治化”。
“达”就是对于上课素材选择的丰富不拘泥。纯理论的灌输往往会使学生对于思政课与思政教师“望而却步”,这就需要丰富的生活化的案例给思政课“去神化”、“去僵化”。思政课教师应不拘泥于传统案例,与时俱进把思政课讲得“有意思”,在坚持意识形态准确不偏离的前提下,提升思政课的生活感、和谐感与亲近感,从而充分调动学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
“雅”就是对于理论知识解读的规范不偏离。高校思政与中小学思政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对理论学术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理论讲透讲深讲规范,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核心要义去征服学生,用富有真理性、科学性的理论魅力唤起思政课的理论亲和力,打造真正意义上富有亲和力的思政课。
(三)探索“色香味”的传授方法
“色”就是巧用新媒体工具,吸引学生眼球。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新媒体工具的巧妙运用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这为学生意识形态塑造与培养提供了新契机。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运用新媒体工具教学的能力,采取多媒体教学、慕课、微视频、在线直播、远程教育等多样化工具形式辅助课堂教学,利用微博、微信、知乎等网络媒介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围绕学术与实际问题进行平等地讨论与表达,形成师生良性互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
“香”就是优化教学话语,增加学生食欲。教师语言表达是否充满趣味和艺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状态,好的教学语言往往能让学生如沐春风,助力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抽象性、概括性强的学科特征更加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锤炼、创新教学语言,增强语言的趣味性、艺术性和生活性,改变大学生对思政课枯燥、晦涩的传统印象,营造和谐美好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爱听”,从而“爱学”,激发学生上思政课的“食欲”。
“味”就是科学设计活动,激发无穷回味。传统的“满堂灌”、“填鴨式”教学模式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使学生“疏远”思政课。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舞台还给学生,不断摸索参与式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等活动形式,精心创设情境,科学设计课堂讨论、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回味,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增加对思政课的亲切感。
总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动地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只要思政课教师不忘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以“金课”的标准认真对待每一节思政课,高校思政课必将焕发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4] 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