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湘西格局中的老司城旅游资源开发
2020-05-03吴雪姣
摘 要:老司城作为土司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老司城旅游资源开发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也有利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但在具体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对老司城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老司城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大湘西格局观出发,对老司城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老司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湘西旅游格局;老司城遗址;资源开发
老司城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较好的土司古城。雄伟古朴的祖师殿沉淀着土家人的智慧和汗水;威严对称的彭氏宗祠彰显着古时土司的气派和虔诚;伫立的“子孙永享”牌坊昭示着土家人的爱国情怀;静静流淌的灵溪河诉说着几百年的沧海和故事。2018年底,笔者对大湘西进行了实地考察,惊叹于老司城和谐的山水城景观和崇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感慨于它稀稀疏疏的游人和清冷的街道市景。老司城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大湘西”为视角,借鉴周边县市的先进做法,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老司城旅游资源概况
老司城是古时候彭氏土司的“都城”,被誉为“东方的马丘比丘”。老司城遗址主要有法轮常转的祖师殿、石兽守候的彭氏宗祠、藏有土司成功秘诀的德政碑和彰显卓著军功的翼南牌坊,还有残留的街道、摆手堂、沟渠雨道、石马等。老司城的景观格局为一山一水一城一人。山为福石山,老司城即倚此山而建。水为灵溪河,娟秀柔美。城为土司建筑,碧水绕青山,司城嵌其中。人为土家人,是土司故事的流传者,土家文化的继承者。老司城有山有水,有城有人,青山环碧水,人居古城中,山、水、城、人自成一体又相互统一,环境宜人,一步一景。
二、老司城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分析
大湘西地区既有凤凰古城,又有张家界森林公园。老司城南与凤凰古城毗邻,北与张家界相接。凤凰和张家界是大湘西的两张名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市场要素价格明显高于老司城,形成了洼地效应,具有后发优势。但与此同时,应该看到老司城旅游开发的短板所在,以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开发重点不突出,品牌缺乏竞争力
大湘西地区中,张家界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于山水自然景观,凤凰着重于历史文化景观。目前老司城既在打“土家牌”,又在打“土司牌”,重点不突出。张家界有魅力湘西等表演,凤凰古城有梦幻沱江表演,增强了旅游的故事性和吸引力。反观老司城,并未有独特品牌可书写。
(二)旅游资源未整合,规模效应难形成
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周边景区,加强与临近景点的联系,以形成规模效应。大湘西旅游格局中,张家界和凤凰往往是落脚点,老司城只是走马观花的景点,留不住游人的脚步,老司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体验尚欠缺
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往往占据最大比重。老司城位置较偏僻,没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国道、省道等其他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另外一方面,老司城服务人员少,服务质量较差,服务体验较不舒服。笔者2018年年底去老司城时,几乎找不到餐饮之地,更不用说住宿、讲解等其他基础设施。
(四)老司城遗址脆弱,土家文化渐淡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盗墓风的兴起,加上林木的砍伐,老司城遗址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一方面,土家文化渐渐被汉文化稀释,民族风情趋于淡化,少数民族特色削弱,旅游吸引力有所下降。
三、基于大湘西格局观的老司城旅游开发的建议
老司城虽申遗成功,但旅游业发展仍停滞不前。我们应立足本县,放眼大湘西,促成老司城旅游业走上新的台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市场定位,形成特色品牌
旅游市场定位应以相近的旅游产品为参照物,避免同性竞争。在大湘西地区,张家界以生态自然游独占鳌头,凤凰古城以生态文化游后来居上。土司文化游是一个陌生概念,老司城作为土司文化的载体,记录了几百年的沧桑和风雨,对喜欢历史文化游的游人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既可以避免与张家界和凤凰古城雷同,又可以实现旅游特色互补,在市场上形成亮点,给游人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有特色品牌支撑,老司城流传的土司故事众多,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讲好土司故事,演绎“抵抗倭寇”、“皇上赐匾”等事迹,将“土司王出巡”、“仅供楠木”等故事搬上舞台,让游客徜徉于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
(二)整合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老司城旅游资源开发应考虑周边景区特别是张家界和凤凰的开发现状,避免进行雷同建设,进入两者的阴影区。具体而言,在大湘西旅游的开发思路下,老司城可以根据自身特色,用土司历史文化整合特色景区。在永顺县内,开辟一条“世袭八百年的土司王朝,悠悠千年的土司文化”专线。以彭氏土司王的紫禁城—老司城为核心(老司城素有南方故宫之称),结合彭氏土司王抗倭的航道—猛洞河、彭氏土司王的祭祀道场—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彭氏土司王的沐浴场—不二门温泉,彭氏土司王的狩猎场—小溪等,将老司城建成该旅游线路的中心景区,打造中国第一土司文化景区。这一土司文化专线有游有玩有闲,且旅游景点之间没有太远的距离,能做到以神秘土司文化引人,以山迷人,以水醉人,以趣留人,吸引游人的到来。在大湘西旅游格局中,可以打造“张家界——神秘土司”旅游线路和“凤凰——神秘土司”旅游线路,增加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和文化性,延长游人在老司城的停留时间,促使老司城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旅游业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老司城管理处应让游人能在老司城吃好、住好、玩好。餐館、旅馆等要注重民族特色,突出土家风情,餐馆应该注重土家特色食品的开发,如土家腊肉、苞谷烧酒、泥鳅装豆腐、永顺黄牛肉、猕猴桃汁等;旅馆民宿应整洁干净,突出特色,不千遍一律,使游人能感到舒适。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游人旅游不仅仅是看风景,更多地是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享受一种服务。硬件建设必须要抓,软件建设也不可放手,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近年来爆出来的“黑导游打游客”更加凸显了服务的重要性。老司城的旅游发展也应规范服务标准,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对船工、餐饮服务人员、导游等人员进行素质培训,让他们了解土司文化和土家民俗风情,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从而能让游人感到愉快,愿意将景点推荐给他人,促进老司城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四)开发与保护并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是有关国家的责任”。文化部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谈到,“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老司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但在后申遗时代,我们应该看到,世界文化遗产只是个称号,更重要的在于对遗产进行开发和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而且老司城主要以文物古迹取胜,文物古迹具有唯一性,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我们必须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两者的关系,在开发的同时防止过度开发,保护老司城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落实法律规定,提高保护意识。无论是国际条约还是国内法律,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规定,老司城的开发和保护也应遵循这些规定,将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合理开发,不杀鸡取卵。第二,综合协调关系,做到利益共享。老司城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原住村民的利益,必须照顾到各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原住村民的利益,统筹兼顾,让遗产能惠及村民。目前老司城周围的周家湾、正街组和左街组等居住区有村民几百余人,老司城的开发必须解决村民的民生诉求,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为老司城的开发和保护奠定群众基础。[1]第三,突出原滋原味,防止过度开发。老司城遗址正是依靠它的神秘和原生态吸引着游人,老司城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它本身的文化内涵,避免过度的商业开发,展现几百年来彭氏土司的历史,看到少数民族的原始风情,感受土司遗址传递的文化信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老司城旅游开发中,一定要避免新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因为目前的土家建筑依山而建,依地形而造,形状和色彩都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而新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往往与周围环境不适应,导致原有建筑“异变”,失去了其本真。第四,实施“社区旅游”,践行活态保护。社区旅游即让村民参与到周边景区的旅游开发中去,让游人能看到景区鲜活真实的一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活态保护即让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物质文化的“活态化”。目前,老司城所在的永顺县司城村总人口1600人左右,这些村民是土司故事活的传承者。通过社区旅游,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带动特色手工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反哺旅游资源的保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老司城原住村民多为土家族,很多都是世居在此的,土司故事在村民中实现口口相传。老司城的开发应保护遗址中的“人情味”和“故事性”,激活老司城隐藏的古老活力。
老司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也能向世人讲述独特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色彩。只要我们根据老司城旅游资源的特征,合理进行市场定位,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提升服务体验,加强文化宣传,定能将老司城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同时通过旅游开发,让群众看到遗址保护的魅力,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肖婷,罗奋飞,彭娜.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建设的几点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2017(04).
[2] 龙玲.湘西百年古城老司城的可持续发展初探[J].华中建筑,2009(03).
[3] 田长青,柳肃.浅析家族制度对民居聚落格局之影响[J].南方建筑,2006(02).
[4] 房志勇.传统民居聚落的自然生态适应研究及启示[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报,2000(01).
[5] 黄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
[6] 陆琦.传统民居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从化松柏堂古村落改造设想[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
[7] 黄文德.深圳古村落现状调查与保护策略探析——以坑梓新乔世居为例[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
[8] 徐兵,丘连峰.传统聚落规划的分解与复合初探——以程阳八寨保护与发展建设规划为例[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土司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編号:CSQ18003。
作者简介:吴雪姣(1990.11- ),女,湖南永顺人,硕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诉讼法及民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