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校军事基础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2020-05-03来亮
摘 要:为促进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训练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从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军事基础教育训练内容体系;把军事共同课目教学贯穿于学员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军事基础课教学效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军事教员队伍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院校;军事基础;训练;人才
近几年,军队院校军事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在向部队输送合格的初级指挥人才、技术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本科学历教育阶段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与院校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及军队现代化建设还不很适应,特别是与新时期战略方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重专业技术、轻军事训练的思想仍然存在;部分院校基础课程课时比例设置不够合理;教员信息化素养不高、教学方法手段比较落后;与学员第一任职所需能力挂钩的军事课程训练时间短、缺乏延续性等问题。为提高新世纪新阶段军队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本科学历教育阶段军事基础课程改革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军事基础教育训练内容体系
从现代军事理论的发展来看,军事基础训练从根本上决定着部队的实战能力和初级军官的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具体而言,军事基础训练是作战人员和指挥人员形成实战能力和过硬军事素质的基础,不具备军事基础,不掌握基本军事技能部队是难以面对各种作战任务的。军事基础训练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既包括相应的军事技能、军事技术、战略战术、基础军事理论,又包括基本的身体素质强化和思想作风建设。可以说军事基础训练是全面性、科学化、系统化的军事训练流程,主要以培养作战人员的军事素质和技能为基础,强化军事人员的综合素养。军事基础训练是指挥人员和作战人员战斗力形成的根本,没有与其相匹配的基础训练模式和实战化环境是难以满足其作战素质提高的需要的。作战和指挥人员战场适应能力、随机反应能力、战术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来源于军事基础训练,只有不断在基础军事训练中优化整体素质,提高其理论认识才能为初级军官的向上进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军事基础训练的质量应从学员在校期间抓起,而军事训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军事训练的内容体系,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军事基础教学训练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军队院校本科学历教育阶段军事基础课教学和军事训练的基本目标应当是,使学员掌握并遵守军队条令、条例,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完成军人的基本训练,掌握必备的战术、技术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指挥、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达到合格军官的标准。因此,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应包括三部分:一是各类学员必修的基础军事课目,如共同条令、基础体能、军事地形学、单兵战术、轻武器射击、三防知识等;二是针对不同专业技术战术设置的应用军事课目,所开设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军事课程,其目的使专业技术与军事知识相互渗透,使学员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三是结合专业实施战术、技术、指挥的综合性训练课目,通过对指、技、体、战等技能的融合式教学,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上述三部分课目构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完善的军事课程体系,它们是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的,通过三类课目的教学和训练,实现学员由青年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使其具备初级军官应有的军事素养。
二、把军事共同课目教学贯穿于学员培养的全过程
军事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有一个学习、训练、养成的过程。军事院校本科学历教育阶段由于科学文化、专业技术学习任务繁重,学员容易忽视军事素质的养成,因此在军事课教学训练中,必须体现全程教育的思想,把军事课教学贯穿于学员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必须针对各门军事课程的不同特点,把传授与培养学员条令意识和良好军人形象结合起来。如射击、战术等野外训练课目应立足于提高学员的军事技能和磨砺学员吃苦耐劳、勇于拼博、不怕流血的意志品质;队列训练重在抓好学员的队列意识、纪律观念和日常養成。同时应结合学员第一任职需求将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优化,使军事训练具备延续性。如第一任职为部队初级指挥军官岗位的学员,应在课程设置上将轻武器操作、战术、体能等课目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四年当中,改变当前军事课目教学内容少、延续性差的问题。此外,结合学员的军事素质养成教育,从入学开始就要扎扎实实抓好入学入伍的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地抓好日常养成,集中力量抓好大一、大二暑期及毕业前的综合演练等。
在学历教育阶段,除了抓好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训练,还要充分利用学员到部队见习、代职锻炼等时机,联系部队共抓共管,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部队,了解部队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认真分析研究,针对部队需求和学员自身的短板弱项,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军事技能强化训练,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使其毕业到部队后能缩短适应期,尽快胜任本职。
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军事基础课教学和军事训练中,要充分利用专业技术院校的优势,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和模拟训练器材、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实施形象直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培养学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组织指挥和管理的能力。尤其要强调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精选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想定作业教员示范,学员轮流组织指挥等方法实施教学。加大野外教学训练的比重,培养提高学员的综合作业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
以轻武器射击训练为例,必须按照实战要求突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重点围绕当前我军主要装备的轻武器种类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和轻武器科研院所的交流,第一时间掌握我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和装备使用情况,及时将一些新型的轻武器纳入教学范围,防止部队装备等人的现象重演。其次,按照实战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可尝试打破轻武器装学训练原有的按枪种教学模式,实行多枪种穿插教学。例如按照部队建制班、排的序列,将步枪、手枪、狙击步枪、轻机枪等武器合理配置,枪手在教员的引导下各司共职,枪手之间进行武器交叉训练,提高效率。再次,加大采用信息化装备开展对抗射击训练的比重,在模拟对抗训练中,充分利用声、光、爆炸、烟雾等手段构建逼真的战场环境,突出战场环境下对手的真实性,提高学员面对战争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还要加强对作战对手的研究,围绕部队可能面临的作战任务把对手搞透,同时加强对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和作战行动的研究,在教学训练中融入一定的战术背景,构建指、技、体一体化训练模式,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四、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质量控制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军事课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训练比较艰苦,致使一部分学员对军事课不感兴趣,训练积极性不够高,有的甚至认为是额外负担。另外,从现有考核方法看,还是以静态考核为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训练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只注重考核结果,忽视了过程和能力培养,还没真正体现平时教学训练中学多与学少、粗训与细训之间的差距;考核内容较浅,只偏重干考核学员的基本技能,而难以有效检验学员作为一名指挥员应有的组织协调、分析判断能力,思维和应用能力得不到提升。
因此,必须加强军事课教学的质量控制,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考核验收制度。要贯彻从难从严的原则,确立严格准确的标准,使考核规范化;要把集中考试、平时考查和综合训练中的作业评估结合起来、集中考试要全面覆盖课程内容,不可偏颇;平时考查要体现连续性和针对性;综合训练中的作业评估要注意检查学员的实际作业能力。要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考核评定办法,评定成绩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推行教考分离,确保考核过程公平公正,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不合理因素。
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军事教员队伍
教员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员。军队院校军事共同课目教学训练改革的深化,对军事教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有较高的军事水平,具备相應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不仅能组织指挥战术、技术方面的综合演练,还应具备操作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前瞻意识,对新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所带来的军事理论、战役战术原则、作战指挥等方面的变化,有一定的预测判断能力,以便主动适应院校教学内容的改革。
就目前的情况,院校教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专业知识不全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照搬教材,组训方法不活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等;对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学习不透、把握不准,训练中贴标签,走老路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由于军事训练本身的特殊性,对训练方法的创新还存在较大的畏难情绪,特别是战术、射击训练方法难以创新;最后,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些教学训练创新成果还没能有效用到军事课目教学和训练中,创新成果推广运用动作较慢,这些都阻滞了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训练质量的提升。
因此,要不断更新军事教员的军事技术知识,及时掌握军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信息,使教员的军事知识和学术水平不断得到扩展和提高。当前,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员进行科技知识的进修和培训,对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知识而军事素质较弱的教员,应送军事指挥院校再培训,抓紧培养中青年教员,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军事教员与部队干部的交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军事教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适应军事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辉.加强专业技术院校军事基础课教学训练改革创新的几点设想[J].军事基础教育研究,2018.
[2] 金丰年.深化军事基础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7.
[3] 刘粤军.大抓基础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全面夯实部队战斗力根基[J].2015.
作者简介:来亮,陆军边海防学院军事共同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