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想
2020-04-30文理杨梅
文理 杨梅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生态意识和理念,在传统经典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中不乏体现,它们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调节社会矛盾,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支持与参照。
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理想;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艺术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many profound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ideas,they take form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as well as literature and arts.These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ide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spiritual life of people but also provide necessary support for the adjustment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thoughts Ecological ideals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s Literature and arts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的并非只有经世致用层面的功能,更能抒发情志,缓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文学作品中关于自然景色,虫鱼鸟兽的描写以及自然流露的对人与自然和谐“意境”的追求。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关于“曾点之志”的著名的一段描述。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在一起谈论彼此的志向,学生曾晳对自己志向的描述。可以想象在暮春时节春光明媚,大地葱茏的日子里,曾晳与几个大人和孩子一起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儿,最后欣欣而归。这里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认识。
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表现为空间上的,也表现为时间上的。曾晳本人的人生理想就融汇在了这种生态追求和生态理想中。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怀。这种追求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所以孔子才会在听完了几个学生的各自看法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儒道两家的共同观点在于“天人合一”。
孔子在西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认为“天”应该理解为自然之天。提出敬畏自然和“乐山”、“乐水”的美学观念,并且主张把仁爱思想推广到草木和鸟兽方面。
其后,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性善论”与“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的思想。意思是上天所创造生灵万物的原则是使他们的根本相同。这体现了生态平等的观点。
《中庸》作为儒家著名经典“四书五经”之一也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智慧思想。如指出人可以由自我修养“诚”,依次做到“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最终“赞天地之化育”甚至“与天地参”。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一方面指出了人可以通过道德上的修养到达“尽人之性”,又能“尽物之性”,这意味着人和物都能自然生存,实现各自的天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可能的,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另一方面它提倡“致中和”,以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应兼顾天地人之間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传统经典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中也包含了许多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
比如山海经中凤凰飞舞、百兽相与群聚”提到了人与百兽和谐相处的生活理想。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狐仙和花草神灵都是栩栩如生具有鲜活性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友好。
而在众多描绘自然山水和人文情怀的诗文中,尤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想。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杜甫);“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杜甫);“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盆池》王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辛弃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田园诗式的生态理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的理想生态图景。自然的山山水水就这样成了士人和普通民众抒发情感,交流想法的载体。而在诗文的传颂中,人们也舒缓了劳顿,生发出对自然的感恩和由衷的赞美。
中国的劳动人民向来是最敬畏自然,敬畏“天”的,在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靠天吃饭”塑造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劳节俭”,“安土重迁”,“不违农时”的传统。虽然也有“悲春伤秋”的感叹,但大自然带给人们最多的还是正面,阳光,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流传最广最经典的诗文作品大多是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想。其实自然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一直没有“自然界”这个含义,根据黄磊在“词义的变化造成词义理解上的偏差——以《道德经》自然一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提到,“自然”一直就是自然而然这个意思。在中国古人的诗文里,自然不是需要征服和努力改造的对象,自然是友好的,是与人一体相通的,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因为它蕴含了孕育和滋养我们的存在。
中国传统经典中的这些生态意识,体现了当下现代人普遍的价值观念,具有现代意蕴。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对于传统生态文化而言,“传承是途径,创新是归宿。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每隔一段时间都有物种“被濒临灭绝”,处理好人与其他动物,处理好植物和自然的关系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幸福的切实问题。只有好好把握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才更能好的建设我们的家园。
基金项目:2018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跨文化传播途径研究”(YC2018-S372);2018年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生态话语和生态文化的多语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18YY14)。
作者简介:文理(1989.8-)女,湖南怀化人,南昌航空大学2017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文学与翻译;
杨梅(1981.7-)女,山东青州人,南昌航空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和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