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间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2020-05-03吕海驰赵佳丽孙克勤
吕海驰,赵佳丽,孙克勤*
(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疾病防治与新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01)
儿童口腔治疗目的是尽量保存牙列完整,促使各个器官良好发育,为恒牙的正常萌出、牙列的正常发育及牙合关系的正常建立做准备[1]。但临床常由于严重的龋病,牙髓根尖周病及外伤等原因导致乳牙无法保留而过早丧失。乳磨牙为临床常见的早失牙齿,其缺失后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咀嚼功能,导致邻牙移位,对牙合牙伸长,使缺牙间隙发生变化,颌骨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日后牙颌系统出现畸形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2-3]。因而,乳牙早失后应尽早对其干预。
间隙管理为目前乳牙早失常用干预措施,主要是通过佩戴保持器来维持缺牙间隙。本研究拟通过病例对照方法,进行第一乳磨牙缺失患儿佩戴带环丝圈式与基托式保持器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2月至12月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综合科5~7岁第一乳磨牙无法保留或已拔除的60例患儿。将患儿(男28例,女32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佩戴带环基托式保持器(其中男16例,女14例),另一组佩戴带环丝圈式器(其中男12例,女18例),且两组间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单颌单侧第一乳磨牙无法保留或已拔除一周以内;②X线示下方继承恒牙牙根尚未形成或发育不足三分之一;③恒牙胚上方骨吸收伴有骨白线破坏;④缺隙区邻牙无龋坏,或已完善治疗;⑤后牙无反牙合,深覆牙合等错牙合畸形,无偏侧咀嚼习惯等;⑥口腔卫生良好,牙周组织健康;
1.2 研究方法
STA局麻下拔除病变的第一乳磨牙,伤口愈合良好,取模并灌注石膏模型,送至加工厂指定同一名技师制作保持器。
佩戴前,测定乳尖牙和第二乳磨牙间隙的距离,进行试戴,调整合适后75%酒精消毒,严格隔湿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
嘱患儿及家长佩戴后每三个月定期复查,查看间隙保持情况及松动脱落情况并教会患儿及家属刷牙方法,交代其脱落后及时就诊进行重新粘接,待恒牙萌出且牙根发育至根长1/2时即可拆除。
1.3 观察指标
记录佩戴前与拆除后缺牙间隙的距离以及观察期内保持器的松动脱落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定性指标统计描述时列出频数及百分比,两组受试者的缺牙间隙距离采用方差齐的t检验或方差不齐的矫正t检验。两种保持器脱落情况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满足卡方检验的定性指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矫正。检验水准取ɑ=0.05。
2 结果
2.1 间隙测量结果
两组患儿佩戴前与佩戴后其缺牙间隙未发生明显改变,两组保持器间隙保持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间隙测量结果比较
2.2 保持器的脱落情况
观察期间,基托组有4 例发生脱落,脱落率为13.33%(4/30)。钢丝组11例发生脱落,脱落率36.67%(11/30),两组的脱落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保持器的脱落情况
3 讨论
第一乳磨牙由于其牙合面窝沟多而深常为乳牙龋病的好发牙位,也是临床中最多发生乳牙早失的牙齿之一。对于早失牙齿及时进行干预可防止颌骨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因而间隙保持器应运而生。目前针对单颗乳磨牙早失常用的为带环丝圈式间隙保持器,该种保持器通过不锈钢丝圈占据缺牙位置为继承恒牙的萌出提便利且在预防乳牙缺失后间隙丧失的疗效确定而广泛应用于临床[4-5]。但其仅能维持缺牙区的近远中向间隙无法恢复与对颌牙齿的咬合关系,咀嚼效率较低,且佩戴过程中还会出现脱焊,变形及脱落等情况也会导致间隙保持失败的发生[6-7]。而基托式间隙保持器是在丝圈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塑料基托来达到既可维持近远中间隙发同时可恢复与对颌牙的咬合关系,维持了缺牙间隙的三维空间。
本研究观察期间发现:带环丝圈式与带环基托式保持器的间隙保持效果相当,虽两种保持器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带环基托式保持器的脱落率更低,复诊次数更少。可能与该种保持器的结构有一定的关系[8]。基托式保持器是在丝圈式保持器的基础形成,其不仅可恢复缺牙间隙的三维空间,同时基托对间隙邻牙还有一定的卡抱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位力及稳定性,因而其脱落率低。由于两组在其脱落后及时复诊对间隙保持的效果未产生较明显的影响。本研究中基托式保持器的更加坚固且能够抵抗患儿咀嚼压力因而脱落率更低,建议对需更长时间佩戴的患儿来说该种保持器可能效果更好。但基托式保持器的结构较复杂,其对患儿的牙周健康影响尚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