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打开习作教学新天地
2020-04-30夏云飞
夏云飞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的习作教学,通过丰富习作资源、搭建习作支架、畅通交流渠道等方式,以技术为引擎,实现教学思维的转型与生长,构建、生成丰富多样的作文教学新样态。
【关键词】 互联网+;习作教学;新天地
“互联网+”背景下的习作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与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搭建支架,提供背景知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建构性学习,构建、生成丰富多样的作文教学新样态。
一、丰富习作资源,激活习作内驱力
互联网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构建了集文字输入、修改、网络发表为一体的现代写作模式,激活了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苏教版六上习作7的写作主题是《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我先引导学生围绕本册语文书找寻想要了解的故事。学生有的想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发生的背景故事;有的想探寻钱学森回国前,在美国受到了哪些迫害;有的想知道林肯为什么能够成为美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总统……学生带着研究主题上网搜索、整理相关的资料,并且写出初稿,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我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共性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进行集中讲评。学生根据要求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形成定稿。最后,将习作发表在班级博客中,和“读者”进行交流分享。这种写作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
二、搭建习作支架,降低习作难度
很多学生习作出现写不具体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观察和捕捉细节的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将最精彩、最有趣、转瞬即逝的瞬间,用夸张的慢动作方式细细呈现,激活他们的感官体验,丰厚他们的语言。
1.影像——丰富人物品质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六的主题是《写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为了引导学生把细节写细致、写生动,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我为学生播放了影片《雷锋1964》。影片中呈现了雷锋自发来到一个小学建设工地帮工人师傅运送砖块和冒雨送一位老大娘回家等典型事例。观看过程中,我对一些细节进行聚焦和回放,让学生反复观察,很多学生对影片中雷锋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的感受都非常深刻,烘托了主人公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2.特写——还原动作细节
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题材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以及一些简单的应用文,其中写人、记事是重点,这类作文离不开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捕捉细节的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写好“动作”,我从网上下载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一个片段,起名为《爆竹风波》。我让学生反复观看视频,做定格处理,放大片中老鼠杰克和汤姆猫的动作细节,指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学会如何写好连续的动作,如何突出主要动作,省略次要动作。这次训练,学生不但把故事的前因后果写清楚了,而且把故事中老鼠杰克和汤姆猫的动作写得细致生动。
3.问题——理清表达思路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仅仅有直观图像是不够的,要引导他们写具体,还要恰当地搭建问题支架,让他们的写作思路越来越清晰,语言越来越丰富。
写作《校园里的香樟樹》这一篇习作时,我引导学生走进校园,实地观察香樟树。为了突出写作重点——香樟树的外形特征,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写生动:
(1)站在学校门口远看,两排香樟树像什么?
(2)近看,最大的一棵香樟树有多粗?树干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像什么?树干有多高?
(3)站在树下抬起头往上看,树冠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枝丫是什么样子的?枝丫上面有什么?叶子是什么颜色的?风儿吹起,树叶在干什么?枝条上除了叶子,还有什么?
一系列问题支架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使学生的习作从笼统、空洞向具体、生动转变。
三、优化写作过程,激活学生主体性
通过互联网与习作教学的融合,利用其丰富、及时和共享性,能够扩展写作形式,培养写作个性,体现学生习作的主体性。
苏教版五下第四单元是学写游记,我让学生借助学校网站进行研究性写作,主题是《我们的校园》。
1.细致观察、积累素材
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内的各处景观,了解校园的整体布局,观察教学区和运动区的建筑、设施,对自己感兴趣的特色景观,如“勤读轩”“师生情雕塑”等拍照留存。
2.分享交流、精选内容
参观校园后,学生将自己积累的图片素材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推选出若干幅拍摄水平较高的作品。
3.查阅资料、深入研究
精选素材后,教学进入查找资料、深入研究的阶段。指导学生登录学校网站,了解学校以“勤”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懂得勤学楼、勤思楼这几栋大楼的命名缘由以及校训、校风、学风的由来。
4.剪裁选材、绘制提纲
通过深度研究,学生占有了大量的资源,这时,我指导学生恰当取舍,帮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提升构思和组织能力。作前,我把各类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适当筛选,制作PPT,学生在浏览PPT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讨论写作的内容、顺序、重点等,对各类素材资源进行再次取舍,并且列出简要的提纲。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就进入动笔写作阶段。
四、畅通交流渠道,增强习作获得感
信息时代,“共享”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人心。作文教学引入共享思维——借助网络,让每个学生变成分享者,在网络上快捷地分享自己的作品,同时成为鉴赏者,阅读、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
我们建立了班级博客,学生不定期地将自己写得好的习作上传到博客中,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我还选出一些优秀作文,向学校的校刊《荷之声》和其他各类报纸杂志投稿,学生发表了习作,就在班级的微信群中和大家一起分享。多种形式的“发表”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使他们在写作中获得了荣誉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