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刻板印象到群体印象

2020-05-03马安琪许兴鑫晏郑婕严琬怡李鑫然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

马安琪 许兴鑫 晏郑婕 严琬怡 李鑫然

摘 要:印象是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一种形象。个体在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主动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一种归类,这一过程就称为印象形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对一个人的看法会延伸到以这个人为代表的一个群体,从而对这个群体都产生一个固定、主观的印象,也就是“刻板印象”。我们一个群体的印象里面,不仅包含了刻板印象,也包含了对某个特定的人的印象。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很多,而刻板印象是产生群体印象的重要因素,对群体的多样性感知往往也是根据个人的刻板印象来進行判断。

关键词:刻板印象;群体印象;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

一、性别刻板印象

在1922年新闻记者 Walter.Lippmann 提出了刻板印象的概念后,刻板印象就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门。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其他领域也对它产生了高度的兴趣,一些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学者们也对它进行了研究。

从广义上来说,我们的群体最简单的有一类: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刻板印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当我们说到男性,脑海中固定认为就是力气大、高大且威猛,能够做很多体力活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而谈到女性,则是认为她们娇小柔弱,善于需要细心耐心的活动,很注重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且需要别人呵护。这中相反的认知,其实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就像李林仙指出:“历史地看,女性的温柔、非理性、在家庭中扮演情感导向的表意性角色,男性的坚强、理性、扮演社会中的工具性角色,构成了一对延续日久的性别刻板印象。”

如果一个男性表现出不符合我们的刻板印象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喜欢可爱的玩偶,说话轻声细语,容易流泪等等,我们则会对其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例如“娘娘腔”这类。而当一个女性表现出我们认为的男性的一些行为的时候,比如说——喜欢意气用事、高声呵斥等等,我们就会给与“男人婆”这样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基于我们的性别刻板印象,本身两性表现出任何一种行为都不应该得到负面评价。

性别刻板印象主要集中表现在三大方面:两性的性格特征、两性的职业期望和两性的社会角色。

在中国古代而言,男性的表现处处优于女性,女性地位低下,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上一共有559位皇帝,但是只有一位是女性。因此我们有时候潜意识就认为“男性就是比女性要强”。在中国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的思想对老一辈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现在依旧会说“每一个成功男士的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这类言语,其实就是传统思想的衍生物。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女性就是被拘禁在家庭这个区域内,使女性沦为社会的依附者。与之相反的男性,则是张扬的。作为群体来看,我们也就会觉得男性群体在各方面都优于女性。

二、种族与民族的刻板印象

不同种族的对比可以说是探讨群体印象的一个典范。有研究表示,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即对少数民族偏见歧视是指主流社会群体由于与少数民族群体拥有差异性的地位、权利、利益、习惯和文化而担心少数民族群体对自身产生威胁或挑战,而采取的一系列丑化、中伤、隔离甚至是伤害少数民族群体的言论或行为。

从国际上来看,我们大体分为三个种族,分别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这三个种族并没有明显的高低优劣之分,但是不同种族之间都对其他种族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固有思维里面认为白人天生高大威猛,而黄人就相对弱小,黑人则是体力的优胜者。(在这里没有任何种族歧视的意思)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调查发现,46%的讲西班牙语的美国人和42%的非裔美国人认为亚洲人“作买卖不择手段和诡计多端”,而有这种看法的美国白人为27%;33%的讲西班牙语的美国人和22%的亚裔美国人相信,对非裔美国人来说,“即使给他们机会,他们也不能上进”,而有这种看法的白人仅为12%;54%的非裔美国人、43%的讲西班牙语的美国人对于“当必须在人与金钱之间进行选择时,犹太人会选择金钱”这一点十分赞同。相对照,持这种看法的非犹太白人仅有12%。这些刻板印象与社会隔阂的中心是期望确定自身群体的优越地位,赋予其他群体以劣等的地位。

民族刻板印象是文化范畴类刻板印象的典范,是一种因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差异所导致的刻板印象。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对另一群体的偏见,通常都包含着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在国际上,仅仅是在中国的社会上,这种行为也是屡见不鲜。时至今日,本地人对外地人、本民族对其他民族、本国人对外国人之间,甚至在同一群体内部,这种攻击也时常发生。的确,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确实存在,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却是被误解的,是出于想象的。

三、影响群体刻板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方面,有的民族不吃猪肉,有的民族过火把节,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特色,每个民族也有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本民族觉得很平常不过的事,其他民族可能会表示不理解,如果不包容其他民族特色的就会产生刻板印象。比如说藏族人民崇尚“天葬”,在其他民族看来觉得残忍,在他们自己而言则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死亡仪式。

在宗教方面,一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许多人认为 , 莎士比亚一方面谴责夏洛克的吝裔、贪婪和冷酷 , 同时也放弃了中世纪对犹太人的偏见,借夏洛克之口为犹太民族喊出了反抗的呼声。有人干脆就把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说成一位民族英雄。还有人认为,夏洛克是一个犹太富翁, 并不是广大犹太劳苦群众的代表,因此,莎士比亚在剧本中丑化他是为了揭露犹太民族中的剥削阶级,而不是嘲弄、歧视整个犹太民族。

(二)环境和历史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息劳作的自然舞台,通过对这个舞台的认识与改造,人们才逐渐形成为本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环境是群体印象生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位于高海拔地区的人们不喜欢吃米饭,第一因为高海拔的土壤并不适宜水稻和小麦的种植,第二则是因为海拔高沸点低,食物常常煮不熟,久而久之他们对于米饭的热情自然也不像其他汉族那样热衷了。

而传承多年的历史,自然也对一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中国大部分的历史上,都是“男尊女卑”,而中国有一个族群也就是摩梭村,他们的母系社会历史源远流长,他们崇尚女性当家作主。同时历史记忆的植入与“强权”使得群体印象的深化,与经济、政治、阶层等社会因素相比,根植于历史事件与历史文化土壤中的民族偏见更容易"合法化"为一种与他族的交往经验,以致造成民族隔阂,形成消极的群体印象。不同的历史影响着不同的群体,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和不妄加评论,

(三)大众媒体的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人们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信息来源,自然也是影响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的大爆炸的时代,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社会化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现在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对各国各地的时政人文都有了解,这些了解会受到一些舆论偏见的影响导致存在片面性,如今各种APP上线,包括一些搞笑视频会讲一些小段子,比如广东人什么都吃,河南人偷井盖等等,再比如有一位台湾的“榨菜哥”,他在一个台湾节目上说:大陆人吃不起榨菜,这明显的是偏见。有新闻报道:一个研究两岸关系,曾数次来过大陆,对大陆了解要比其他普通台湾人要多得多的台湾老师,在不了解大陆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想要去看看大陆的社交平台是怎样的,于是申请了一个微博。刚申请完,就有几个莫名其妙的用户关注他,他确信是中国政府派来监视他的。于是他再也没有上过微博。这些啼笑皆非的例子都是因为网络时代发展,对不同群体造成的或大或小的影响,这对引导和转变社会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結语

刻板印象在当今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群体印象总是在文化同化与冲突过程中被使用,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等,这些不可避免,但主观上,我们要尽力做到对各民族有一颗包容友善之心,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创造和谐氛围。而在当今社会,对群体印象的刻板印象十分常见,不仅仅是民族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老年刻板印象甚至可能是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等等,这些有的作为段子传播,有些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里面了。群体是由一位位社会成员组成的,但一位社会成员并不能代表一个群体的形象,当然,群体印象的积极改变也可以促进更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杨治良,刘素珍,高桦.内隐和外显社会认知(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之实验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3] 古钿和孝编,王康乐译.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4] 谭科.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理解与思考[J].才智,2017.

[5] 陈润卿.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偏见歧视现象的研究与对策[J].长江丛刊,2016(26):176.

[6] 党宝宝,高承海,万明钢.民族刻板印象:形成途径和影响因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05).

[7] 高承海,党宝宝,万明钢.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刻板印象之比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8] 童庆生,试谈《威尼斯商人》的宗教偏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4.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一般项目“人们对多样性等级的群体感知研究”,项目编号:201913983002Y。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老年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香港“幼童便溺”舆情事件的建构分析
网评詈词的刻板印象消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