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姐妹 “新”年画入旧情怀
2020-04-30韩韵秋
韩韵秋
贾红兵、贾君、贾萍三姐妹,四川省绵竹市三彩画坊创始人。2015年,三彩画坊被评为“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四川省巾帼创业创新培训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传承的专业培训中心,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非遗体验项目。同时,开展城乡妇女手工技能培训,引领广大城乡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贾君,美术设计师,现为绵竹年画博物馆馆员,绵竹年画博物馆年画社副社长,三彩画坊艺术设计总监。作为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二十余年从事对绵竹年画的研究和与时代结合的创新衍生,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认可。2007年获得“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品牌人物”称号;2014年作品《风调雨顺》《五福临门》代表四川入选美国举办的“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暨东丰农民画赴联合国总部大赛”;2015年获“四川省民间艺术(年画工艺)大师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绵竹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获评成都市“濯锦工匠”。
从成都出发,驱车北上80余公里,不多时便可抵达“西蜀”名邑、年画之乡——绵竹。时值腊月,四川特有的阴郁天色笼罩着整个大地,不见丁点儿阳光,但是车子还未驶下高速,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民居便显现于眼前,色彩明艳的年画跃然墙上,为这压抑的一路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不由得想起中学时背诵过的王安石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只不过,这些传统的过年风俗已经渐渐淡出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难觅踪影了。年关将至,这对绵竹年画村来讲却是头等大事,三彩画坊的贾红兵、贾君和贾萍三姐妹也在张罗筹备着第十九届绵竹年画节事宜,忙得不亦乐乎。自2004年三彩画坊创立以来,这已经是她们第15次参加年画节,今年新设计的年画艺术生肖贺卡、春联和文创精品福袋都已准备齐全,等着节日到来时将淳朴的喜悦和祝福传递出去。
门里画外,凝聚的是热爱
姐妹三人与年画产品结缘就是通过绵竹年画节。我国传统木版年画本就是“东方大地上的人文奇花”,是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绚烂而独特的民俗艺术之一。绵竹年画讲究线条之美和色彩之艳,意在营造热烈愉快的气氛,春节时往门上一贴,墙上一挂,家里添了不少吉祥喜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体验传统浓郁的年味,就要来绵竹。”大姐贾红兵笑道,“2001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号举办年画节,过年期间就会出现很多跟年画民俗有关的新奇玩意儿。”手绘年画册页、印有年画的拨浪鼓、手绘的女士钱包、各式刺绣年画摆件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工艺产品,贾氏三姐妹对它们毫无抵抗力,渐渐的,自己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点小创意。贾君一直对中国传统服饰情有独钟,有次偶然将年画画在T恤衫上,被朋友惊叹好看,后来又将年画画在自己的牛仔裤上,粗犷的牛仔配上色彩浓烈的年画别有一番味道,立即受到了圈内朋友的追捧,大家纷纷叫她帮忙在服装上画年画,由此对设计个性服装抱有很大的兴趣,但因为种种原因搁浅。她并不甘心,经过反复摸索、试验,这一下便燃起了贾君的创作激情,她和姐姐妹妹合计开一个小店铺,做做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也让闲暇的日子更充实些。
“三彩画坊的前身,我们当时取名叫‘木兰工作室,谁说女子不如男嘛!”木兰工作室曾开在一条幽深偏僻的小巷里,当时没考虑过铺面恐怕无人问津的问题,只是看上了那间屋子有个阁楼,在阁楼上喝茶、画画、晒太阳,特别文艺。到了04年,三个文艺女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以綿竹年画为主题的产品开发上,坚信“做自己热爱的事一定是幸福的。”三彩画坊由当时的绵竹市书协主席、文联副主席丁小虎老师赐名,取“红、黄、蓝三原色可相互融合为世间万色,造就丰盛的生命”之意,希望三姐妹能够互相协作、融会贯通,塑造出多彩的艺术作品,让绵竹年画像唐三彩一样走出国门。
贾君于2014年创作的《五福临门》、《风调雨顺》创新年画极具生命力的寓意,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和谐、风调雨顺和安宁祥和的生活的愿景。
“爱”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如今,经过15年的努力与经验积累,三彩姐妹以年画这个民间艺术为依托,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将“非遗”传承的道路越走越远。不过,贾君坦言走上这条路的初衷并没有“历史积淀”、“文化精髓”这样宏大的命题,“一切都是不知不觉,情怀肯定是有的,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爱,才能驱使你在遇到挑战和困难的时候不去逃避,咬牙坚持。”
好在,家里人都比较支持,特别是老父亲,早年对女儿们开创自己的事业表示了极大的赞同,同时也非常担心。贾萍回忆,三彩画坊在成立的第二年,曾接到一个“大单子”,对她来讲,是人生路上一次大的锻炼。2005年,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内进行文化氛围营造,向四川省订制了一幅《九寨熊猫》双面绣屏风,作为四川有代表性的手工艺作品展示在蜀绣厅内。省检察院把任务下达给了三彩画坊,擅长刺绣的贾萍为了图案的设计要求及内容,先后飞了两次北京,从开始制作到最后去现场组装,她都亲力亲为,生怕出一点纰漏。严谨的父亲尤其牵挂着,一再嘱托事情要尽力做到最好,因为这件事若是办好了,不仅是画坊的荣耀,也为四川增光添彩。因此,临近贾萍出发去北京安装屏风之时,还专门在她荷包里放了一个护身符,保佑女儿顺利完成任务。直到八个人小心翼翼地把绣品装裱进高达2.4米的玻璃中,又装上雕了九条龙的巨大雕花屏风,肩负重任的贾萍那颗悬了四个月的心才终于放下了。而父亲给的护身符,她至今保留着,一方面那是爱的守护,另一方面,也是关于自己成长的一段记忆载体。
还有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承载了画坊至艰至难的历史。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四川历史上的至暗时刻降临了。绵竹是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处房屋坍塌,三彩画坊也未能幸免,创作基地被毁,大部分的产品都埋于废墟之中,损失重大。由于年画产品80%都是手工制作,时间周期长,成本高,再重头开始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了。何况,看到破败的家园,压根就没有一丝忧虑事业怎么办的念头,姐妹们索性回仓库抢救出还可以使用的年画伞,分发给抗震救灾的部队战士和受灾百姓,当上了志愿者。可生活真的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本已经心灰意冷,希望破灭,姐妹们却在抗震救灾的时期接到了政府领导打来的电话,说各地来的援建者特别喜欢她们的年画产品要姐妹们赶紧回来复工。那个电话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姐妹们带来了希望,于是,在临时搭建的地震棚里,三姐妹召集能动员的力量开始恢复生产。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场灾难受全国瞩目,使更多的人走进绵竹,了解并喜欢上了绵竹年画,年画产品的热销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之路。“自那以后,我们愈发乐观了,也认识到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路走来那么多坎坷,地震看似是最大的挫折,但也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了这件事,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大姐贾红兵感慨着,“真的,当我们打着年画伞,在安置点为伤者和救援人员遮雨时,你能感觉到那份情谊,可以给你带来无比强大的支撑与信心。”我想,一方山水一方情,“爱”是三彩画坊这些年一直坚守的精神内核,不论是三姐妹秉持的初心,还是家人给予的期盼,亦或是重灾面前显露出的人性之光,爱使得她们像绵竹当地盛产的竹子一样不屈不挠,越是风霜雪剑,越是挺拔向上。
三彩画坊创作的绵竹年画系列衍生产品,以绘画、刺绣工艺涵盖了上百种门类,精细技艺中展现了年画原创、粗放、抽象的艺术特征,是创新思想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创新使传统的生命延续
丁老师赐予“三彩”之名,用以形容贾氏三姐妹各自的性格特点也是妥帖的。大姐贾红兵性格开朗,协调能力强,便负责三彩画坊的外部经营;二姐贾君性格安静内向,擅长绘画与设计,于是承担了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三妹贾萍细心温柔,热爱刺绣手工,就多操持着画坊内部的事务。
贾君说,成立画坊,或许是基于三姐妹都喜爱欣赏传统年画手工艺术的偶然,也或许是一种必然。她因性格娴静少言,静得下心学习,又喜欢写写画画,自小就被父亲培养书法和绘画技能,进过少年宫,又请私人老师在家指导绘画,后来工作进了印刷厂做装潢设计。“在印刷厂工作的十年,给了我十足的锻炼,特别是在设计方面丰富了经验。95年绵竹建立年画博物馆,被首选调入年画馆做年画创作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年画传承和创作的工作。”起初贾君对年画并不熟悉,简单地理解为过年贴门神增添喜气的就是年画。当她进入了博物馆,绵竹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她眼里呈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她对绵竹年画艳丽明快的色彩、拙朴的人物形象,众多的艺术类别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着迷。有美术功底的贾君学起年画很容易上手,再加上博物馆里的老艺术家们给予她悉心的指点和帮助,贾君迅速从一个工艺美术设计师向传统年画传承人转变。画稿起样、雕刻木版、拓印线条、手工彩绘、木戳印花等整套传统制作工艺已经被她熟练地掌握。2014年,她创作的《风调雨顺》、《五福临门》两幅作品参加了“世界情· 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暨东丰农民画赴联合国总部大展”,从全国20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LED屏,让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化平台有了一次高调亮相,那也是贾君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贾君勤奋刻苦,虚心向老师们请教,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创作时,难免有感到迷茫的时候,刘竹梅老师的一句“保留传统精髓,融入现代元素,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让她豁然开朗。她在继承绵竹年画特有的民间传统技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了一系列创新年画,也努力研究四川的手工刺绣工艺,将年画、蜀绣融合衍生到现代生活当中,发挥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力,用新的载体诠释新年画。三彩画坊现在的年画衍生作品,大部分是居家用品,比如手工绘制的靠垫、桌旗、桌布等,富有创意的年画丝巾、梳妆镜、年画伞等,像明末清初黄瑞鹄所创的《迎春图》那样的老木版年画已是凤毛麟角,成为了大家争相收藏的稀世珍品。贾君说:“传统年画是在前辈们总结出的许多珍贵的年画制作方法中,产生的许多有价值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绵竹年画在传统工艺上不仅仅要传承,更要创新。近年来,绵竹年画从载体到制作方法以及包装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全面的开发创新,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勃勃生机,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是想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在传统的传承和创新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是件易事,当兴趣爱好被赋予了责任,贾君时常觉得“压力山大”。按理说,年画艺术算不上是阳春白雪,却是真正取材于民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传统艺术形式。福、禄、寿、喜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但年画若想要得到传承,让生命延续下去,非得和时代接轨不可。前不久,贾君去上海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学习,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及高校大学生、国外资深设计师们一起交流。她觉得自己收获颇丰:“这次培训是一场跨界的交流,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和年轻的学生们在思维上产生了很多碰撞,促使各门类的思想融合,拓展了视野,也更新了理念。传统有着深厚的文脉与精髓,可缺乏对当今时代的了解,而年轻人灵活开放的观念更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可以弥补传统文化固化形式的不足。”
非遗传承人掌握着精湛的技艺,但切忌闭门造车。军人家庭出身的三姐妹时刻提醒着自己要认真对待工作和不断更新观念,依附于传统文化但不要被其束缚住,必须斩断捆绑思维的枷锁。这些年,她们刻意地增加和年轻人接触的机会,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三彩画坊也常与各学校、培训机构联合开办绵竹年画研学培训,让更多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艺术,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紧跟时尚,在质朴与精致之间,捕捉到灵动的思想。“绵竹年画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它能在更广阔的的世界里得到发展,千年的生命历程,我不愿意看到它就此中断,接下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新的世纪,机遇很多,往往与挑战并存,如何争取机会,从传统年画中提取符号达到与时代的契合,从而用全新的方式来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三姐妹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我挺欣赏三彩姐妹身上那种不服输的韧劲儿,兴许都有点儿完美主义吧,不过这样的精神在她们身上外显出来就变得平和有光。采访时,三个女人一台戏,乐呵呵地说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谈笑间流露出很多快乐和不少心酸。直到最后,贾君老师总结她们的心路历程说:“每一個笑容背后都有紧咬牙关的努力”。心若有光,又何惧山高路长啊,哪怕冰雪载途,也企盼着风霜消融的春天。你看,画坊外边幽幽开放的那一株腊梅,暗香盈袖时,凛凛然自成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