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20-05-03刘靓

青年与社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靓

摘 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建设,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高校教育中,逐渐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科学融合,能够加强课程研究的主动性以及课程教育的灵活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此外,“进头脑”,“进课堂”和“进入教材”的策略可以更好的生态文明教育适用于思想政治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必须要认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能够形成绿色、科学的发展方式,有利于为人民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当代中国大学生阐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作用,关键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的概念。因而,生态文明教育,主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进程,假如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时域生态文明的教育是举世公认的,它将促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人民向往美好的生活。然而,直到当前,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仍不容乐观。客观现实使我们的整合途径的进一步判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反应生态观的转换,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进一步促进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整个进程

一、生态文明观的整合的前提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要义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协和发展。整体来说,就是以“创立生态文明理念,敬重自然,符合自然,爱护自然”,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 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必须要以良好、稳定的自然环境来为将来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

(二)受触融入理念的主体

由实际情况可知,当代大学生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精力充沛,是各领域前沿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接收器,同时也是学习、研究、创新科学技术的主人。因此,当代大学生作为能够大力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高校必须要通过科学手段有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提高利用当代大学生来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行性,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利于让大学生积极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艰巨使命。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不仅与生态文明的实践者,也是传播者和抽象的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一方面,他们通过学习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接受生态文明的理念。事实上,这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一个很好的继承。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代大学生通过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进行继承和积累。无论他们是在学生的状态或在将来,当他们离开大学校园,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总是会接受自己和生态文明的概念,然后蔓延和促进整个社会处于生态文明的覆盖下。

(三)概念和主题之间的配合的综合分析的可行性

马克思曾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必然会与外显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发生常态化的紧密联系,并且也会与内隐的生态文明理念产生密切的内在关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理解为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关生态文明的概念也会为了适应、满足生态文明的概念,而成为他们重要的价值取向。结合这一观点,将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过程中是完全可行的。

二、将生态文明理念与当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要求

(一)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综合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不仅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凸显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很显然,这是学生的中心和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终极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所有的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在现代教育模式,要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色彩浓厚的特点,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实现对高素质、高水平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并且还要在生態文明教育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全过程加强人文关怀,帮助高校要突出“以人为本”良好的教育理念,从而有利于在激励、理解、尊重、帮助、培养学生,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给予大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从而能够通过热情、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实现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目的。

(二)以一个“渗透”的方式来融入教育

渗透式的融入教育方法,通常需要借助内隐的途径将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结果是,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不知不觉地影响生态文明的思想教育。因此,“让生态文明理念的间接渗透,是提高高校的认知水平的重要方法”。每一个主题计划,有目的地创造了一定的生活环境,生态的学习和文化氛围,并尽一切努力,要发挥它的生态措施。同时,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承担起“育新人”的时代使命,促进有关生态文明校风校纪的建立,有利于让生态文明成为我国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并且还要通过特定的生态样式来为生态校园模式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综上所述,为了加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熏陶、理解,要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隐性魅力,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化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本质和精神实质。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融入教育准则

解放思想不仅意味着纳入教育,而不是原地踏步和畏缩,充分发散思维,大胆的尝试,并且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创新的思路来优化融入教育方式。而实事求是指的是融入教育必须要以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实际作为基础,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局的构建。

首先,可以通过整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方式来有效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结合到一起。因此,这种融入手段的路径探索并不能被称为是纸上谈兵,而是不断在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作出贡献,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科学的生态价值导向。

其次,要整合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實性上 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当代大学生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社会人,其中当代大学生必须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中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属性。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独立生物个体,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精神世界,这要求高校反映生态文明的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要实事求是开展每个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并结合其具体的现状,使这个整合教育更有针对性、话题性、有效性。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路径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相结合的目的,需要高校充分挖掘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科技资源,从而有利于帮助教师做好日常课程内容的制定,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因此,高校教师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教学思维,通过优化、创新教育内容的方式来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

生态文明教育“教科书”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记录内容的第一阶段。它指的是高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内涵有利于让教师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组织有关专家,将从事一线教学并经验丰富的教师代表的生态经验写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在学校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宣传活动,使得教材、讲座涵盖生态文明的基本情况,自然资源状况和环境保护现状,我国实施的生态文明战略,从而能够促进生态道德的发展,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度和有偿自然资源系统,在最大程度上为生态补偿制度和天然资源保护机制的改革提供帮助。力求简洁,易于学习。第二,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在“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列举各种现象,例如人类对水资源、土壤资源、空气资源等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严重影响了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栖息地的大幅度缩减导致动物、植物出现数量减少、濒临灭绝的现象,从而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严重性,并且高校教师还要逐步引导他们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必要性。

(二)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

“进课堂”是集中体现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地位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能够经过多门课程的实践来获得实现,并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理念传输给学生。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是用来使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和生态生活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方法后,才能提高自身的生态实践能力,理解生态思维模式,不断培养大学生科学、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有利于让高校完成培养具备生态道德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挖掘那些对教科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有益的资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重点关注并渗透,以及适宜性和渗透的及时性。掌握时机,并适当加大生态文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覆盖,做好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拓展。

(三)生态文明教育“进头脑”

生态文明教育“进头脑”指的是教师需要采取讲解生态文明知识、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实践的方式,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积极融合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要制定相应措施来满足发展要求。同时,为了真正拥有的知识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学生还需要充分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借助大学课堂之外,还需要发挥出社会实践的积极教育作用。有效利用社会实践来增加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社会现象的关注程度,不断激发大学生研究和解决他们周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实际行动来加强高校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他们正逐渐进入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因此,高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结合我国国情,社会现实和公共环境,从当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社会各界开始合作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还可以从日常细节中,培养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的习惯,有利于从现在开始,节约一滴水,一张纸,逐步建立生态文明的科学意识,培养生态文明的良好习惯,有利于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4] 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7):40-42.

[5] 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94-9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