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青年动员方式探析

2020-05-03王逸凡张玮

青年与社会 2020年9期

王逸凡 张玮

摘 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青年群体。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吸收大量青年投身革命,一方面建立了各级青救会将广大青年组织起来,另一方面创办《抗战日报》等报刊杂志及时报道国内外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点燃了青年抗日救国的热情。在党的动员下,进步青年们前赴后继、赴汤蹈火,为抗战救国和根据地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青年动员;青救会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山西新军部队、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牺盟会”等一起创建的山西抗日根据地之一。抗战之前,晋西北地区由于大部分是山区,各方面信息比较封闭、加上受传统遗毒的腐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年在社会中普遍受不到重视。山西作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最早成功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总队”成立。11月,战动总会率先动员农村青年发展“民族解放先锋队”。随后各地青年救国会(青救会)先后成立并成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主要的青年组织。至此,党将青年动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展开,晋西北青年在抗战中日益发挥出先锋的作用。

一、青救会对晋西北青年的组织化动员

周恩来指出:“到军队里去——这是在今天挽救民族危亡的最有效的方法。建立生力军,充实我们的旧队伍,责任都在我们的青年朋友的肩上”。党对晋西北根据地青年的抗战动员,主要是通过建立从村级、区级、县级、中心区、到晋西北边区各级青救会来实现的。青救会不受性别、民族、宗教信仰、阶级的限制,将13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革命青年紧密地团结在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当中。1940年3月,晋西区党委扩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建立青年武装;发动青年斗争;整理扩大青年组织、锻炼青年干部”的三大任务。 在党的领导下,晋西北各级青救会一方面充分肯定青年在抗日救国中的巨大力量,点燃了革命青年参军参战的热情,另一方面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建立了一系列的青年武装。

(一)动员青年参军参战

抗战之前,旧政权在该地区强行抓兵的做法,使青年内心恐惧。因此青救会初期在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青年干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从思想负担出发,深入解释抗战形势,青年逐渐萌生了抗日救国的意识,由被迫参军转变为“以参军参战”为荣。革命青年参军后,不论在正规军队还是游击小组中都迅速成为中坚力量,青年知识分子成为军队的骨干,这使晋西北根据地人民对之前在家庭、社会上缺乏独立性的青年刮目相看,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力地壮大了革命队伍,如“宁武的一千五百名脱离生产自卫队的队员中,不到二十天便达到六七百人之多”。

(二)建立青年武装

晋西事变后,晋西北根据地面临着日寇进攻和顽固势力破坏的双重困难,党意识到只有将青年工作与武装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坚强地保卫晋西北。因此,建立青年武装成为新时期青救会的中心任务。1940年2月,晋西北、晋西南两个区党委合并为晋西区党委,晋西青联成为各级青救会的领导机关。在其统一领导下,建立了青年纵队、青年连、青年营等脱离生产的青年武装以及青年抗日先锋队等不脱离生产的青年武装,根据地的青年工作蓬勃发展。

(1)青年纵队

青年纵队作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地方子弟兵团,于1941年5月26日在兴县正式成立,当时汇集了八百多名青年,直接受晋西区青委的领导,后期经过两次改编,队伍逐渐短小精干,战斗力提高。总体来说,青年纵队的组建对之后开展脱离生产的青年武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工作上仍有很大的不足。例如,领导者在发展成员时,为完成指标,以抢抓、欺骗、威胁等不正当手段强迫青年参加,完全没有体现出“动员”的本质。“五寨干部每天晚上到敌区去抓青年,若抓不到便将他的家属抓住,硬逼他儿子当兵”。另外,大部分青年乡土观念较重,青救会领导则以恐吓、威胁的方式强迫“护送”。某些青年干部军阀主义、土匪主义横行,经常打骂群众、强迫索要粮食满足其个人私欲,曾一度被当地群众骂为“小日本”。

(2)青年抗日先锋队

青抗先是由青年武装力量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精干队伍,其前身是晋西北青年游击小组。据1941年不完全统计,“从春季开始到七月间,青抗先戰斗过108次,配合过部队15次,击毙敌人27名,缴回步枪12支,手枪3支,轻机枪2挺,手榴弹两箱加46个,步枪子弹2000余发,割电线4561斤,没收烟土66两,缴获牲口三匹”。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要求较高,一度存在着“关门主义”的问题,导致其人数发展十分缓慢。

二、以《抗战日报》为主的媒介化动员

根据晋西北形势的需要而陆续创办的报刊杂志承担着抗战宣传的主要任务,是党开展青年动员工作的主要媒介。包括《抗战日报》、《中国青年》(晋西版)等。其中,《抗战日报》是中共晋西区党委的机关报,于1940年9月18日创刊,1946年7月1日改名为《晋绥日报》。作为抗战时期党对晋西北青年抗战动员的主阵地,为晋西北青年参军参战、开展武装斗争、保卫根据地指明了方向。

(一)动员方式

首先,揭露了法西斯是全世界青年和人类共同的敌人,“万恶的德国法西斯把反抗的男人当着妻子的面切成肉酱,把杀死的儿子骨灰用信包寄给母亲”,“还摧残着人类的科学和文化,民主科学的书籍被烧毁、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文学家先后被驱逐”。接着,分析了当前处于反法西斯力量蓬勃生长的时期,苏德战争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坚定了青年们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最后,倡导加强对青年爱祖国、爱人类的国际主义教育,呼吁革命青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战线。

(二)动员成效

在报刊杂志的媒介化动员下,青年们深切地体会到法西斯主义烧杀抢掠、奴化青年、轰炸学校、企图毁灭整个中国的罪恶行径。他们积极响应《抗战日报》发出的“起来青年们,打倒法西斯”号召,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使命中。到1939年为止,晋西北将近五万余青年参加了青年纵队、青抗先等抗日武装,用自己的鲜血保卫晋西北根据地,实现“用战争消灭战争”。

综上所述,一方面党在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地理环境、青年生活现状、历史文化传统等客观条件为依据,与时俱进地调整与完善青年动员方针与政策,为当代青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广大青年在英勇作战与艰苦奋斗的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革命的先锋,是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素材。新时代的青年应把握时代机遇、增强责任担当,以青年之梦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档案馆.山西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2辑[M].太原:山西省档案馆,1986.

[2] 抗战日报[N].

[3] 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9

[4]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此项目为山西省2019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硕士组)“晋绥抗日根据地青年运动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SY191。

作者简介:王逸凡(1995.09- ),女,汉族,山西阳高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张玮(1968.08- ),女,汉族,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文法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