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2020-04-30李清华
李清华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山东 潍坊 262500)
由于机体鼻-鼻窦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该病症恶性肿瘤所呈现的临床表现与鼻窦炎病症差别不大,以致于大多患有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病症的患者到院就诊时,其病情就已经发展到了晚期,致使降低其治疗预后效果。现阶段,临床上多利用CT和MRI影像学来对该病症进行诊断,基于此,本文将这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应用于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病症的诊断中的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6例,平均年龄(60.8±4.3)岁,平均病程(6±5.2)个月,出院最终诊断鳞状细胞癌有37例、腺样囊性癌有25例、淋巴瘤有22例。
1.2 方法
使用螺旋CT机对患者的冠状位、鼻窦轴位以及矢状位进行连续性的扫描,部分扫描不清晰时可增强扫描。以听眦线对轴位进行扫描,并使听眦线与冠状位保持垂直,扫描范围包括有上颌骨底部以及上下包括额窦上1 cm处,对于病变部位的观察,分别使用软组织窗(窗宽为300 HU、窗位为35 HU)及骨窗(窗宽为4000 HU、窗位为400 HU)。可使用对比剂实现增强检查,本研究所使用对比剂为50 mL的欧乃派克。
使用超导型MR扫描仪对患者的矢状面、横断面以及冠状面进行扫描,部分扫描不清晰时可利用FSE序列增强扫描,扫描前参数设置为:T1加权成像:TE设置为8~20 ms、TR设置为350~500 ms;T2加权成像:TE设置为90~120 ms、TR设置为3000~4500 ms。层厚设置为4~5 mm,激励次数设置为2,间隔设置为1 mm。向患者静脉注射0.1 ml/kg剂量的钆喷替酸葡甲胺进行增强检查,其注射流率为2.5 ml/s。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CT和MRI影像学检查对于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及淋巴瘤病症的检出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T与CT+MRI相比、MRI与CT+MRI相比后对上述恶性肿瘤病症诊断的差异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恶性肿瘤检出率比较
3 讨 论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病症常与一些继发性炎性病症并存,致使其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且其影像学表现复杂,致使很容易相关诊断结果[1]。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在CT检查中多表现出形状不规则以及密度不均等影像学表现,且其病灶周围骨质有损坏,增强扫描后呈中度-明显强化,但有部分强化不均;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在MRI检查中多表现出T1加权成像出现稍低或低信号,T2加权成像出现稍高或高信号,但有部分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后出现不均匀明显强化现象[2]。本文分析得出,对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及淋巴瘤患者分别行CT、MRI及CT+MRI检查后,CT与CT+MRI相比、MRI与CT+MRI相比后对上述恶性肿瘤病症诊断的差异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显示,CT和MRI影像学联合实施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其中CT检查可迅速的显现患者的病变部位,及周围骨质损坏情况,且其经济实惠,MRI检查具有多平面成像、无辐射以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的优势,实施该诊断方法可更好的对患者的病变范围及分期特征进行确定。但是,CT和MRI在病变层厚及分辨率方面存在有一定的缺陷,致使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病症诊断早期,容易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现象,CT+MRI检查的实施可以相互起到补充的作用,使之尽可能的提高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病症的诊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CT+MRI虽然可以起到良好的诊断效果,但是若需要进一步确定病症诊断结果,应需要对患者进行病理活检。
综上所述,CT和MRI影像学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病症的检出率无差异,若两者合用则可有效提高检出率。