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脱贫思想的形成和旨归探析
2020-05-03王长生
摘 要:习近平始终坚守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初心,满怀热情地夯筑共产党人的干群“鱼水情”,以“钉钉子”、“踏石留痕”的革命韧性办好人民群众的实事难事细事。正是从习近平的良好家风家教,到下乡知青的亲身体验,到地方从政的工作成就,再到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后的全面治国理政历程中,习近平逐步形成和丰富了他的扶贫脱贫思想。
关键词:情怀;使命;担当;扶贫脱贫;以人民为中心
贫困是削弱人民幸福生活质量、危害社会安全稳定、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根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磨砺深切地感怀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路途上的艰辛,从梁家河到北京,始终牵挂着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牵挂着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习近平丰富的扶贫脱贫思想为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导。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这一思想的内在体系和精神实质,文章拟从人民情怀、红色使命、革命担当、工作实践等方面对这一思想的形成和旨归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对人民的赤诚深情,是习近平扶贫脱贫思想的形成的原生动力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良好的家风、家教养育个人的良好品格和修为。习近平的个性成长和品德风范深受其父亲习仲勋等亲人优良家风的熏陶和教诲,这从其因工作繁忙无法参加父亲习仲勋88岁寿宴而深怀歉意所写下的一封祝寿信中可以看出其一二。习近平在信中写道:“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
习近平一直以父亲的高尚品格德操为范,要求自己,鞭笞自己。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知青生活,不仅让他经历了人生中的苦涩磨难,也让他看到了艰苦岁月里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创造未来的坚韧和勇气,更让他一直惦念着与村民建立起来的真挚感情和为使像梁家河村民一样的贫困人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心愿。在这里,他与村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一起挖沟筑坝,一起修田建池,一边办小店一边读书,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中“开启了反贫困的生动实践” 。正是因为习近平从最基层干起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经历,才使他对人民的贫困感知深切,对帮扶人民摆脱贫困情真意实。就是从这里开始,习近平的扶贫脱贫思想之门被打开了。
二、对红色使命的执著是习近平扶贫脱贫思想的政治本色和历史担当
习近平在一次外国访问时说道,“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正是凭着这一执著信念,当同一时期的下乡知青纷纷离乡返城时,他主动选择了留下来。哪怕是在先后十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而全部被拒,也一如既往地想着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
习近平始终以共产党的人本色担当和历史使命为中国贫困地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寻出路,谋未来。他将“凡是符合人民愿望的事,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作为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强调共产党人要心中有信念,眼中有人民,始终将人民根本利益、切身利益放在心上,积极作为。习近平认为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使自己成为人民疾苦的救难者、人民幸福的开拓者。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配足一个有原则、有能力、有思路的基层党组织,“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觉悟就是少谈功劳、多讲奉献,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只有拥有始终为人民奋斗不止的理想信念和觉悟的共产党人,才能在条件最艰苦、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不患得患失,“痛并快乐着”。
三、立足实践,注重实效是习近平扶贫脱贫思想形成的生命之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习近平一直坚持深入人民群众实际,调查研究,部署工作,认为“到边远的地方去┉┉把情况摸透了,心中更有数”。他不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走遍了辖区的所有乡村,而且在赴任宁德地委书记仅仅3个月时就考察访遍了本地区9个县的几乎全部乡镇。习近平首部专述扶贫脱贫思想的著作《摆脱贫困》一书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即使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深入全国十几个贫困特困集中连片地区进行考察调研走访,历经东西南北中、高原丘陵、老区边区,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白雪皑皑的四川大凉山,就是为了使贫困人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习近平曾说到,“多年来,我一直在跟扶贫打交道,其实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这成为他的工作实践的真实写照。而且,他同样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并非蛮干、乱干。习近平一再强调扶贫脱贫要重方法、求实效,并逐渐形成了“讲真”、“求准”、“有效”的实践工作指導思想。 “讲真”,就是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面对各不相同的致贫原因、家庭状况、生产条件等复杂情况,大水漫灌难有效果,大而化之不起作用。习近平告诫党员干部在扶贫脱贫实践上要因地制宜,切忌好高骛远,应当针对每户困难家庭,特别是农村的特困家庭,切实通过因地制宜的政策举措来发展相关产业,推动拓宽贫困特困群众的增收致富出路,坚持立足实际、差异化发展特色。习近平提出农民脱贫致富应当尊重乡村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走一条适合农村当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统一,让水更绿山更青,还有惦念不忘的“乡愁”。“求准”,就是必须立足实情、找准“病灶”、“断根去源”。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以来,一直再强调要下好“精准”这盘棋,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他要求推进扶贫脱贫工作不能急也不能拖,“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他认为,扶贫脱贫不能只看表象、盯住眼前 ,而应当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实现扶贫脱贫有针对性、明确性、根本性。“有效”,就是要多管齐下,协同合力,实现长效久治。习近平要求政策扶贫、财政扶贫、金融扶贫、对口扶贫、干部扶贫、文化扶贫相结合,强调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重抓好“四个解决”、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他认为,持续长效脱贫关键在于引导困难群众自身的动力和需求,通过激发他们内在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和奋发向上的斗志来实现,让其明白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的道理。
习近平必须反对扶贫脱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治贫脱贫是世界性的大难题,“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从来就不可能“毕其功一役”。习近平警告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不断深入推进,工作难度越来越高,付出的代价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成效收效也会越来越慢,这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能急躁蛮干瞎干。他还提出要以超常规的办法、更多的新路子去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难题。习近平提出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既要适时精准“戴帽”,又要适时精准“摘帽”。他强调在脱贫攻坚中而要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取消真正符合脱贫摘帽条件的貧困地区和群众的贫困身份,同时既要坚决防止“戴着帽子不思进取”的现象,也要防止不顾实际强行摘帽的情况,特别是防止“虚假式、算账式、指标式、游走式”脱贫等情况。
正是基于立实践、重方法、求成效的扶贫脱贫思想,习近平在福建省地工作期间,总结出了经济大合唱、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和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等重要经验以及沿海内地之间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这些实践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体现了习近平扶贫脱贫思想的生命力和活力。
四、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扶贫脱贫思想的根本遵循和宏旨依归
共产党人的“初心”、“本心”和“恒心”,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习近平说:“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习近平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铿锵誓言,坚持勤政利民、立德率民。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常常忘乎自我,身体力行为民干事业、谋幸福、创未来。他坚持 “群众无小事”,把贫困人民的每一件具体的事都当作大事来谋划、去解决,抓一件、成就一件,一抓到底、长抓不懈。习近平为群众办的是实事,干的是细活,甚至是脏活、累活。他在看到村民干活衣服都烂了却没有办法缝补,于是就“办了一个缝纫社,组织我们村的妇女劳动,集中在一起做衣服”。
习近平一直心系人民群众,倾心谋划贫困人民和其他人民一起能实现全面小康。捍卫社会主义中国贫困人民的尊严和希望。习近平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一再强调要坚决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 使我国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不会落下。这已经成为我党自十九大以来所要跨越第一个“百年”之时必须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关键所在。这是新时代继往开来、攻坚克难的号角,也是我们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步骤,它将使
习近平坚持人民才是历史的“阅卷人”,人民是否满意才是一切工作衡量的最终尺度。他多次强调,“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就是要看中央惠民政策是不是深入人心,是不是发挥了作用。”一切工作的成败好坏,不应当是“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了,而应当是由人民来最终评价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最终评判者、检阅者。因此,习近平坚持以稳定实现扶贫对象的“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扶贫脱贫摘帽的考核标准和尺度,强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还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委会,著.习仲勋传: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01).
[2] 刘永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
[3] 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23.
[4] 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03):39.
[5] 习近平.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J].秘书工作,2014(06).
[6]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01):206.
[7] 习近平.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N].新华日报,2018-06-12.
[8] 习近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N].新华日报,2016-01-06.
[9]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99-200.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8:409.
[11] 习近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12] 习近平.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N].人民日报,2015-02-17.
[13] 习近平.祝福全国各族人民新春吉祥 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N].人民日报,2018-02-14.
[14] 习近平.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5-01.
作者简介:王长生(1973- ),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