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氛围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0-05-03龚广宁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摘 要:家庭和睦、国家兴盛是人民与国家的共同理想。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3000多年前诞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的周公“嘉禾”文化正是现代“家和”的家国文化与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思想共同的文化源流。“家和文化”由汇集孝德、仁德、信德、谦德的传统家风衍变而来,演进到当代社会,保留的更多是向往家庭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工作,这三个部分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与好的家教、家风相比,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相对于家庭物质环境,这种家庭精神环境会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更加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于身心都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大量的研究表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情绪管理、心理韧性等适应性心理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并且家庭氛围越融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高。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外部条件,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和谐已成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追求的今天,“家和”文化对家庭与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对建设和谐家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能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嘉禾文化;家庭氛围;心理健康

古往今来家庭和睦、国家兴盛都是人民与国家的共同理想。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意为家庭和睦才能兴旺,《论语》也讲“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天人合一”。可以说现代“家和”的家国文化与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即公元前1000多年前诞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的周公“嘉禾”文化。承载着的“理念和、家庭和、万物和、天下和”的“和同”价值的嘉禾文化不仅曾被推崇为“家族和睦、国家平安、天下大同”的图腾,孕育了宁阳地区温良敦厚的人文风俗,更是成为后来的“家国合一”以及儒家血脉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文化源流。

嘉禾一般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在古代,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穗,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所载“晋唐叔得嘉禾,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说的就是“周公嘉禾”的故事。嘉禾文化出现的历史原因正是当时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经济背景,而周族兴起与周朝建立又都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相传周公在接受“嘉禾”后,还将“嘉禾”的种子传授给村民,教给他们先进的耕种技术)。“厚德之地出嘉禾,天降祥瑞于圣者”,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田中出现“嘉禾”被当朝者和百姓视为农业丰收的重大预兆,自然而然,嘉禾就成为了中国农耕文明典型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王馈禾周公,周公作《嘉禾》答谢成王,叔侄同心治理天下,这种“敬德保民、家和天下”的家国情怀,开创了历史上“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开启了文明新时代,也奠定了“嘉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而周公叔侄同唱“嘉禾”的历史根源,正是由孝德、仁德、信德、谦德汇集成的良好家风。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家和”的含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周公嘉禾”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向往家庭和睦、和谐的价值观念。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由周公嘉禾故事所衍生的“家和万事兴”的家风文化,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在社会和谐已成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追求的今天,“家和”文化依然具有其新时代的价值,“家和”文化的弘扬可以对家庭与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

一、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提出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世道人心的问题,而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家教,成于家风。家风一般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家庭成员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体现着一个家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则家族兴盛、造福社会;家风不正,则家道衰落、危害社会。家教则是家长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子女灌输正确的家庭道德要求、规范和原则,内化为子女的思想并引导子女的行为习惯。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更多着眼于家教对于青少年儿童人格与行为发展(例如自尊、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等)的诸多影响,并且在面临很多问题时人们也往往更倾向通过改善家庭教育的内容与风格来使子女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谐家庭的建设与家风家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与家教和家风相比,家庭和睦包含更多润物细无声的含义,一般体现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不仅关乎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而且关乎国家的安定与强盛。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外部条件,同时和谐家庭也是和諧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在要求和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而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高发的当代社会,“原生家庭”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词汇。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青少年的儿童心理品质与行为问题的养成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作为最微观的社会系统,与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最为紧密,其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十分强大而深远。好的家庭建设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而家庭建设的不利则很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如何通过家庭建设促进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培养,合理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形成,成为了家庭建设中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二、家庭氛围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与家庭物质环境相对应,一般也称家庭氛围为家庭精神环境。对于个性人格等心理要素正处于发展期的未成年人来说,相比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显然具有更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家庭心理氛围对每个家庭成员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拥有比较满意的生活状态,主观幸福感也会更高。

(一)家庭氛围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国内的许多研究中,家庭氛围和谐程度与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对3~6岁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父母与子女关系和睦、融洽,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管教态度一致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更低。对中小学生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在另一项对中学生的研究中,处于不同家庭氛围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家庭氛围一般的中学生,家庭关系融洽的中学生可以感知到更好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这说明家庭氛围会调节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气氛感知的关系。也就是说,家庭氛围不仅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会通过对同伴关系的改变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不仅是青少年,家庭氛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持续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家庭结构、家庭收入、生源地等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氛围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可以说家庭环境很大程度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家庭氛围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在本身直接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会通过改变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等)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二)家庭氛围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人际适应是社会适应的核心,人际适应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较多以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人际适应的指标,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研究表明,融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发展自尊和对他人的信任感,进而有利于孩子拓展家庭外的人际关系。“抗逆力”一般指当个体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应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挑战,抗击逆境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指标之一。正确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提高抗逆力,而家长惩罚越严厉,子女人际交往能力越差,抗逆力水平越低,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同时与人际交往能力共同决定着个体抗逆力的养成和提高。

(三)家庭和谐有利于情绪管理、心理韧性等心理品质的养成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及他人情绪状态的觉察与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调控,并且以适宜的思维和行为应对当前情境的能力。情绪管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而言尤为重要,能不能良好地表现自身的情绪,觉察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很好地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相处,用合理的方式去应对消极情绪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心理韧性一般是指当个体面临生活压力事件时,作为支持性资源发挥功能的人格特征的集合体,其社会心理适应意义在于它能够比较好地在压力与身心健康之间起到缓冲效果。广义上讲,情绪管理、心理韧性等都属于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家庭氛围会直接对个体的这些特质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变外部的人际交往状况。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情绪管理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情绪管理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而针对幼儿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知觉能力均受家庭氛围好坏的影响。对中学生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及同伴依恋均为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且家庭和谐会通过情绪调节能力对青少年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一方面,家庭氛围本身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氛围的好坏会通过改变子女的社会适应相关的内在心理品质(如:心理韧性、情绪管理、感恩意识等)对外在的人际关系情况产生影响,从而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

三、关于当代和谐家庭建设的其他启发

(一)家庭氛围对感恩意识养成中的作用

感恩意识当前积极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感恩不仅是一种被广为称赞的人类美德,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中感恩指一种个体通过感激情绪去回应因他人的恩惠而获得积极结果的人格特质。感恩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并且感恩与幸福感关系密切。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感恩和社会支持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幸福感,并且感恩可以通过对个体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产生影响。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还发现,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显著负相关。某种意义上,家庭氛围亦可以通过促进感恩意识的提升来达到预防不良行为问题养成的效果。

感恩意识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而透过忠、孝、节、义表面的差异,其内在核心都是感恩: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孝德是周公家风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伦理思想,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就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家庭氛围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发展,也同样会影响子女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调查研究显示,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家庭氛围关系密切,家庭氛围越亲密则感恩意识越强,反之亦然。家庭和谐有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氛围越和睦,子女越有感恩意识,越会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幸福感。

(二)家庭氛围在其他不良行为习惯与问题的预防中的作用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和谐发展,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避免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与问题。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高度普及,手机依赖症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的人格与学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一项手机依赖研究中对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家庭亲密度、心理弹性对中职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有预测作用。对大一到大五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发生率较高,达到38.8%,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素质的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及父母的关爱有利于避免手机依赖症的发生。以往的研究还发现,社会适应不良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行为,对网络的依赖更深。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让当代学生远离网瘾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氛围的改善则可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来预防网瘾的发生与发展。

好的家庭建设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家庭建设的不利则很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更有甚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在青少年行为问题与违法犯罪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如何通过家庭建设促进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培养,合理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形成,成为了家庭建设中亟需解决的新问题。外国对犯罪和非犯罪的青少年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犯罪的群体,非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教育氛围更加和谐。如果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氛围使孩子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形成更加积极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也许就可以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量。就如倪洪兰教授所说,假定家庭这所特殊学校的社会化是成功的,家庭成员的心理防卫机制是积极的,家庭成员的人格是健全的,家庭的各项调适功能是正常的,家庭发展是有序的,那么许多由人格失调和人格分裂导致的行为失范也许就能止于家庭。

(三)家庭氛围在自杀行为的预防中的作用

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和谐已成为中国社会主旋律的今天,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同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体现。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的实证调查发现,家庭关系越是恶劣,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也就越高。并且,有自杀意念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和心理韧性得分均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家庭氛围和谐才能有助于情绪管理、心理韧性等适应性心理品质的养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因此,要想有效预防青少年的自杀意愿与自杀行为,必须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四)家庭结构对家庭氛围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家庭结构背景中的三要素即留守与非留守、单亲与非单亲、独生与非独生对青少年价值观有显著影响:青少年的留守、单亲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注重物质享乐方面的追求。近些年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和留守儿童现象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残缺不全。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们不能感受到足够的来自家庭的爱,还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这就容易导致个体人格发展出现不良倾向[8]。另外,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家庭亲密度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程度等都普遍优于独生子女。而家庭结构在这些关系中的作用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方面,家庭结构(如非独生子女)是否通过改变家庭氛围来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差异是否会充当中介或调节角色。并且在充分探究这些问题的同时,积极寻求并落实可以优化家庭结构的策略(如积极支持二胎政策等)。

四、总结与展望

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家庭氛围的好坏会很大程度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影响一般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相关心理品质,并且进一步作用于家庭外的人际关系而形成的。过去对于心理健康水平发展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家庭教养的内容与对于青少年儿童人格与行为发展(例如自尊、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等)的诸多影响,而针对家庭氛围影响的研究较少。不过家庭氛围本身与教养方式也是关系密切的,过于严厉、权威的教养风格,往往意味着家庭氛围比较不和谐。并且家庭氛围的研究也多以量表调查分析的方式描述家庭氛围与个体各种特质的相关关系为主,并不能系统地解释家庭氛围与个体特质的因果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在量表调查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展开家庭为单位的实验研究,更大程度地揭示家庭与个体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预防不良行为的养成,这说明在3000年后的今天,源远流长的家和文化依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在社会和谐已成为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追求的今天,“家和”文化对家庭与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对建设和谐家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能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蒙.家风与家教[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7):47.

[2] 周文彰.也谈家庭家教家风[N].人民政协报,2019-06-24(0090).

[3] 邝洁.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8.

[4] 彭国胜.家庭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愿和非致命性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 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9(18):224-226.

[6] 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01):93-100.

[7] 张伟鑫.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分析[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6.

[8] 刘梦.大学生人格缺陷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5.

作者简介:龚广宁(1996- ),女,天津人,曲阜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