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及启示

2020-05-03周献策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价值

【摘 要】本文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概述,认为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有助于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并论述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启示:重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重视精神交往,关注大学生内心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启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145-03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

(一)交往含义的界定。马克思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对“交往”作了探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到“人与自然的交往”和“同别人的实际交往”,而他把“同别人的实际交往”视为其他一切交往的前提。因此,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交往对精神交往起决定作用。随后,马克思在不同的著作中也提到交往,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分析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关系,明确指出物质交往处在决定性、根本性地位;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将交往解读为交互活动、交换和生产关系,并进一步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还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强调了交往具有独立性,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交往是人和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活动过程。

(二)交往是人的本质的体现。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和社会关系相关联,交往产生社会关系,交往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中形成的,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关系在交往中实现,而交往关系体现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交往突出人的社会关系网,反映人的本质特征,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存在方式。而人生活在交往中,通过交往建立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促进或者阻碍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提到,社会关系即交往复杂程度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信息化时代,交往仍然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人们交往的密度更加频繁,社会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交往方式多样化,而人依赖这种社会关系实现物质、思想、情感等资源的交换,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契合实践需求的理论依据,而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合的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解决大学生思想信念问题,是主客体间相互沟通交流并解决大学生思想信念问题的重要实践方式,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人與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交往的过程,但不止步于交往本身,而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正如马克思交往理论中提到的,交往是人们一种互相作用、存在、发展的方式,人们在交往中行为得以展现、确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存在主客体间的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就无从谈起,离开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根基。信息化时代人与人的交往频率看似减少了,但是实际上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加频繁,密度更加大,这种交往在信息化特征下通过借助第三方平台或者载体完成。正如马克思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源泉。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根本目标有助于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根本目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马克思交往理论核心在于“交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是主客体交往的过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根本的目标,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一方面,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入阐述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展的重要范畴,高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特征。人在交往中各种能力、综合素质等不断得到提高,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品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强化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这项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庄严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守卫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是当前迫切的工作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应对这种挑战最好的途径,目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关乎把人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也是高校在信息化时代、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对工作的创新和突破的关键点。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视角。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它象征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新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发展曲折等种种困境,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多种答案,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交往理论,寻求智慧的启发和理性的解答,是众多问题能够得到解答方法之一。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厚度,而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马克思交往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能够更加科学地解析和深刻透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交往理论固然不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的问题都提供具体的答案,但可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展趋势、存在的矛盾,正如著名学者俞可平教授在他的文章里面提到的,现代很多的经济学家在现实中遇到很多的问题,但这些经济学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正是马克思曾经思索并寻求答案的问题。

三、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启示

(一)重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马克思交往理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的启示就是:“以人为本”,认识人,了解人,研究人,解决人的思想上、观念上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做到立足于人文关怀去解决问题,才能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增强实效性。一方面,参照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主客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交互性主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主客体可相互转化身份,因此要尊重双方的人格平等、身份平等,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知识共享、精神升华,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交往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是人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问题,因此,要注重“以人为本”,在和谐的育人氛围中解开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产生的思想上的困惑,使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当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纯主体或客体的独角戏,是主客体双方相互尊重,平等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信息化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借助不同媒介、平台等载体,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重视精神交往,关注大学生内心需求。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从不同的交往形式来划分,交往的类型是多样的。但主要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物质交往产生于人们的物质生产之中,精神交往产生于人们的精神交往之中,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进一步升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之间精神交往的实践过程,教育主体是引导者,客体随着主体的引导,思想和观念上发生变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精神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精神交往理论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照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精神交往理论的重要内容,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的工作范畴,注重精神层面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熟知精神交往相关理论,其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最后建构精神交往的长效实践机制。但是精神交往是在一定的物质前提下进行的,因而工作开展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例如工作开展的地点、教育工作者的报酬、技术手段等。信息化时代更应关注精神交往,关注大学生内心的需求,以提升精神交往的成效,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交往理论是科学解释和正确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钥匙,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马克思交往理论立足于“人的交往”揭示理论的魅力和现实的意义,突出强调交往在人和人之间、社会发展甚至国家之间的重要影响。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艺术、载体等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伴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由此,信息化时代应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促进人的交往,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教育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信息化时代为契机,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介查阅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资料,筛选优质材料,甄别创新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交往理论原始材料的区别,进而厘清交往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对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变化不断调整方案,以适应大学生出现的新的思想动态,解决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姜爱华.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高振兴.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及其启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4]唐雪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5]时延春,王可心.网络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4)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OBE理念下民办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9SZ015)

【作者简介】周献策(1984—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