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乡村聚落更新研究
——以遂宁市喻家沟村为例
2020-05-01陈晓彤谭正仕李光耀
陈晓彤,谭正仕,李光耀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乡村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属性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美丽乡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传承。本文以遂宁市喻家沟村概念性规划设计为例,探讨“景村融合”理念下的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策略。
一、景村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乡村承载着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和居民生活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乡村旅游是基于乡土文化,利用乡村所依傍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及名胜古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与度假的一种旅游形式;是针对丰富的乡村资源应运而生的一种旅游开发类型,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区域与乡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提升。但是部分乡村旅游的开发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略了乡村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远期发展,给乡村文化与自然格局带来极大的破坏。“景村融合”是将乡村与景区当做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开发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将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融合,实现乡村与景区的一体化发展有效形式,“景村融合”的核心是构建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和利益互显的共同体。(图1)
二、基于“景村融合”的概念规划设计——喻家沟村
(一)项目概况
喻家沟村位于中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复兴镇南部,是复兴镇的南部入口,距复兴集镇5公里,北接青杠垭村,西邻青莲村和金华镇,东面和南面与双溪乡接壤。喻家沟村现有13个村民小组,350户人家,总人口1129人,全村区域面积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5亩,其中田220亩,地815亩,林地面积1705亩。主导产业以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料、豆类、红薯等。
村庄现状道路已全面硬化,且能够满足使用要求。道路主要为南北走向,部分村社的入户路未完全改造。喻家沟村现存土坯房、穿斗房和砖混结构房三种房屋类型,其中土坯房和穿斗房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房屋。砖混结构房大部分质量较好,穿斗房质量一般,土坯房质量较差。村内有武引农渠7.9公里,并且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水池平均分布在村子里。
>图1 景村融合发展模式图
>图2 喻家沟村功能分区图
>图3 喻家沟概念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二)喻家沟村价值评估
1.自然资源价值
喻家沟村地处丘陵,山高夹沟,三面环山,呈沟谷地势,为复兴镇海拔最高的村庄,林木覆盖率超过30%,空气质量、湿度与温度均处于一个令人舒适的水平。
2.人文资源价值
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的体现,村落中的古道、建筑、文物、古庙、名树,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民俗、工艺技术、民间信仰等,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村落文化发展的根源,承载着丰厚的历史。
喻家沟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的养蚕技术,现今依然保留有部分过去的桑树。村内留存多处古树,传统穿斗是民居建筑,还有会龙山寺庙、牛王庙,光绪年间古墓、200年历史的古桥等,寺庙定期举办庙会等活动。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村庄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景村融合”理念下的喻家沟村规划设计实践
1.景村一体,功能更新
规划依托喻家沟村夹山带沟的自然格局优势,充分挖掘、整合村庄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依据村民、游客及创客的需求,对现有空间进行功能更新与重组,形成乡村文化体验、休闲运动、自然生态三大板块,包括蚕桑文创园区、传统聚落展示区、特色民宿与农耕体验区、滨水农业观光园、山地运动休闲区、旅游接待区与林木保育区七大分区。(图2、图3)
将传统蚕桑文化升级为蚕桑生活性体验,将旅游模式由传统的观赏式游览转变为特色建筑空间文化体验。依托河谷大地景观,在南北两侧提供特色民宿和农耕体验。依托现有水系与梯田景观,培育滨水农业休闲观光园。依托牛王庙历史资源,打造山地运动休闲区。利用现有资源,营造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构建区域乡村旅游驿站。依据人群的需求的不同,策划多条居民、游客、创客等不同主题的旅游路线。
结合中央河谷以及周边低洼处的农田景观布设滨水田园绿道,依托东西向步行栈道和栈道周边的重要节点,形成分布南北的四大次轴;在村内13个小组中心形成多个居住中心,并有轴线串联,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一带、四廊、多节点的空间格局。
2.景村互动,要素升级
规划以“景村一体化”为出发点,完善村庄各类基础设施,并配套乡村旅游服务设施,营造具有特色的公共空间。除了完善村庄给排水、电力电信、消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外,还应配套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保留并整修具有传统川东民居建筑特色的穿斗房,改善传统院落,建设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完善“1+6”公共服务系统。
作为游客活动的重要基础,道路交通系统对游客个体行为分布至关重要,基于人车分流、动静有别、内外分行(外部社会车辆和内部环保车辆)、团体游客与散客行为规律差异等具体情况,充分考虑了文化景区南北纵深方向长、东西横向较短的空间格局背景与村落发展的空间布局,在旅游交通功能组织上,整体规划旅游线路,综合优化交通系统、区分道路级别。规划通过南北交通流线将分散的居民点连接起来,利用中部水系和两侧山体,规划东西向的景观廊道,建立东西向的联系。
3.农旅互兴,产业联动
以第一产业升级,激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反哺第一产业。目前,喻家沟村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第一产业缺乏技术支撑,第二产业由于产品特点不突出、生产设备不完善,导致产业经济性不高,发展条件不足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首先应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其次,结合互联网等信息渠道,整合资源建立信息网络,完善产业结构;最后,结合现有的旅游资源,采用“文创+”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4.村企合作,共建共享
乡村景区的建设不能绕开村民,应将村民作为建设的参与主体,在政府、专家和村集体共同推动下形成村民合作社,与社会企业形成共同体,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采取多元合作、联合开发的运营模式,打造乡村景区旅游示范点,营造3条针对不同人群的旅游路线,串联整个村庄,实现景村互动、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三、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景村融合”的理念为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的关系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该理念下的乡村建设从景区开发的角度强化了乡村的旅游功能,在建设过程中以景区标准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真正实现乡村即景区。以乡村空间作为旅游载体、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