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消费观念的角度审视校园贷

2020-05-03刘芷含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群体消费

刘芷含

一、校园贷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消费主体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许多借贷平台在巨额利益的促使下,大量涌入校园。校园贷自出现至今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却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对大学生群体、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校园贷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显得格外重要。

二、校园贷的需求侧分析

校园贷顾名思义是主要面向在校学生的信贷产品,回归校园贷行为的本质,其表现的是微观个体预支未来的收入来满足现期的消费。校园贷迅速占领校园,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群体对贷款行为有需求。因此探索校园贷问题的解决办法应当从产生校园贷需求的根源出发。

学生对贷款的需求,主要包括学费以及日常消费,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贷款行为的产生。在经济学中,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为什么学生群体会“需要”校园贷。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一生的收入来安排自身的消费与储蓄,力求达到一生的总体效用最大化。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中年和老年时期。人们在年轻的时期由于收入较低,但由于对未来的收入水平持乐观态度,因此会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甚至举债消费。中年时期的消费则趋于理性,一部分用来还债,另一部分用于储蓄来养老,因此,这个阶段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较低。老年时期,人们收入显著降低,因此消费大于储蓄。人们会在一生中分配自己的财富进行消费,实现整体效用最大化。同时,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消费并不基于当前的收入,而是取决于对未来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因此年轻时较低的收入水平并不会影响个体的消费行为,进行合理的借贷行为是解决流动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无论是出于学费还是生活消费的原因,学生群体对校园贷的适当需求是合理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信贷活动是符合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校园贷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群体对信贷产品的需求,同時其便捷程度更是深得学生喜爱。然而这么一种看似“友好”的金融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何成为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噩梦?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间文化的相互冲击,以量入为出的中国式消费模式逐渐受到西方“消费主义”的侵蚀。以“95后”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仍处于消费观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求各类新鲜事物,对新产品的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特别是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但是此类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旦发布新产品就立刻购买,多数消费并不是基于产品本身的实用性,更多的是满足自身的虚假消费欲望。还有部分女大学生追求时尚,贷款购买一些与自身经济能力不相符的化妆品、护肤品以及背包、首饰等,消费行为趋于奢侈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学生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却不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毫无节制的购买一些并不实用或者自身目前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似丰富了自己多元的消费需求,实则是片面追求物质领域的满足,而忽略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不仅收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也难咎其责。

消费观念的转变导致人们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在现实世界中,消费模式的冲击同时也伴随着资金获取渠道的改变,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从单纯依赖收入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资金获取方式,比如,花呗、京东白条甚至校园贷等,个人消费受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越来越低。当消费行为不再基于产品本身的实用性价值,反而更注重形式时,不理性的消费需求就会滋生。需求的不理性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支付模式,自此便产生了对信贷产品的过量需求。不良校园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壮大起来。

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与不良贷款存在一种恶性的双螺旋促进结构。非理性的消费观会促进不良贷款的产生于发展。当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的观念被部分大学生认可并接受时,为了满足个人的非理性需求,学生群体会举债消费。一般来说,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持续收入能力,同时也没有大额资金担保,因此很多人无法办理信用卡业务或者贷款额度较低,这就给不良校园贷以可乘之机。相比一次性付清大额款项,分期进行还款缓解了学生的还款压力,校园贷的出现也弥补了部分学生无法获得信用卡贷款的限制。因此学生群体更愿意通过门槛低、操作简单、过审快、额度高的校园贷平台来购买自己短期内承担不起的高额商品,并进行分期消费。同时,非理性消费中的攀比效应与虚荣效应也都助长了校园贷的壮大。由于大学生心智并不成熟,其自尊心和虚荣心格外强,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到了盲目攀比的影响,消费动机更多的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或是特殊的身份地位。比如,当前的大学教育已经离不开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产品,一般的该类产品都已经能覆盖学生所需要的绝大多数功能,然而有部分学生看到他人的手机或者电脑是高端品牌,虚荣心作祟使得这类同学在没有足够收入支持的情况下,选择校园贷来购买相关产品,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见,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在无形中助长了不良校园贷的产生与发展。

不良校园贷的出现也恶化了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步入大学后才实现个人的消费独立,然而由于家庭以及学校对消费方面教育的缺失,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花销。因为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当大学生独立对自身生活费进行分配时,很容易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形。加上校园贷提供了多元且便捷的贷款渠道,部分学生在缺乏消费规划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漫无目的的非理性消费。当然,部分学生是为了满足学费、或者刚性需求去合理的选择校园贷,不过也存在部分学生是单纯的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肆意挥霍个人财富,购买自己当前收入水平无法承担的商品。加上不良贷款诱导式的宣传方式,以及当下社会风行的消费主义潮流,都在无形中助长了大学生产生非理性的消费观念。

三、如何有效解决校园贷问题

为了从需求端解决校园贷的潜在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消费观念。以社会力量、学校以及学生自身这三个单位为主体的教育,是当前进行消费引导的主要途径。

(一)社会规范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深受社会整体消费环境的影响,因此首先应当从整个社会消费的大环境入手。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但发展过程中物质水平的提升并没有显著带动精神文化水平的改善。政府需要加强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和创新力度,将社会消费环境纳入社会管理的体系中去。积极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在全社会范围树立理性消费的理念。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引导大学生传承传统中华文化中勤俭节约的美德,树立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力度,并且针对学生群体建立合理的贷款体制来满足其合理需求

(二)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对抗校园贷的前沿阵地,应当加强校内监管,彻底抵制不良校园贷的出现,杜绝一切不良校园贷的宣传。同时将合法维权以及相关金融知识穿插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加强学生对不良校园贷的识别能力。并且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培育,提升道德素质,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三)学生自身

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提升思想境界,不能仅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也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理财方面的独立性,培养科学的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念。

参考文献

[1] 陈岩,剌文琪,范杰.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6(12):50-56.

[2] 高宏利.“90后”大学生消费观及教育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3(02):47-51.

[3] 宋程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素养培养问题浅谈——基于郑德幸校园贷悲剧的个案研究[J].时代金融,2016(15):352.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群体消费
国内消费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新消费ABC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调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